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玲,冯剑辉
(黄山学院 图书馆,安徽 黄山 245041;黄山学院 思政部,安徽 黄山 245041)
黄山学院图书馆馆藏徽州家谱简介
陈 玲,冯剑辉
(黄山学院 图书馆,安徽 黄山 245041;黄山学院 思政部,安徽 黄山 245041)
黄山学院图书馆是国内收藏徽州家谱数量较多的单位之一,其家谱中包括一定数量的善本和罕见本,资料丰富,尚未得到有效运用,值得引起徽学与谱学研究者的重视。
黄山学院;图书馆;徽州;家谱
黄山学院是国内徽州家谱的重要收藏单位之一。徽州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势力最强大的地区,对家谱的修纂历来非常重视,加以明清时期徽州商人经济实力雄厚、文化学术昌盛,因此纂修了大量精美的家谱。存世徽州家谱以“善本多、价值高”著称,受到国内各收藏单位的重视。黄山学院是古徽州地区唯一的一所高等院校,徽州文化的教学与研究是学校重要特色,因此对徽州家谱的收藏、保护和利用一直非常重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征集和收购了一大批徽州文化资料,包括多种家谱。本文将介绍黄山学院所藏家谱的概况和资料价值,对若干价值较高的有特色的家谱举例简介,并对其保护、运用和交流状况进行说明,以期为徽学与谱学研究者提供便利。
黄山学院图书馆所藏家谱,去除复本后,共279部,涉及65个姓氏。其中汪氏最多,为37部,胡氏次之,27 部。 王氏(18 部)、程氏(16 部)、吴氏(16 部)、方氏(12部)、江氏(10部)、李氏(10部),数量也较多。 其他各姓氏数量为:张氏9部;鲍氏、陈氏、洪氏,各7部;黄氏、刘氏、许氏、朱氏,各 6 部;戴氏、叶氏,各 5 部;曹氏、何氏、郑氏,各 4部;毕氏、吕氏、章氏,各 3部;罗氏、潘氏、任氏、孙氏、谢氏、姚氏、周氏,各2部;曾氏等34个姓氏,各1部。
上述家谱有分卷,也有不分卷的。其中分卷的有243部,共2668卷、1102册;不分卷的36部,168册。将不分卷的家谱按1卷计算,则总计有2704卷、1270册。
从家谱编纂的时代看,明代14部,最早的为明正德四年(1509)《新安毕氏会通族谱》,距今已有500年历史了。清代154部,数量最多。民国105部,数量也较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家谱6部,2005年编纂的《和州鲍氏谱略续编》为最晚的家谱。
从家谱编纂的地区看,古徽州及其下属6县家谱最多,其中歙县50部、婺源38部、绩溪33部、祁门25部、黟县16部、休宁11部、横跨徽州6县的12部,各类徽州家谱共计185部,占总数的66%。除徽州外,还有部分其他地区的家谱,主要是安徽安庆、巢湖等地,浙江的淳安、金华等地,以及江西的上饶等地。
从编纂的版本看,木活字本数量最多,有126部、木刻本33部、钞本26部、印本10部,上述各类原件共195部。有部分家谱,因持有人不愿转让,经争取后得以复印,以复印件保存的各类家谱有84部。
黄山学院图书馆所藏徽州家谱有如下特点:
1.数量较大,且有一定数量的善本。黄山学院图书馆所藏徽州家谱数量,在国内各徽州家谱收藏单位中名列前茅。①家谱原件中,明代14部,清代乾隆以前的16部,按目前国内通行的古籍善本认定标准,共有善本家谱30部。
2.有一定数量的罕见家谱。目前收录中国家谱最全的目录著作,当数上海图书馆张鹤鸣先生主编的《中国家谱总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版),收录存世中国家谱5万余部。将黄山学院图书馆所藏家谱与《中国家谱总目》相对照,有133部为《中国家谱总目》所未收录,几乎占到馆藏数量的一半。
3.资料丰富,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这批徽州家谱除一定数量的善本外,以清代晚期和民国时期的为主。通常,善本既具有资料价值,又具有文物价值,受到更多青睐是正常的。近代动荡时期编纂的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家谱虽然文物价值不高,但资料价值不可低估。学术界过去有一种印象:徽州家谱编纂以明代和清代前期为主,进入晚清后,受到徽商衰败和战乱冲击的影响,造成徽州家谱编纂日益衰微,存世数量也较少。[1]这样的结论是根据上海图书馆等单位的收藏状况得出的印象,有相当的依据,但并不完整。因为上海图书馆等单位在开始收藏时就是以时代较早的善本为目标的,晚清和民国年间并不是重点,因此收藏较少,但并不代表这一时期徽州家谱数量就一定很少。徽州宗族势力强大,传统意识深厚,即使在战乱频仍、经济衰败的近代,徽州宗族也没有停止修谱活动。例如,在1949年年初,国民党统治下的徽州地区已经陷于经济崩溃,绩溪山前汪氏叙伦堂仍在从事修谱,家谱序言中说:“呜呼,当此烽烟甫息,米珠薪桂之世,惟彼族后昆多数业家,能以陡发孝思,作此修谱之事,谱成而升主,升主而印谱,耗费多多,所醵之阿堵物无一不从血汗中来者,洵可谓孝之至矣。”[2]由于以往对近代徽州家谱不够重视,因此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实际上,近代徽州家谱存世数量并不少,是研究宗族演变发展的重要资料,其中包含的有关徽州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资料十分丰富,对认识近代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应该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1.《新安毕氏会通谱》,明正德四年(1509)毕蕙、毕兰、毕济川等修,木刻本,共17卷,分2册,黄山学院所藏上册约有20页略残。本谱称祖先出自河南偃师,奉毕憬为一世祖,唐乾符年间,第六世毕师远任歙州佥书判事,遂家于歙县篁墩,为新安毕氏始祖。毕师远有三子,长子衍迁居池州九华山,次子衡留居徽州,三子卫迁居弋阳,后裔遍布于皖南和赣北。本谱由歙县篁墩、长陔、嘉田、郡城上北街、休宁闵川、碧溪、双溪、贵溪小田、弋阳等派合修。卷首为谱序、凡例、执事名氏、各派地理方位,卷一至卷八为世系志,卷九至卷十五依次为仕宦志、隐德志、文士志、贞节志、寿考志、山川志、宫室志,卷十六、十七为诗文志。从修谱名氏和记叙内容来看,此谱以闵川毕氏为主体。谱中记载休宁县“邑东南自元以来,家皆逐末,农商为业”,[3]并记录了闵川毕氏多位盐商的事迹。本谱为明代中期大型统宗谱,在存世徽州统宗谱中属于较早的,对了解早期徽商的兴起与发展颇有价值。
2.《巨川毕氏族谱》,有两种,一种为民国十四年(1925)毕栋昌修,钞本,1册,不分卷;另一种为民国三十二年(1943)毕德玉等修,巨川怡顺堂刊木活字本,4册,共6卷。从内容上看,毕栋昌谱涂改、添加之处颇多,应是未正式刊的稿本;毕德玉谱包括毕栋昌谱的全部内容,并增加了部分世系、人物事迹和文献,应是在毕栋昌谱基础上加以完善的正式刊本。本谱称祖先为新安毕氏歙县长陔派三十一世毕顺友,明弘治年间迁居歙县街溪举坑,三十四世毕积达生4子,分为4房,后嗣繁衍,称为巨川毕氏。毕德玉谱体例依照明正德四年(1509)会通谱而略有变动,卷一为序言、凡例、像赞,卷二为地方志、里居图、八景诗、仕宦志,卷三、四为世系,卷五为隐德志、文士志、贞节志、山川志、宫室志、诗文志,卷六为墓志铭、墓图。毕德玉谱纂修时正值抗日战争,序言中称:“时值中日战争,国难方殷之际,物价高昂,以今昔比之,奚啻或相千万,且族人困于经费之苛求,兵役之烦扰,几至衣不蔽体,食不终日,欲修此谱,非征集巨资不可,然求巨资于困难之族人,岂非向饥人而求食乎?此其难者也。”[4]反映了战乱对徽州宗族社会的冲击,以及徽州宗族竭尽所能延续家谱编纂的顽强的宗族意识。
3.《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明隆庆四年(1570)许可复等修,木刻本,首1卷,共10卷,分2册。本谱称祖先出自唐朝忠臣许远,许远六世孙许儒,生当唐末,不义朱梁,迁居歙县黄墩,为徽州许氏始祖。许儒次子许知稠迁居歙北昉源,子孙繁衍,遂改称许村。许知稠九世孙许理、许璙分居村之东西,各为支祖,本谱即为许理东支的家谱。卷首为序言、凡例,卷一为世系,卷二为考辨,卷三至卷九为文翰。本谱文献丰富,记录了一大批许氏徽商事迹,明代早期盐商许大兴的传记中称:“予闻本富为上,末富次之,谓贾不若耕也。吾郡保界山谷间,即富者无可耕之田,不贾何待?且耕者十一,贾之廉者亦十一,贾何负于耕?古人非病贾也,病不廉耳。”[5]这是徽商中“本末并重”思想较早的记录,很有价值。
4.《歙县许村许敦本堂神主簿》,民国三十四年(1945)许家修等修,铅印本,分上中下3册。本谱祖先出自许村许氏东支,许儒二十世孙许启在元末参加反元起义,后归顺明太祖,明初任汀州知府,政绩卓著,后嗣昌大,为敦本堂始祖。本谱上册包括像赞、墓志铭、行状、传记、序记、新安始祖神位、敦本堂始祖神位,中、下两册为二十一世至四十一世神主。根据序言,许村家谱自明隆庆后无人续修,民国年间几次议修不果,许家修遂以敦本堂所供神主修纂本谱,仅记许启一支世系。据谱内记载,清末盐商许炳勋有二子许家泽、许家修,许家泽、许家修共有7子,其中许本震为德国耶拿大学哲学博士,许本纯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工程学博士,许本裕为英国伦敦大学商业管理硕士,许本学为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法学博士,许本谦为德国汉堡大学医学博士,号称 “一门五博士”(实际为4博士1硕士)。在民国初年,一个徽商家族中出现这么多的“海龟”博士,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5.《新安商山吴氏宗祠谱传》,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吴应迁等修,木刻本,不分卷,全1册。本谱称祖先出自吴泰伯,泰伯六十一世孙吴少微在唐玄宗时迁居休宁县西石耳山,为徽州吴氏始祖。南唐时,吴少微五世孙吴子明迁居休宁县南商山,为商山吴氏支祖。南宋初年,吴子明九世孙吴俯、吴儆兄弟入太学,以诗文著称,时人誉为“眉山三苏,江东二吴”,是新安理学开创时期的重要学者,其后裔在元、明、清三朝以“理学世家”著称于世。本谱收录了商山吴氏从始祖吴少徽至吴子明二十三世孙吴允甫共54人的生平事迹资料,包括传记、行状、墓志、祭文等,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一“理学世家”。
6.《环溪吴氏家谱》,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吴月楼修,宝浩堂刊木活字本,全4卷,分4册。本谱祖先为吴少微十六世孙吴允升,宋代迁居婺源花桥(今属休宁),其后子孙繁衍,称为环溪吴氏。吴允升十八世孙吴肇荣(清康熙年间人)后裔建宝浩堂,奉吴肇荣为支祖,本谱即为吴肇荣一支的家谱。卷一为序言、凡例、谱引、辨说、诰命、世系,卷二为世系、迁派、坟图、禁碑,卷三为传记,卷四为传记、山案禁约、十景诗。本谱有多位清代徽州官员与商人的传记资料,值得注意的如吴懋鼎,他是汇丰洋行买办,后出任李鸿章淮军银钱总办,大学士王文韵撰写的寿序中称其“起家通守,历官燕吴,所至有声。合肥李相国(按,即李鸿章)尤倚重之,累疏荐于朝,跻牧守,擢监司,先后奉特旨存记者二、嘉奖者一,赐二品服,晋一品封。……甲申之役(按,即中法战争),孤台危峙,食尽弦绝,敌以铁舰横塞海上,援师不继,刘壮肃公(按,即刘铭传)飞书告急于合肥相国,乞饷械瞻军。相国允之,顾僚必无敢任者,君特出奇计,购轮运往,鸟章采帜,飞渡鲲身,兵气为之一振,台围于是解焉。”[6]谱中还记录了吴懋鼎在赈灾、开矿、办工厂、修铁路和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事迹,是研究洋务运动的珍贵资料。
7.《新安郡北门程氏溯源录》,原本为清康熙二十三年(1694)程茂桢刊木刻本,黄山学院图书馆馆藏钞本1册,分上下2卷,不避乾隆帝讳,应为康熙、雍正年间所钞。本谱称祖先为重黎之后,西晋末年,程元谭南渡任新安太守,赐第篁墩,为新安程氏始祖。程元谭四十五世孙程文广于元至正年间迁居郡城北门,为北门支祖。上卷为谱序、诰敕、谱辩、存考、凡例、谱图、墓图,下卷为谱图、后跋。本谱反对明代弘治年间程敏政所修《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所确立的徽州程氏世系,上卷收录了大量批判程敏政世系的文献。抄录者又做了许多眉批,驳斥程敏政。本谱所叙世系,不从程敏政统宗谱,仍遵照宋代程祁《新安程氏世谱》和明代程孟《新安程氏会通谱》中记载的世系,反映了明清时期徽州程氏内部对宗族历史认识的分歧与转变的过程。
8.《洪川程氏宗谱》,民国十二年(1923)程兰等修,敦睦堂刊木活字本,首3卷,末3卷,共16卷,分4册,附修谱议事杂录1册。本谱祖先出自晋代新安太守程元谭,元末明初,程元谭四十三世孙程应鳞自绩溪县城迁至九都洪上塘,为洪川程氏支祖。首三卷分别为序言、宸翰、传记,卷一至卷十为世系,末三卷分别为墓图、祠产、祭文。本谱所附一册修谱议事杂录,包括序言、修谱人名、修谱公启、修谱广告、各派代表来祠祭文、修谱议决案、敦睦堂司事筹垫银启事、募捐公启并简章、捐款人名录、催促各派派人来祠核对并交款的启事、对修谱建祠有功人员给予能干配亨的启事,等等,有助于了解家谱修纂的详细过程。
9.《新安歙邑西沙溪汪氏族谱》,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汪志琦修,道光二十九年(1849)麟书堂补刊木刻本,共13卷,分12册。本谱称祖先出自春秋时鲁国国君鲁成公,鲁成公次子出生后有纹在手,状如汪字,遂以汪为姓,封颍川侯,为天下汪姓始祖。颍川侯三十一世孙汪文和在东汉末年余款龙骧将军,渡江南下,为江南汪氏始祖。三十六世汪道献任黟县令,定居歙县,为新安汪氏始祖。四十四世汪华在隋末起兵,据有歙、宣、睦、杭、饶、婺6州,自称吴王,保境安民,后归顺唐高祖,封越国公,生9子,后嗣遍布徽州各地,有“十姓九汪”之称。本谱支祖为七十一世汪人鉴,系汪华长子汪建后裔,元初由歙县古城关迁居西沙溪。卷一为凡例、序言,卷二至十一为世系,各附人物传记,卷十二为社坛、宗祠、书院、桥梁、建置,卷十三、十四为诗文汇选。本谱文献甚多,人物传记和诉讼案卷尤为丰富。
10.《余川越国汪氏族谱》,民国五年(1916)汪立中等总理,胡祥木编纂,木活字本,首1卷,末1卷,共22卷,分6册。本谱祖先出自汪华第八子汪俊,七十一世汪六胜,元末自旌德新建迁居绩溪余川,为余川汪氏支祖。卷首为谱序、凡例、目录,卷一至六分别为诰敕、像赞、传状、年谱、文苑,卷七至十六为世系表,卷十七为迁徙表,卷十八为祠宅、祠规、祀产、六景,卷十九为丘墓,卷二十为拾遗,卷末为序跋。徽商在近代衰败,但余川汪氏中仍出现了不少成功的大商人,光绪年间,汪立政在上海创立汪裕泰茶号,发展成为近代徽州最大的茶商。汪立政之子汪惕予赴日本学习西医,回国后创办自新医院,出版多部西医专著,普及医学知识,民国后出任中国医界联合会首任会长,有中国“西医之父”之美誉。本谱为汪惕予捐赀修纂,体例严谨、考订翔实、内容丰富、制作精美,是徽州近代家谱中难得一见的精品。
11.《新安萧江大宗统谱》,明万历三十二年(1605)江心镜编纂,钞本,不分卷,1册。本谱称祖先出自唐末宰相萧遘,其子萧祯在唐僖宗广明时避黄巢之乱,渡江南下,徙居歙县黄墩,后与节度使高骈戮力破贼,论功进秩上柱国、江南节度使。光启三年(887),萧遘死于朱玫之难,萧祯遂避位易姓,以渡江南来,改为江姓,为新安萧江始祖。江祯三子,长子江董迁婺源皋径,为婺源支祖;次子江郑迁歙县溪南,为歙县支祖;三子江威迁开化,为开化支祖。本谱主要记录歙县支世系,有许国序言和部分祖先的传记资料,在存世萧江家谱中属于较早的。
12.《济阳江氏统会宗谱》,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江初艮等修,木活字本,末1卷,共26卷,40册,黄山学院馆藏第一册有30余页破损较严重。本谱称先祖出于山东济阳,以东汉初年江革为始祖,唐末,二十九世江尚质为歙州护军将军,为避战乱迁居歙县篁墩,其子江洪迁居婺源谢坑,改名江村,后裔遍布江南各地,本谱即为谢坑江村各支派的统宗谱。卷一为序言、修谱人名,卷二至五为文翰,卷六至二十五为世系,卷末为墓志、墓图。本谱以婺源各派为主,涵盖江南各地90个支派,规模庞大、文献丰富,是清代徽州宗族鼎盛时期大型统宗谱的代表作之一。
13.《考川明经胡氏宗谱》,清道光九年(1829)胡陆秀等修,木活字本,首1卷,共9卷,分40册。本谱称祖先出自李唐宗室,天佑年间,何皇后为唐昭宗生子,为避朱温之难,将皇子交近侍胡三,胡三携其逃回家乡婺源,改姓为胡,取名昌翼,迁居考水。南唐同光年间,胡昌翼以明经登第,其后裔称为明经胡氏,以胡三为义祖,以胡昌翼为一世祖。第三世文昊、文晟共生10子,按十天干排列为十派,子孙散居全国各地。卷首为札文、序、跋、梅岩(胡次焱)诸论、凡例、判断详文、六甲图、执事人员、捐输人名、村基图、祖墓图,卷二至八为世系,每派世系后各附行状、传记。明经胡氏以理学著称,宋代胡次焱、胡方平,元代胡一桂、胡炳文等新安理学知名学者均出自本族。
14.《绩溪金紫胡氏家谱》,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胡毓琪等修,木活字本,首3卷,末2卷,共31卷,分12册。本谱称祖先出自西周胡公满,唐太和年间胡宓以散骑常侍掌节新安,卒葬绩溪西门外,为一世祖。二世胡沼迁居绩溪市东,七世胡舜陟在南宋初年中进士,历封绩溪开国男、新安伯、金紫光禄大夫,因不附秦桧被迫害致死,后追赠太师。八世胡仔迁居湖州,九世胡光祖回迁绩溪市东,其后裔以胡舜陟故,称金紫胡氏,本谱即为胡光祖一支家谱。卷首为序言、凡例、修谱名目、遗像、诰敕、传志、仕宦、科举、封赠、荫袭、节烈、艺文,卷一至二十八为世系,卷末为墓图、墓址、存旧。谱中艺文包括宋代胡仔、明代胡思伸、清代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翚、近代胡晋接等多位知名学者的论述,对了解徽州文学、徽派朴学和近代徽州教育颇有帮助。
15.《新安横槎黄氏大宗谱》,清乾隆十七年(1752)黄茂待等修,木刻本,首2卷,文献14卷,各派世系24卷,共40卷,分24册。本谱以东汉初年江夏黄香为一世祖,九世黄积在西晋太康年间任新安太守,为新安黄氏始迁祖,家于郡西之姚家敦,改称黄墩。黄积十四孙黄仪在唐天宝年间迁至祁门左田,黄仪七世孙自左田迁至婺源横槎,为横槎派始迁祖,本谱即为横槎一支家谱。卷首为序文、凡例、谱考、历代沿革、祖像、始祖墓图、各派修谱序。文献包括传、记、行状、墓志、赞、勅、诰、表、疏、书、策、祭文、杂序、寿文、各地景致诗、赋。世系包括参与修谱的安徽、江西、浙江三省的92个支派。本谱规模宏大、文献资料丰富,是清代徽州宗族大型家谱的精品之一。
16.《新安柯氏宗谱》,民国十四年(1925)柯立功等总理,胡祥木编纂,木活字本,首1卷,末1卷,共28卷,分12册。本谱称祖先出自北宋礼部尚书柯颍,自鄱阳迁至歙县,为新安柯氏始迁祖,其后裔以歙县竹溪、谷川、绩溪瑞川为最盛,本谱即为此三派合修。卷首为凡例、修谱名目,卷一像赞、卷二列传、卷三文苑、卷四统系表、卷五至二十二分系表、卷二十三至二十六分别为宅墓、规训、族产、杂记,卷末领谱字号、跋文。本谱三派中,以竹溪人物最盛,三十九世柯钺(谱名佳胜)为曾国藩重要幕僚,谱中传记称“三河之役,文正(按,即曾国藩)全军几覆,时朝贵有龉龁文正者,故奏报措词殊难,公力疾属草,中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之语。文正大加激赏曰:‘小泉,奇才也’。”[7]惜英年早逝,追赠太仆寺卿。四十世柯庆施(谱名尚惠),早年参加革命,建国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
黄山学院收藏的家谱由图书馆徽州文化研究资料中心负责保存和管理。部分家谱,由于年代久远,有不同程度的人为损坏,加以“虫吃鼠咬”造成的破坏,使保护工作显得异常迫切。2008年6月,图书馆由黄山学院北区向南区新馆址进行整体搬迁后,对包括家谱在内的徽州文化资料建立专柜进行保护,并采取了严格的防腐、防虫措施,使家谱保护状况得到了根本性改善,为运用和交流提供了方便。为促进家谱的保护和运用,黄山学院已经制定了专门的管理规定,校内外专家学者可按照规定查阅所藏谱牒,资料中心可提供部分复印服务。资料中心每年还接待相当数量的来自国内外的寻根访祖人员,并按规定为其提供便利。
为了促进徽州文化资料的交流,黄山学院已与上海图书馆达成协议,以DVD光盘刻录件的形式交换各自收藏的徽州家谱。从2007年11月至今,先后5次从上海图书馆引进徽州家谱70部,共计521册,包括洪、王、尤、朱、徐、汪、周、程、吴、方、孙、胡、高、倪、戴、江、黄、俞、鲍、叶、许、金、张、李、余 25个姓氏,时间以清代和民国年间为主。黄山学院也为上海图书馆提供了数量大致相同的家谱。另外,黄山学院还和黄山市博物馆、黄山市方志办、李俊工作室等单位建立了徽州文化资料交流与合作关系,正在与安徽省图书馆等单位就家谱资料交流与合作进行协商。随着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的加深,可以预期,黄山学院图书馆馆藏徽州家谱的数量与质量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为研究者提供更多的便利,进一步促进徽州文化资料的保护与运用。
注释:
①按,国内各单位徽州家谱收藏情况并无已公开发表的专业统计资料,目前已知的收藏徽州家谱较多的单位情况如下:上海图书馆收藏1949年以前的徽州家谱467种(见王鹤鸣《上海图书馆馆藏徽州家谱简介》,《安徽史学》2003年第1期),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徽州善本家谱300种以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收藏徽州家谱67种,安徽省博物馆收藏徽州家谱近200种,黄山市博物馆收藏徽州家谱200种以上,河北大学图书馆收藏徽州家谱50多种(以上均见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42页。)
[1]王鹤鸣.上海图书馆馆藏徽州家谱简介[J].安徽史学,2003,(1).
[2]汪家煋.山前汪氏续修宗谱·序[Z].木活字本.绩溪:叙伦堂,1949(民国三十八年).
[3]毕济川.新安毕氏会通谱·卷十[Z].刻本.徽州,1509(明正德四年).
[4]毕德玉.巨川毕氏宗谱·序[Z].木活字本.歙县,怡顺堂,1944(民国三十三年).
[5]许可复.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卷八[Z].刻本.歙县,1569(明隆庆六年).
[6]吴月楼.环溪吴氏家谱·卷四[Z].木活字本.婺源:宝浩堂,1903(清光绪二十九年).
[7]胡祥木.新安柯氏宗谱·卷二[Z].木活字本.歙县,1925(民国十四年).
An Introduction to Huizhou Genealogy Collected in the Library of Huangshan University
Chen Ling,Feng Jianhui
(Library,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The library of Huangshan University is one of the collection units that have collected a large number of Huizhou genealogies.The Huizhou genealogies collected by Huangshan University include some rare editions which are rich in content but not fully explored.Therefore,they are worth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on Huizhou and Chinese genealogy.
Huangshan University;library;Huizhou;genealogy
G253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
A
1672-447X(2012)01-0013-05
2011-06-21
陈 玲(1974-),安徽霍邱人,黄山学院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徽州文献;
冯剑辉(1971-),安徽休宁人,黄山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徽学。
高 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