张慧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传统教育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学生“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思想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权威者与服从者。现代模式下的新型教育,强调师生间的开放性、平等性以及和谐性;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和人格完善。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亲和力”便是教师综合素质之一。
所谓亲和力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关系,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教师的亲和力是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情感的作用力,大致表现为教师人格魅力和讲课魅力。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亲和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精神面貌、学习干劲和学习成绩。一个具有亲和力的教师,学生不但喜欢他个人,喜欢模仿他的一言一行,还喜欢他所教的课程,从而学习成绩会较高。苏霍姆林斯基说:“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许多经验和教训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经过多年的讨论和实践,人们在师生关系上似乎已经取得了共识,这就是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但是,置身于现实教学活动中的教师究竟怎样做才能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关系?笔者认为,师生关系良好与否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否正当构建起自身的亲和力,这是一种精神状态和境界,同时也是教师修习的一个过程。
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一个具有亲和力的老师,首先他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教育工作的一切。而教师的人格着重体现在其“德”与“爱”上。教师的“德”和“爱”首先是恪守职业道德,无私奉献,尊重、关心、体贴学生等方面。这种爱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它不是出于教师个人的狭隘情感,而是教师对工作对学生的责任感的具体体现,这种爱是尊重每位学生的价值,关心每位学生的利益和生活,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要求;这种爱能对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能从容的应对各种不和谐的音符;这种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朝气蓬勃的精神、平静幽默的情绪、宽容大度的胸怀;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这种爱有着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激励学生前进,影响学生情感和个性发展,会让学生由衷敬服,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而且成为学生效仿的偶像。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实验“罗森塔尔效应”典型的表明了这一点。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也曾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也是这个道理。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产生“爱的回流”,不仅使老师具有了一定的亲和力,而且建立起师生道德关系的良性循环。众所周知,时至今日,教学领域仍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位教育家说过,在今天中国的教学中,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教师,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颠倒,站着的教师占据着至尊之位,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这些教师仍抱着传统的观点,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课堂的主宰,对学生动辄得咎,甚至打骂,认为学生惟命是从是天经地义的,而且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令学生望而生畏。这样的老师不但失去了亲和力,而且师生关系会日趋恶化,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会产生抵触和戒备心理,对教师所教的课程也会失去兴趣。由此看来,如果教师的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家长式管理和封建性的师道尊严上,必然失却亲和力。
教师的亲和力应该是教师自身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集中外显。
首先,广博的知识是教师具有亲和力的载体。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教”,教师只有在具备了充 足的知识之后,才可能教得得心应手!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把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讲授就够了的教师,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他还说:“一个只会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要求背熟、背熟、再背熟的教师,定会激起孩子们的伤心感,然后便是内心的愤懑。”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的知识越广博越好,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通过各种传媒,吸取的知识日益增多,追求新知识的愿望日益强烈,教师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才可以给学生带来新知,才能更好的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幽默的语言是实现教师亲和力的重要途径。“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幽默诙谐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精神食粮,同样也是教师亲和力必不可少的要素。语言交流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靠语言交流来实现,如果语言交流是呆板的、痛苦的、乏味的,那么学生肯定就没有参与的兴趣,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教学幽默,让学生在参与这项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那么课堂将是另一番景象,教师语言的幽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根说:“善言者必善默”。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也曾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的助手是幽默”,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善不善于运用幽默,具不具有幽默感,能不能充分发挥幽默的力量,是衡量教师教学机智和教学口才的重要标志。纵观古今中外,受学生爱戴的教师都是幽默的语言大师。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做古建筑的维修问题学术报告。演讲开始,他说:“我是个‘无齿之徒’。”演堂为之愕然,以为是“无耻之徒”。这时,梁思成说:“我的牙齿没有了,后来在美国装上这副假牙,因为上了年纪,所以不是纯白色的,略带点黄,因此看不出是假牙,这就叫做“整旧如旧’。我们修理古建筑也要这样,不能焕然一新。”这一幽默不仅生动有趣,还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同样,教师语言幽默能激发学生的灵感,能给他们以想象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热情洋溢。
一位有亲和力的教师,除了要有广博的知识,幽默的课堂语言,还要培养与青少年学生同样的阅读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对学生崇拜的明星、喜欢的歌曲书籍、从事的娱乐活动要潜心揣摩,真心实意地走入他们的生活。
三、和谐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师亲和力的终点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正在成长中的有个性的青少年。教师要有亲和力,除了使学生亲其师外,在教学设计上还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参与欲,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表情、眼神等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的设计应该让学生参与,广泛听取学生们的意见,激发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深切感到学习实际是在进行自己设计的活动,自身是学习的主人。每一项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学生参加积不积极、满不满意、接不接受、感不感兴趣为出发点和归宿。高超的教学技能,是教师教学魅力的集中体现。高超的教技,包括教师在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各方面的纯熟与完善,它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生成知识。
“以生为本”是当下新课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学校应加强各种措施来促成“以生为本”理念的落实,而在这中间,教师的亲和力是一不容忽视的中介因素。学校应积极培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其亲和力,使得教师在复杂的教学环境中,能够收放自如。以生为本,使学生更加自主地去活动,这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发展空。
[1]杨婷婷.以新课标的视角透视教师亲和力[J].法制与社会,2009,(16).
[2]尹丽丽.教师语言幽默与学生兴趣的培养[J].科教文汇,2011,(2).
[3]桂斌,杨萍.浅谈教师的亲和力——亲和力的形成及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J].基础教育研究,2007,(5).
[4]陆正军.新课程呼唤教师的亲和力[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