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分析的方法与实践——以艺术歌曲《莱茵,美丽的河流》为例

2012-08-15 00:46王翠华
黄山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莱茵大调调性

王翠华

(合肥师范学院 音乐系,安徽 合肥 230061)

和声分析的方法与实践
——以艺术歌曲《莱茵,美丽的河流》为例

王翠华

(合肥师范学院 音乐系,安徽 合肥 230061)

传统和声教学在和声分析实践中往往重“细节”而轻“整体”,甚至以“和弦标记”为和声分析的全部内容。分析与解读一首音乐作品的和声现象,必须寻求一种科学的、全面系统的和声分析方法。

和声;和声分析;和声教学

关于和声在音乐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曾作过如下精辟而形象的表述:“音乐像国际象棋一样,在它里面王后(旋律)起最大作用,但决定最后胜负的却永远是国王(和声)”。[1]217要认识音乐作品,就必须对作品的和声有所了解;要创作作品,和声更是一门必不可少的技术。要了解和声对作品的表现意义,要掌握和声这门技术,要把世界优秀音乐作品的和声语汇、和声手段变成自己的艺术财富,分析作品中的和声更是不可或缺。

和声分析固然重要,而和声分析的方法更值得斟酌与商榷。回顾以往,在学习和声技法的过程中,学生常顾此失彼,疲于应付各种细致的技术规格,顾不上斟酌总体的艺术表现性能。这个矛盾在和声教学中由来已久,长期难以解决,其深刻的根源在于在和声学习中已形成的传统的和声分析方法。这种和声分析方法“‘封闭式’地对单个和弦进行孤立、静止的分析”,故有人将其称之为“标和弦式”的和声分析方法。这种方法既不能有效地提高和声技法,又不能增加对不同时代、不同作曲家作品和声风格的真正理解和把握。这正是传统和声分析方法局限性所在,也是不满足于“标和弦式”的和声分析方法,而寻求更佳的和声分析方法缘由之所在。

一、和声分析的方法

(一)微观分析与整体分析相结合

“正确”的和声分析“应将和声置放到历史、风格等所构成的系统背景中去,用透视的眼光看待一切多声部现象,用分层的方法解剖多声部结构,并把所取样的局部细节与整体及相关因素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一个以和声为线索的整体性分析解释过程。”[2]203因此,微观分析与整体分析相结合,便成为和声分析的主要特色。在具体的和声分析实践中发现,作曲家在创作音乐作品时,并不是天马行空式的胡思乱想,而是根据多声部音乐创作的客观规律,从纵向与横向两方面对和声音响进行各种不同的组合,以达到和声语言组织有序性的目的。一般来说,具体的和声分析操作应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1.和声材料

传统意义上的和声材料主要指三度叠置的 “和弦结构”,现代音乐中的和声材料,主要指“由若干音级纵向叠合而成的多声音响单位”。[2]203后者不仅比前者有着更为宽泛的所指范畴甚至涵盖前者。①

2.和声进行

“不同和弦的连接进行,称为‘和声进行’,亦称‘和弦序进’”。具体来说,和声进行是指在多声部音乐中,各和弦在横向运动上稳定与不稳定“不断循环的进行流动,对比和统一”的逻辑关系。[3]30

3.调式

“‘调式’是指某些有特定组织的音阶。调式的含义包括着:主音与其它音之间的音程关系、主从关系、稳定与不稳定性、音乐运动倾向及倾向力度等等。”[4]13大小调式、民族调式、中古调式等都属于调式的范畴。

4.调性

一般来说,调性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有“一些音”;第二,这些音与音之间要有“一定”的相互关系;第三,在音关系作用下形成的对中心音(即主音)的倾向。[2]246任何一部传统音乐作品的和声语汇,总是在一定的调性范围内进行。

因此,在具体的和声分析中,不仅要对单个和弦进行微观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要全面地注意到“和声形态的各个层次”,在分析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逐步深入、逐层概括地进行。 ”[2]206

(二)技术分析与风格分析相结合

任何时期,任何作曲家作品和声语言的组织、和声风格的形成总是有一定的“外部联系”。诸如:不同时期的和声风格总是一定的历史文化的产物,不同作曲家作品,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作曲家美学思想及组织和声语汇的思维与方法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和声风格。因此,对一首作品的和声分析包含两个范畴的分析:其一为技术分析,其二为风格分析。

上述的 “微观分析与整体分析”便属于技术分析的范畴,完整的和声分析除了对作品单个和弦予以标示外,还要对这种标示的结果进行整合,从而获得对一首作品“整体凝合性”[5]1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把有关作品和声语言的外部联系与技术分析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也就是说,和声分析应把影响和声风格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技术分析与风格分析的统一。

(三)共性归纳与个性语言分析相结合

任何作曲家和声风格的形成总是受一定外部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总是与作品产生的社会生活背景、文化艺术形式、美学思潮的演变、当时的和声技术及和声理论发展水平诸多因素相联系。另一方面,它又与作曲家个人的世界观、美学观以及和声语言、和声思维创造方面的才能、天赋相联系。因此,和声分析除了寻找作品与其他作品之间的共同处之外,还要发现作品的特色与个性之所在。也就是说,既要在“分析中揭示出分析对象的个性,这是和声分析的根本目的”,[2]203还要把和声分析放到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共性的分析。

上文对和声分析的方法及其相关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论述,下面将以这种方法对李斯特艺术歌曲《莱茵,美丽的河流》[6]1的和声进行实例分析。

“本次争霸赛是威县以产业振兴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件盛事。”商黎英表示,之所以举办本次大赛,就是希望能够通过评比交流,进一步增强广大果农的品牌意识,提升威县梨和葡萄产品的知名度,在全县形成你追我赶、争当果王、创业创富的浓厚氛围。

二、李斯特艺术歌曲《莱茵,美丽的河流》和声分析

(一)《莱茵,美丽的河流》的创作背景

在西方音乐史上,李斯特是占有独特地位、长期享有世界声誉的伟大音乐家。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钢琴家和出类拔萃的指挥家,更是一位丰富多产、开辟新路的杰出作曲家,著有各种体裁的钢琴作品和交响音乐。同时,他也是创作艺术歌曲的重要作曲家,毕生作有5种语言的艺术歌曲82首。这些颇有特色的艺术歌曲在19世纪艺术歌曲的创作中独树一帜,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体现出个人独有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

《莱茵,美丽的河流》是海涅悲剧《抒情插曲》中第11首,原诗分为三节。第一、二节诗描写了庄严宏伟的科隆大教堂,第三节诗人触景生情,把教堂里的圣母像比作自己的爱人。1840年,李斯特将这首诗谱写成一首“巴尔形式”的抒情歌曲。曲中第一、二节歌旋律像圣歌一样庄严平静,钢琴伴奏描写莱茵河的波涛和大教堂的钟声;第三节歌音乐奔放活跃,富于想象。这首艺术歌曲充分体现了李斯特独特而富有创造性的和声思维与和声手法。

(二)《莱茵,美丽的河流》和声技术分析

1.和声材料分析

这首艺术歌曲以传统的三度叠置和弦结构为主,主要包括自然音三和弦、三个离调性变和弦(Ⅶ7/Ⅴ、Ⅶ7/Ⅱ、Ⅴ7/Ⅵ)以及三个交替性变和弦(b3Ⅰ、b3Ⅴ、bⅦ)等。 与主要使用Ⅴ7、Ⅱ7的古典和声相比,李斯特还使用了建立在Ⅳ音与Ⅵ级音上的七和弦。

2.和声进行分析

如果说这首作品在和声材料上的选择还不够大胆的话,那么在和声进行的构思与处理上则显示出其独具匠心的天赋。在李斯特和声手法中,借助三度关系实现和弦转换最值得称道。三度关系的和声进行是发展和声色彩性作用的有效手段,这种进行由于缺少强烈的倾向性和张力而显得平淡素雅,与艺术歌曲所表现的恬静朦胧意境非常吻合。《莱茵,美丽的河流》以圣歌一样的旋律开始,和声连续三度(Ⅰ-Ⅲ-bⅤ-bⅦ-Ⅱ-b3Ⅳ-bⅥ)上行进行,辅以音画般的钢琴伴奏,表现了科隆大教堂的庄严平静。

3.新的调性观念与转调手法

李斯特是19世纪浪漫派阵营中最重要的和声语言革新家之一,他受黑格尔美学思想和辩证法思维的影响,形成了与传统的和声理论相对立的和声思维。他主张“重新建立现代调性”,“废弃那些严重束缚旋律和一切发展的古代传统的转调法则”。因而,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各种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调性发展手法。艺术歌曲《莱茵,美丽的河流》中的转调手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类。

(1)同中音转调

同中音转调是从同名大小调交替的思维中得到启示的,同名大小调主三和弦的根音与五音相同,三音相差小二度。从这种思维出发,如果两调主三和弦三音保持不变,而根音与五音相差小二度,这样便形成了同中音转调,李斯特首创同中音概念。如C大调与#c(bd)小调;c小调与B大调的连接便是同中音关系的转调。在《莱茵,美丽的河流》中,李斯特两次运用了这种同中音转调的手法。第一次在第一节歌结束前,乐曲从第9小节的F大调开始,经过两小节即第11小节处转向#f小调。第二次同中音转调发生在第二节歌开始处,调性从主调E大调开始,到全曲第20小节转到f小调上。

(2)二度转调

李斯特曾经提出“重新建立现代调性”的观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调性发展的无序化。古典乐派作曲家的调性布局,大都是以T-D-S-T调性发展模式,在这首曲中,李斯特用以取代这种调性发展模式的方法之一,是运用二度关系调性循环发展。在《莱茵,美丽的河流》第一节歌中,旋律像圣歌一样庄严平静,但为了表现出科隆大教堂的庄严宏伟,李斯特在此巧妙地安排了E-f-#f上行小二度调性发展模式。另外在第三节歌开始处,调性从G大调开始,紧接着转到F大调上,随后结束在主调E大调上。形成了G-F-E下行大二度调性循环发展的模式。这种二度调性发展模式,不仅揭示了诗人看到科隆大教堂中圣母像自己美丽的爱人时那种无比激动地心情,同时与作曲家想要表达的奔放活跃,富于想象的音乐思想安排相一致。

(3)小三度转调

如果将平行大小调交替与同名大小调交替手法相结合,但省略其交替过程,必然产生“调式再交替思维”,亦即“调式重叠交替”。例如C大调先与平行小调a小调交替,a小调再与同名大调A大调交替,如果省略交替过程中的a小调,使C大调直接与A大调交替,这就形成了“调式再交替思维”。因此,“调式再交替思维”是指任何一个大小调,可以直接向其上、下小三度的平行大调或小调进行转调。《莱茵,美丽的河流》第7小节从主调E大调转到D大调上,是主调的下行大二度模进,随后和声通过共同旋律E音转向F大调,形成D-F上行小三度转调手法。

综上所述,无论在和声进行、调性观念、转调手法上,李斯特都表现出了个人独有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艺术歌曲《莱茵,美丽的河流》中,李斯特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和声发展手法,是值得后人研习的。正如斯塔索夫说的:“如果没有李斯特的话,新音乐的命运将是另一个样子。[7]255

和声分析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一项活动。“任何有个性的分析结果,都必须建立在以‘音乐’为依据的‘实证’基础上,而不是凭空演绎出来的”。[2]203因此,在强调和声分析重要性的同时,对“正确”的和声分析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在此基础上以李斯特艺术歌曲《莱茵,美丽的河流》的和声分析为实例,进一步分析实践验证了以上理论探讨。古人曾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试图对一首音乐作品的和声现象进行分析与解读,首先必须寻求一种科学的、全面系统的和声分析方法。当然,对于和声分析的方法以及和声分析的具体实践,在中外学者的著作与论文中已多有提及,这里更多是对这些著作研读之后的一种 “总结”,并将这种总结运用于具体作品的分析实践。另外,对于更加完善的和声分析方法与更加周全的分析体系的讨论远远没有“终止”。对于和声分析方法的论述只能是一种“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更多学者对此课题的“深度”关注。

注释:

①本文论域中的和声材料,主要还是限定在对三度结构的和弦的探讨。

[1]刘智强,韩梅.世界音乐家名言录[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

[2]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3]桑桐.和声通用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4]张肖虎.和声学学习新法——乐曲写作与分析指导[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5](奥)海因里希·申克.自由作曲[M].陈世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6]钱仁康.李斯特艺术歌曲精选[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7](俄)亚科夫·米尔什坦.李斯特[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The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of Harmonic Analysis——A Case Study of the Artistic Song of Im Rhein,im Schonen Strome

Wang Cuihua
(Music Department,Hefei Teachers'College,Hefei230061,China)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of harmony attaches more attention to"details"than to"unity"in its harmonic analytic application.It even takes"chord markers"as the whole harmonic analysis.To analyze and interpret harmonic phenomenon in a musical composition,we must seek a scientific,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harmonic analysis method.

harmony;harmonic analysis;harmonic teaching

J614.1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2-447X(2012)01-0132-03

2011-03-28

合肥师范学院院级科研项目(2011sk02)

王翠华(1979-),安徽怀宁人,合肥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作曲理论。

曲晓红

猜你喜欢
莱茵大调调性
美莱茵金属公司的Lynx步兵战车
德国莱茵TÜV集团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德国莱茵TÜV集团
德国莱茵TÜV集团
G大调随想曲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调性音乐中“非结构因素”的延长与扩张——以所选的李斯特作品为例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