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看英汉习语的差异及其翻译*

2012-08-15 00:49王占斌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意译习语英汉

李 苗,王占斌

(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134)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家许国璋先生认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合系统,当它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映的中介;当它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1]339。这一定义既精辟地阐明了语言的本质,又高度概括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即语言的文化功能: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它影响着语言,同时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必不可少的手段。

翻译作为跨文化沟通的媒介,与文化的关系更是不可分割。翻译家王佐良先生就提倡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并强调“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即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也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这里所谓“了解”并不是一个大概的了解,而是要了解使用这一语言的人民的过去与现在,这就包含了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政治结构等等。了解得越深入越细致,对语言也就吃得越透彻。因此我们说翻译不仅仅是双语交流,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而译者在翻译时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说:“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2]31

习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中的精华,不仅具有言简意赅、形式简练、形象生动、趣味隽永的特点,而且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英汉习语源远流长,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可以说习语翻译实际上是如何翻译出在目标语与原语习语之间所表现出的各种不同的文化特征。因此,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翻译时不仅要考虑语言的转换,同时也要考虑文化的转换。本文试图借助于奈达对语言文化的分类,从文化角度比较英汉习语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习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1 习语的概念及其特点

习语即习惯短语,从广义范围上通常包括成语、谚语、格言、俗语、俚语和典故,汉语中还包括歇后语。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是人民智慧的结晶。英语和汉语是两种高度发展的语言,因而都拥有大量习语[3]159。习语相延已久、约定俗成,具有与一般语言形式不同的特点,其特殊性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1.1 习语的比喻性

习语是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手段,其本身也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大部分的习语都是利用比喻或形象的语言,有的习语虽然没有比喻或形象,但文字也通俗简练。绝大部分习语在这两方面是兼而有之,所以是既生动又形象。例如中国人常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一般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涌现,英语中则有“just likemushrooms”(犹如蘑菇一样众多)。

1.2 习语的整体性

习语是语言中独立、不规则而固定的因素,它往往以短语或短句的形式出现,意义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综合,而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例如“露出马脚”的字面意义是“露出马的脚”,而它的整体意义却是“露出破绽”或“暴露缺点”等。“To lose one’s head”的字面意义是“失掉了头”,整体意义却是“张惶失措”、“热衷”或“迷惑”等[4]25。

2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恩格斯说过,只有将本族语言同其他的语言进行比较,才能真正懂得自己的语言。通过对不同语言的对比分析,人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外语和母语的特性,对英汉习语的研究也不例外。文化包罗万象,涵盖面太广,仅对文化的定义就多达160多种。其中最权威的当属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对文化的定义,即:“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5]23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则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分为五类,即 Ecology(生态学),Material Culture(物质文化),Social Culture(社会文化),Religious Culture(宗教文化),Linguistic Culture(语言文化)[6]273。本文将从这五个方面比较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2.1 生态文化差异

广义的生态文化主要是指生态环境以及人类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从地理位置上看,中国是个大陆国家,世代在土地上耕作,生活离不开土地。而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比较发达,反映在语言中就出现了许多与海洋、船和水有关的短语。如:汉语用“挥金如土”来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中则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再如汉语用“进退维谷”来比喻人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英语则用“it is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来表达。不同的生态环境使得不同民族对动物的喜好也各不相同。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人们以牛耕为主,人们常用牛来比喻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英国古代主要靠马耕,牛则很少干活,因此英语用马来形容勤劳和吃苦耐劳。例如汉语中的“老黄牛”,“像牛一样勤劳”,英语则用“work like a horse”的说法。

2.2 物质文化差异

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汉英民族生活在不同的物质世界,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都是文化的物质载体。例如在饮食方面,中国人饮食以米饭为主,因此有“生米煮成熟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等这样的习语。而西方人常吃面包,因而有“to take the bread outof one’smouth”(抢别人的饭碗),“to earn one’s bread”(赚钱糊口),“to cry over spiltmilk”(作无益的后悔)等习语。

2.3 社会文化差异

社会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它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和组织机构。汉英是两个不同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等都有明显差异,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自然也各具特色。例如在颜色词方面:中国文化中用红色表示喜庆、吉祥,逢年过节挂的灯笼,贴的对联,剪的窗花无一不是红色的。关于红色的习语更是不胜枚举,如“开门红”,“红红火火”,“万紫千红”等等。然而西方文化中红色却使人联想到革命、激进和血腥,带有政治色彩,如英语中“to see red”表示“火冒三丈”或“大发脾气”,“to wave a red flag”是做“惹人生气的事”,“to paint the town red”并不是我们汉语文化中“全城张灯结彩”的意思,而是“花天酒地,饮酒胡闹”。

2.4 宗教文化差异

宗教信仰是人类文明出现之时就有的现象,英汉两个民族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产生宗教的文化背景不同,故各有其不同的宗教与信仰。佛教、道教、儒教在中国民众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汉语中与佛教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人争一口气,佛受一炷香”等都是以佛教中特有的事物来做比喻的。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灵丹妙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都来源于道教。而英美国家则大多信仰基督教,英语中有许多来自圣经和基督教的词语,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to play the devil with”(扰乱),“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等。“to wash one’s hands”(洗手不干),“the forbidden fruit”(禁果)等等。

2.5 语言文化差异

英语和汉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语言有很大的差异。从语音、词语、语义、句法、篇章、逻辑、修辞等等方面,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差异。就习语而言,汉语习语言简意赅、生动形象,比一般词语有着更强的表现力。汉语习语结构稳定,多以“四字格”为基本格式,并且有许多是音节和谐、声调平仄。例如四字习语“小心翼翼”,“弄虚作假”,“天南地北”等等。而英语习语的组成格式则无严格要求,有由两个词组成的,如“Homer nod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有三词组合而成的,如“bread and water”(简单的饮食);有四词组合而成的,如“the nuts and bolts”(基本要点);也有五个词或者五个词以上组合而成的,如“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说曹操,曹操就到)[6]290。

3 英汉习语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翻译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它不仅是语言信息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

对于翻译的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都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传神”论,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以及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 (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动态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中心思想都是强调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5]24。由于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习语的翻译要同时处理语言与文化的矛盾,不仅要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义,还应该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修辞效果以及其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等。

在翻译的方法上,自五四以来译界就对直译与意译两种译法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直至今日,到底哪一种方法更好仍然没有定论。但是很多译者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即直译与意译是相对的,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并没有绝对的界限。由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在翻译时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总体上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

3.1 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原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使译文保留原文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各民族的人能够相互交流是因为在思维表达方式、联想等方面有许多相同之处。对于英汉习语中有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相同和相近的,可以采用直译法。例如汉语的“时间就是金钱”与“time ismoney”就是相互对应的,还有“Barking dogs do not bite”与“吠犬不咬人”,“A cat has nine lives”与“猫有九条命”,“冷战”与“cold war”等等。一般来说,习语翻译时能直译的尽量采用直译,这样能更好地保留原文意义、形式和精神。

3.2 意译法

有些习语因为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目的语种无法找到与原语相对应的形象来表达,这时通常采用意译法,可以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译文读者所熟悉的形象,转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例如英语中的“to rain cats and dogs”(下倾盆大雨),“to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一语道破),如果分别直译为“下猫和狗”、“在头上钉钉子”则完全不符合逻辑,也令读者费解。“Everyoneman has a fool in his sleeve”(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若直译为“人人袖子里都装着个傻瓜”必定使中国读者不知所云。汉语中的“天有不测风云”中的风云的文化含义在西方人是很难理解的,意译为“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更恰当。意译常不得不牺牲原习语中的形象,对于文化特色的保留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失。

3.3 同一习语借用法

由于各民族人民在感情、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即所谓文化的共性),有些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不但在内容与形式上都相符合,在喻体、喻义等方面都一致。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采用同一习语借用法。例如英语中“to add fuel to the fire”与“火上浇油”,“to be on thin ice”与“如履薄冰”,“walls have ears”与“隔墙有耳”等,都有完全相同的形象和比喻。以上这些同一习语的借用,也可以说属于直译的范畴,因为译文基本保持了原文的意义与形式。还有一些习语的借用属于意义的范畴,它们在意义上是相同的,但在形象比喻上有差异。例如“a drop in the ocean”与“沧海一粟”,“to laugh off one’s head”与“笑掉大牙”,“七上八下”与“at sixes and sevens”,“半斤八两”与“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等[3]171。此类习语直译,可以保留原文的形象与色彩,使译文读者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3.4 直译意译兼用法

有时为了更确切地表达原意,译者可采用直译法兼意译法来翻译习语。如“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的是不达到目的不罢休,如果直译成“Until the Yellow River is reached,ambition never dies”,读者对前半句“不到黄河”会产生误解,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将其翻译为“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 never dies”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以及比喻形象。再例如汉语“垂着一尺长的涎水”,“涎水”可以直译为“mouth waters”,但是一尺不能直译为“one foot”,因为它是泛指而不是特指,因此用意译“copiously”,即“Themouth waters copiously”[7]260。有些习语也可以先将其直译,再用意译翻译出其隐含意义。例如“A little pot soon hot”可翻译成“壶小易热,量小易怒”,“All asseswag their ears”(驴子爱摆耳朵,傻瓜爱装聪明),通过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使原文的比喻意义更加明确。

4 结语

习语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翻译时既要忠实传达原文的意义也要译出其中特定的文化内涵,因此习语翻译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恰当处理文化差异。本文分析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习语翻译的原则与方法。然而习语的翻译并没有局限在上述几种固定的模式中,译者需要在不同的上下文情况下灵活处理,尽量传达原文民族形象和文化特色,以更好地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1] 杨自检.英汉语比较与翻译4[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 黎昌抱.王佐良翻译观探析[J].中国翻译.2009,(3).

[3]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 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 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6]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7] 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猜你喜欢
意译习语英汉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接受美学视角下古典诗词中国俗语的英译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