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泽宁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74)
王棨,福清人,咸通三年(862)进士及第。《新唐书》、《旧唐书》无传,五代时期黄璞所作的《王郎中传》为现存记载王棨生平履仕的最早文献,《王郎中传》只重视对王棨的“丰功伟绩”的浓墨重彩,而疏于对其生平细节的陈述,致使王棨留给后人诸多谜团。《淳熙三山志·文苑传》、《四库总目提要》、《闽书》、《福建通志》、《全唐文》、谭正璧主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和周祖撰编撰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均有王棨小传,皆为《王郎中传》节略,并无开拓。今人最早系统研究王棨生平当为曾广开,其《王棨考》刊发于《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一期,主要从六个方面对王棨生平作了考证:其一,出生年月;其二,中进士年代考;其三,考证中博学鸿词科时间;其四,考证中出类拔萃科时间;其五,登第后的仕途履历;其六,晚年归属[1]31-35。此外,几部地方志中也对王棨有相关的记载如《福清纪略》,但其中错讹很多,如“王棨连续三次考中博学鸿词科”,明显讹误。《王棨考》对于王棨生平研究具有开创意义,但也有讹误,葛成飞在《王棨生平考辨》中已予纠正。尽管以上几位学者对其生平作了辩证,但仍有疑问:其一,王棨府试后去向;其二,及第前拜谒活动;其三,王棨是否中博学鸿词科;其四,贯休创作《干霄亭晚望怀王棨侍郎》时间。
王棨于大中十一年(857)参加府试,未通过,此后的经历《王棨考》及《王棨生平考辨》皆有涉及,但均只提到王棨此年创作《诏遣轩辕归罗浮旧山赋》,对其在何地创作并未说明。王棨落第后应追随冯涯去了澧州,《王郎中传》:“初就府荐,冯涯为试官……荣公之获在其选,从事本府。”[2]7453“荣公之获在其选,从事本府”,说明王棨因为受到冯涯的赏识,引之为知己,故当冯涯受此次府试事件牵连被贬,王棨也追随冯涯去其贬所,并在此和贯休等人相会,《唐五代文学编年史》:“轩辕集自长安归罗浮山,南楚诗人多赋诗以送,贯休诗为擅长之作。李洞亦有诗送之,而王棨则有赋咏此事。”[3]422《旧唐书·本纪》卷一八:“大中十二年(858)春正月,罗浮山人轩辕集至京师,上召入禁中,谓曰:‘先生遐寿而长生可致乎?’曰:‘彻声色,去滋味,哀乐如一,德施周给,自然与天地合德,日月齐明,何必别求长生也。’留之月余,坚求还山。”[4]652王棨所咏轩辕先生应在南楚,而非在京城,田家英《贯休生平系年》:“大中十三年(859),贯休二十八岁,西至荆湘一代,与南楚诗人一起写诗赠轩辕先生。”[5]113[按:大中十三年(859),当为大中十二年(858),轩辕集大中十二年(858)春正月入京,留月余,坚求还山,不太可能于大中十三年(859)才到达荆湘之地。]
有唐一代,获得名人举荐是士人进士及第的重要途径,为此士人多游走于达官贵人之门,王棨也未脱俗,其《竹笼子赋》即为行卷之作,而行卷之人当为郑諴,《白雪楼赋》:“余尝自雍南游,经过郢州。”《唐刺史考》:“郑諴咸通中为郢州刺史。”郑諴,《闽书》卷七二:“郑諴,字申虞,闽县人。”又《登科记考》卷二十二载:“会昌二年(842)郑諴和郑从谠同时进士及第。”而咸通三年(862)王棨进士及第时的主考官即为郑从谠,郑諴作为王棨的同乡,定会举荐王棨于郑从谠,王棨拜谒郑諴在情理之中。
在拜谒郑諴之前,应有襄阳之游,但不会停留时间过长,与温庭筠结识并唱和,此时应结识咸通八年举荐王棨作江西团练巡官的李骘。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大中十三年(959)秋,段成式闲居汉上,时温庭筠贬隋县尉,亦来汉上。余知古、韦蟾、元繇、温庭皓等人亦均在徐商襄阳幕。诸人赋诗唱和,诗文简牍往还,颇尽幕府文士酬唱之乐。”[3]434《全唐诗》中以《原隰荑绿柳》题的作者共有两人:分别为王棨和温庭筠,对比两首诗,有诸多相似之处,兹录如下:“晴郊浮淑气,疏柳发柔荑。嫩翠原头徧,轻丝隰畔低。和烟方郁郁,伴草欲萋萋。叶少眉难短,条新带未齐。离人心已醉,游客步初迷。无限迁乔意,芳菲正好栖”。以下为温庭筠所作:“迥野韶光早,晴川柳满堤。拂尘生嫩绿,披雪见柔荑。碧玉牙犹短,黄金缕未齐。腰肢弄寒吹,眉意入春闺。预恐狂夫折,迎牵逸客迷。新莺将出谷,应借一枝栖。”可以看出在写作手法和题旨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应属唱和之作。《沉碑赋》也应创作于此段时间,“至今五百余年,英声自传。沔水之恩波尚逺,岘山之岚翠犹鲜。但觉潭边春尽而遗芳不歇,更怜川上时移而茂躅难迁。”(按:岘山为襄阳辖地。)
最早提到王棨中博学宏词科的文献为《福建通志》:“王棨,字辅之,福清人,咸通进士,复中博学宏词科。”[6]卷五一,《王棨考》甚至对王棨中博学宏词科的时间作了推断,认为王棨应在咸通六年(865)中博学宏词科:“王棨既于咸通三年(862)六月才离开京师,京师与福州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王棨回到福州‘从事本府’,出任巡官,不大可能于当年十一月份再从福州赶回京师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又因王在杜宣猷幕中有辞婚之举,自然会不安于幕职,黄璞既言王棨‘寻又首捷’,则王棨进士及第与中博学宏词的时间相距不会太远,王棨亦不大可能等到咸通八(867)年才‘乞假入关’。再说,咸通六年(865)博学宏词的试官中有王棨的座主郑从谠,这也是王棨中博学宏词的有利条件。因此,我们把王棨中博学宏词的时间定在咸通六年(865)。”[1]32《王棨生平考辨》对此完全承继,此说并不合理。
首先,认为王棨从福建团练巡官上去京师参加博学宏词科试,即存有疑问。王棨既然在回福建之初,就辞去巡官之职,不大可能重新出任。《王棨考》得出如此结论,恐怕根据《王郎中传》“从事本府。乞假入关,寻又首捷”,此乃断章取义,兹录全段如下:“初就府荐,冯涯为试官,《三箭定天山赋》当意,为涯所知。欲显滞遗,明设科第。以宋言为解头,公为第二。峕毅夫中丞尹京兆,怒涯不取旨撝,命收榜,扱破名第甲省,其年等第虽破,公道益彰。凡曾受品题,数年之间,及第殆尽。前今舆论,莫不美冯公之善得其材。荣公之获在其选,从事本府。乞假入关,寻又首捷。”此段内容明确交代王棨府试失利后,追随冯涯去澧州,而绝非是在福建观察使府上。
其次,“三捷”所指。《王郎中传》:“公十九年内三捷,其于盛美,盖七闽未之有也。”曾广开在《王棨考》中认为“三捷”当是“进士及第、中博学宏词科、评判入等”。《唐代科举与文学》:“举子的来源有两种途径:由中央和地方的各类学馆,经过规定的考试,选拔到尚书省的,叫生徒;而举选不由学馆、学者谓之乡贡。”[7]43而“乡贡”也需要参加考试。《王郎中传》:“自使下监察赴调,复平判入等,授大理司直。”加上王棨咸通三年(862)进士及第,因此“三捷”应该是“府试、进士及第、评判入等”。
第三,《王棨考》中“乞假入关”,“寻又首捷”皆不能作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的根据,“寻又首捷”如果理解为王棨中博学宏词科,“首”作何解,或作“第一”讲,而《王郎中传》并未提到王棨博学宏词为第一名,只能当做首次府试成功,因为王棨大中十一年(857),府试失利,必须再次参加府试,具备“乡贡”的身份后才能参加进士科考试,因此,“首捷”当为通过府试考试,而非中博学宏词科。
现存文献中文人怀念王棨的诗文,仅见于贯休的《干霄亭晚望怀王棨侍郎》,对于此作的创作时间,学界目前有两种观点:其一,以陶敏《唐人诗人名汇考》:“王棨官终郎中,‘侍郎’当‘侍御’之误。《全唐文》卷八一七黄璞《王郎中传》:‘王棨字辅之,福清人也。咸通三年(862)郑侍郎谠下进士及第。李公骘时擅重名,自内翰林出为江西观察使,辟为团练判官,自使下监察赴调。’骘咸通九年(868)观察江西,棨当以侍御佐其幕”[8]523,以此说,贯休创作此诗应在咸通九年(868)。其二,以葛成飞《王棨生平辨证》,认为此诗应创作于乾符年间。(按:干霄亭,在睦州。)贯休以干霄亭为题的诗共有三首,其一,即为怀王棨之作;其二,为《陪冯使君游六首·登干霄亭》;其三,《夏雨登干霄亭上宋使君》。田家英《贯休生平系年》:“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十三年(872)回到家乡,和睦州刺史冯岩交往甚密,创作《陪冯使君游六首·登干霄亭》等作”又“乾符年间,贯休在家乡与先后任睦州和杭州刺史的宋震酬唱”[5]114贯休咸通十三年(872)之后,一段时间曾有岭南之游,可以断定《干霄亭晚望怀王棨侍郎》应创作于咸通十三年(872)。陶文所论,“侍郎”为“侍御”之误不差,但认为该诗创作于王棨在江西巡官任上恐为不确,《王棨生平考辨》认为应创作于乾符年间也缺乏根据。王棨晚年的归属问题,曾广开否认《王郎中传》中“王棨在黄巢起义以后,逃归故里而终”说法,但由于文献材料的匮乏,该文并未考出王棨晚年详细信息,只是推测王棨大约活到六十几岁。聂石樵先生在《唐代文学史》中则认为王棨在知丹阳监事以后,归乡里卒。陈文新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编年史》也持此观点。王棨晚年逃归乡里的说法恐不确,其有诗《三峡闻猿》,而同题命名还有其他两篇,作者分别为贯休和幕幽。田家英《贯休生平系年》:“天复二年(902),贯休西行赴蜀,是年秋达到,深受蜀主王建礼遇,在蜀中创作《三峡闻猿》。”[5]116而王棨之作应属和贯休唱和之作,因此,可以断定王棨晚年应在蜀中度过,而非闽中。
[1] 曾广开.王棨考[J].湖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6).
[2] 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4]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 田家英.贯休生平系年[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4).
[6] 郝玉麟等监修,谢道承等编纂.福建通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8] 陶敏.全唐诗人名汇考[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