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慕士《三国演义》中儒释道文化词英译启示

2012-08-15 00:49张焰明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原语三国演义译本

张焰明

(韩山师范学院外语系,广东潮州 521041)

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由民族信仰、意识等形成的文化,带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因此,怎样把宗教文化传译给异族他者,涉及到策略和方法问题。《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的杰作,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演绎了近百年的魏、蜀、吴争霸称雄的兴衰历程,也承载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释、道宗教文化。从开篇前的《临江仙》一词中含有佛教“色空”观念的“是非成败转头空”到全书结尾诗中含有儒教“天命观”理念的“天数茫茫不可逃”可洞见。那句人们常挂口头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出现在《三国演义》的开篇首句,突显了社会不断简单循环往复的宿命观。书中生死有命、仁慈忠义、因果报应、灵魂不灭、神仙鬼怪、妖法道术的故事比比皆是,人物对话中也常出现宗教术语。中国的儒、释、道宗教文化与西方普遍信仰的基督教文化大相径庭,因此,怎样把中国宗教术语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传递给西方读者,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罗慕士(Moss Roberts)的《三国演义》译本Three Kingdoms兼具全译和“顺译”(译者的母语为译入语)的特点,是公认为该小说的最佳译本。本文拟探讨罗译本中对宗教文化词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并阐明由此带来的启示。

一、罗译本宗教词翻译的分析

(一)直译

直译法既能保留原文内容,又能保留原文形式。这种方法既能使原语的文化特色原汁原味地得到保留,又能丰富译入语,无疑是最佳选择。但宗教文化词往往为某一民族所特有,字字对应只是偶然,为求得读者理解,绝大多数情况下要附加一定形式的注解或变通。

例1: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昄依而去。[1]1888

In a flash Lord Guan realized the truth and bowing his head in submission to Buddha’s law of Karma,he departed.[1]1889

例2: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1]2572

Kongming signed and said:“ ‘Men devise,Heaven decides!’ Events cannotbe forced.”[1]2573

“昄依”原指佛教的入教仪式,后泛指信仰佛教或参加其它宗教组织,也作“归依”。例1说的是关公的阴魂在玉泉山听了普净“后果前因”一席话后所作出的反应,显然这里“昄依”是信奉佛教。梵文Karma的音译是“羯磨”,指因果报应,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对人生的基本阐释。译者之所以选择佛教中原本的宗教词,是因为该词已为西方人所接受,如果放弃已有的、可利用的材料另作它译,读者反倒感到迷惑。例2中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中国读者再熟悉不过的谚语了,而英语中的Man proposes,God disposes.同样为西方人熟知。译者没有将原文套用这个西方熟语,因为中国人信奉的是儒、释、道而非基督教,为了显示两种宗教的差异,文字形式也作了完全变更。译者没有改God为Heaven了事,还把“谋事”和“成事”分别译成押头韵和相近尾韵的devise和decides。这样的直译保留了原语的文化意象,而读者因能激活原有的认知图式心领神会,实属两全齐美的生花妙笔,是译者操作时的“有为”。

译本中类似这种直译或直译+注的为数不少,例如:“生灵”[1]1024译为living souls[1]1025;“九泉”[1]1508译为the Nether Springs[1]1509;“八门遁甲”[1]2512译为 the Eight Gateways and the‘Taboo Days’formula[1]2513;“六丁六甲”[1]2512译为the Six Ding deities and the Six Jia deities[1]2513。

(二)意译

通常情况下,一个民族的宗教术语在其民族内不言自明,如按原形直接转译到另一民族中则可能形成文化空白或变成意义真空,读者不能理解,因而会失去兴趣。当形式和内容产生矛盾时,无疑应舍形求义(少数文学文体除外),即对原文术语进行解释,更变原文形式,寻求信息内容对等。

例3: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1]1026

Nor could he bear to exloit the treason of the Cais to steal a kinsman’s estate,such is his great huamnity and devotion to honor.[1]1027

例4: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净……就此结草为庵,每日坐禅参道。[1]1888

On the hill lived an old monk whose Buddhist name was Pujing,or Universal Purity……He had builthimselfa thatched shelter there.In this hermitage he would seat himself for meditation each day,searching forthe truth oflife.[1]1889

例3中的“仁”和“义”都是儒家伦理的基本概念词。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认为“仁”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它包括恭、宽、信、敏、悔、智、勇、恕、孝、悌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根本。[2]122英语中的humanity与之相关的意思是being humane;kindheartedness人道;仁慈。学者王辉认为:“仁”由“二”、“人”构成,直指人际关系。“huamnity”由“man”和“human”构成,凸显的也是人文关怀。而从Humane:showing human kindness and the qualities ofcivilized person来看,“huamnity”不仅可以泛指人或人的特性,更可以用来涵盖作为文明人所应有的仁慈等诸多品质。[3]笔者认为从涵盖的具体内容来说huamnity显然不及“仁”的博大精深,但用来解释“仁”整体概念意义是相当的。“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孔子以义为立身之本,所谓“君子喻于义”。西汉董仲舒认为仁是用以对人的,“仁者爱人”;义是用以对己(我)的,“以义治我”。[2]110译者把“义”译成honor,显然取义于:good personal character;strong sense of what is morally right节操;正义感。虽然honor不及儒家“义”的精细,不能与“义”等量齐观,但就“立身”、“治我”这个基本点来说,还是对“义”作了合理的诠释。纵观整个译本,对于这两个儒家术语,罗基本上做到了前后一致。例4中的“坐禅”为佛教名词。“坐”为“结跏趺坐”,“禅”为“禅那”(Dhyāna,“思维”、“静虑”)的略称,意为静坐思维。“参道”:参究禅宗的修行之道。禅家认为这种“禅”是不能表述、不能界定、不能解释、超离思维的。[4]佛教为了在中国得以发展,迎合居于中国首位的儒家思想,形成了禅宗。译文没有采用Zen(paradoxes)直译,是怕读者感到陌生,混淆不清,因而舍形取“求开悟”之义。所以译文seathimselffor meditation each day,searching forthe truth oflife是对原文的一种解释。

译本中类似这种意译的频频出现,例如:“(仰望先生)仁慈忠义”[1]898译为in your greatness of spirit[1]899;“福荫”[1]1140译为 favor[1]1141;“大损阴德”[1]2212译为 lose much meritin the life to come[1]2213;“祈禳北斗”[1]2580译为 pray to the Northern Dipper[1]2581。

(三)替换

替换译法就是用与原语有相同使用频度,但一般都带有某些译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原语词语。其优点在于译文生动、自然,很地道。奈达交际翻译理论中的功能对等的提出,深受《圣经》翻译的影响,对文化翻译很有启发。这种方法“不仅克服了语言与文化的障碍,而且能使译语读者在更为熟悉的文化环境下理解原语文本的文化涵义”[5]。

例5:孔明沐浴斋戒,身披道衣。[1]1194

Kongming performed the required ablutions,fasted,and assumed the sacred vestments of a priest ofthe Tao.[1]1195

例6: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1]1888

Right and wrong,past and present are relevant no more;retribution follows human action with the certainty offate.[1]1889

例5中的“沐浴斋戒”是道教术语或名词。“沐浴”指自洁其体的养生术,有外身沐浴,内心沐浴两种。《沐浴身心经》:“沐浴内净者,虚心无垢。外净者,身垢尽除。”[6]51英语中的ablution是(对人手、人体、圣器等的)洗礼,只关乎“外净”。“斋戒”指古人祭祀之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以示诚敬。道教认为众生有贪瞋痴爱之心,淫杀盗妄之情,故应持斋受戒以禁戒之。斋戒者,为降伏身心之法。[7]而英语中的fast是 to eat little or no food for a period of time,especially for religious reasons。可见,fast只与食物有关,主要是进行忏悔、洁身、赎罪。“沐浴斋戒”与ablutions、fast所属教派不同,教义、教仪有异,内容不完全一致,但在原语和译语中都是宗教文化词,“同是基于对神灵的崇拜,如宗教行为是实现人与神灵的交往途径”[8]。有互通相似之处,所以基本上向译文读者传递了原文的主要信息,能在译文读者的心中产生共鸣。例6中的“后果前因”即因果报应,通俗地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教中的“因果报应”的意义是与“业报轮回”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指的是众生因作业和果报而在三世六道中轮回。[6]49译者选用retribution一词显然取其宗教义:severe punishment(来世)报应,果报。不过,retribution只与“恶有恶报”对应,但用在这个上下文中恰如其分,因为例6紧接的下文是“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

类似的替换也多见于译本,例如:“委之数与命”[1]890译为leave the task to fate orreckoning;[1]891“社稷”[1]1026译为sacred altars[1]1027;“汝数尽”[1]1906译为 yournumber is told[1]1907。

二、罗译宗教词的启示

罗慕士译本是公认的异化译本,但就宗教词而言,从以上译例可知,异化(直译和直译+注)和归化(意译和替换)相比,后者所占比率大于前者。罗是西方汉学家,对中国的文化有相当的了解,这一点可从译本最后长达79页的介绍小说的历史来源、参考文献等的“编后记”得以证明。但罗更是地地道道的西方人,对处于同一文化背景下读者的认知视域的了解优于国内译者,他知道相对于原文读者而言,译文哪些地方需要进行文化缺省的补偿,读者才能领会其意。但在实际操作中他并未有意想到采取哪种方法,罗译宗教词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当前典籍英译是译界热门话题,但有一个策略和方法问题。为了中华文化传播于世界,译文“异化”之声骤起,但我们不能忽略这一客观现实: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同西方文化相比仍处于劣势,劣势文化是难以被强势文化所接受的;亚非拉一些落后地区的文化在中国了无踪迹,而欧美文化在中国大行其道便是证明。韦努蒂(Venuti)“批判以往翻译中占主导地位的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倾向,并提出反对译文通顺的解构主义翻译策略”。他认为“翻译可以是研究和实现差异的场所,并恢复和修订被遗忘了的译文,以建立一种新的翻译传统”。①参见方梦之:《译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399-400页。这种“求异”揭示了翻译的本质,但在韦努蒂那里,是一种文化上的反殖民主张,因此要经过实践的证明才能成为标准。罗译宗教词表明,当前典籍文化词的翻译不可过分强调翻译策略和方法,不可一味强调原汁原味而忽视译文的可读性,要以译文读者的理解为前提,否则,“译犹未译”,反倒妨害中华文化的传播。

与之有关的是,如果真想文化传真,也要着手解决典籍文化词的术语规范问题。中国文化词,尤其是儒、释、道宗教文化词,很难在英语文化中直接找到匹配词,除了偶合,直接移植的可能性极小。仅举罗译本中的一例:身边只有一个小行者,化饭度日。[1]1888“Beside him was a single novice;they lived on the food they could beg”[1]1889。这里“小行者”成了“见习修士”,“化饭”成了“要饭”。如果既要文化传真,又让译文读者明白,直译加注能两者兼顾,起到沟通两种文化的桥梁作用。即先把某一文化词用汉语拼音标出,首字母大写,然后加以解释,例如“仁”译成Ren、humane。如果译本后面再出现该词时,只需标出拼音(当然根据具体情况会有些变通。)这样译者碰到文化词时就不会感到茫然,译文读者也不会迷惑不解。这样做“不仅可以充分传达原作的异国风味,而且可以引进原语的表达方式,丰富我们(即译入语,本文作者注)的语言”①参见朱义华、王宏:《典籍英译传统文化词传译难点与策略》,《典籍英译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要做到有功效,必须组织译界专家学者研讨中国文化词的术语规范。这当然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解释部分甚至要汉语典籍专家学者参与,但这是值得的,也是当务之急。

[1]LUO GUANZHONG.Three Kingdoms[M].Moss Roberts,translter,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03.

[2]施宣圆.中国文化辞典[Z].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3]王辉.《论语》中基本概念词的英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116-121.

[4]袁宾,康健.禅宗大词典[Z].武汉:崇文书局,2010:58.

[5]刘海玲.文化空白与《红楼梦》佛教用语翻译[G]//刘士聪.红楼译评——《红楼梦》翻译论文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392.

[6]吴康.中国神秘文化辞典[Z].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7]赵匡为.简明宗教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169.

[8]愈森林,凌冰.东来西去的《红楼梦》宗教文化[J].《红楼梦》学刊,2010(6):79-99.

猜你喜欢
原语三国演义译本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三国演义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三国演义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
“原语效应”在汉英口译中的运用及局限性研究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