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字字形与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

2012-08-15 00:49陈月培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汉字特征

陈月培

(河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但它不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也是一种极富有民族个性的文字,它由于独特的形体结构(古汉字大多以象形为基础),除了记录字的音义之外,还承载着祖先们造字时的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民的思想意识和思维特征。

1 汉字字形与中国人的审美心理

中国人在造字方面善于讲偶讲对,强调汉字构形的空间对称、体势稳健,这也表现出中国人的精神气质:讲究踏实稳健而忌讳浮躁。汉字讲究对称,无论是哪种形态的汉字,其书写轮廓总不写作狭长形,大多是正方形或者近似正方形,这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显得既雄健又稳重。汉字进入方形体式之后对对称、稳健原则的贯彻更为显著。因为贯彻对称原则,所以绝大部分的汉字都是对称或者是基本对称的图形,如“天”、“目”、“山”、“木”、“单”、“由”,等等;或者有的包含对称图形,再如包含上例诸字的“昊”、“眼”、“岩”、“村”、“禅”、“柚”,等等[1]。

汉字构形生动美观,构建布局协调,这在书法艺术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欧阳洵在其《八诀》中云:

分间布白,勿令偏侧。四面停匀,八边具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不可头轻尾重,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合。

中国人讲整齐、喜对称的审美心理,反映了中国人具有偶对思维特征。这里所说的偶对思维与哲学上的辩证的认识方式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所区别。

“偶”,《说文》作“耦”。《耒部》:“耦,耒广五寸为伐,二伐为耦。”段玉裁注:“引申为凡人之称。俗借‘偶’。”偶相当于量上的“二”。《说文·二部》“凡”下云:“二,偶也。”二源于一,故“二”下说:“从偶一。”[2]

“二”与“两”意义相同。《说文》:“两,再也。”而“再”是“一举而二也。”中国古代的先哲们经常用“两”和“一”来构成相对的概念。《正蒙·太和》云:“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正。”又说:“感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

“对”是对立的核心,“对”的意义即“答”。答的前提得有问,《仪礼·聘礼》郑玄注云:“对,答问也。”《说文》:“对,应无方也。”无方,就是说没有确定的范围,也就是你问大对方能以大答之,问小可以小对之。因为答问是相对相成的,所以引申为匹配。《易·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陆德明《经典释文》:“对,配也。”进一步又引申为对抗性的对手、敌手,如《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由此可见,“对”的含义不仅仅只是矛盾、相反,它更注重的是相和相配的统一性。

中国人偶对思维的渊源何在?每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总是由于人们现实生活的促动,然而真正形成则主要依赖主客体间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自然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主要对象,因此自然也就成为人类思维认识的对象和源泉。中国人偶对思维的形成来源于自然的启迪,也就是说源于对自然的模仿。

偶对思维,其典型特征具有双偶对称性,这也正是自然给予人们的启示。刘勰《文心雕龙·丽辞》曰:“造化赋形,支(肢)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此说正道出了人法自然、文师造化这一道理。

造物主似乎钟情于双偶对称结构。一双叶子才能缀结花枝,人有两只胳臂两条腿,一对肺一对肾,俩乳房;有两只眼睛,两个鼻孔,两排牙齿,双唇,双耳;认定大脑中有两个前叶。这种偶对性是物理规律使然。根据学者们的研究表明,因为地球万有引力的作用,生物必须使其器官和重量对称地放置于中心轴上。人类、脊椎动物都是双侧对称的,身体的这一侧大体是另一侧的对称图形(而心脏除外)[3]。

原始人类对“万有引力”这一理性认识知之甚少,但他们对天然的双偶对称结构,在实践过程中不会熟视无睹。有一点是值得我们相信的:原始人们对人自身的器官以及自然界中所体现的各种双偶对称结构的现象,在日久天长的感触体验中是有所认识的。因此,这种认识也会启迪人们把偶对思维方式作为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并把这种思维方式付诸汉字形体之上,从而为我们从汉字形体认识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打开了一扇窗。

2 汉字字形与中国人的形象思维

古汉字大多为象形字,其他如指事字、会意字等也多以象形为基础构成。汉字源远流长,古有仓颉造字之说。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受黄帝之命造字。经过长时间的思索观察,仓颉发现世间宇宙万物各有特征。于是仓颉就根据事物的特征,画出图像,供人们辨识,这些根据事物形态特征画出的图形就是象形字的雏形。这只是传说,但它真实地反映了汉字产生的模式。汉字发展到今天,由圆润的图画变为波磔的笔画,从象形变为象征,但无论是古汉字还是现行汉字,从中我们依然能看到象形的影子,使人有形象之感。如金文、甲骨文的“舟”字,使人一看便有荡漾水上之感;如现行汉字“田”字,里面的十字很像田垄交错之状。汉字的这种形象感不仅充斥着中国人的眼球,并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老外看来只是横竖撇点捺以及线的重叠的汉字,但在中国人的眼里,却是“猫”有猫态,“虎”有虎形。正因此,中国人独创了世界上能够把文字作为一种艺术来欣赏的、令世人为之赞叹的书法艺术。不但文人骚客的房中挂有条幅字画,就连古代的演武厅里也悬着苍劲有力的“武”字,其中的一笔一画都洋溢着刚劲之气,以激励锻炼者的心志。佛堂庙宇也写有端正的“佛”字,博大端庄充斥于“佛”字的每一横每一竖,使修炼者一看便有清净空灵之感。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汉字已不再是单纯的表音义的标记符号,同时也是对美的享受,对艺术的追求,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手段,进一步升华成民族的精神气质。中国人将文字艺术化,并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了中华民族极丰富的想象力。这是因为汉字是表音文字,具有形意性特点,其特点是根据音形表达含义,能够给人一定的形象感,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列维·布留尔在其著名的《原始思维》中有这样的论述:“(在原始人的思维和语言中,一切都)以某种画出了最细微特点的画面呈现出来。”[4]这和汉字创制时的情形大体相同,进而促进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由其而形成的形象思维特征的形成。

3 结语

中华民族讲偶对的思维特征以及形象思维,无一不体现在汉字字形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反映在汉字形体上,并体现在汉字创制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可以说汉字是一种文化现象。《古汉字与中国文化源》中这样论述:“尤其是古汉字,以其生动而形象的造字心理机制传载着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的历史信息,从不同侧面展示着上古初民的观念心态和悠远的记忆,堪称文化考古的活化石。”[5]而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也是创制汉字的模式之一。汉字与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二者相互渗透。

[1] 张其昀.汉字学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 王作新.汉字结构系统与传统思维方式[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3] [美]西奥·兰著,刘真福、盛季译.人类两性比较[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4] [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5] 李玲璞,臧克和,刘志基.古文字与中国文化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汉字特征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如何表达“特征”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抓住特征巧观察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