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研究的新突破——评杜兴梅、杜运通《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

2012-08-15 00:49:03王富鹏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文学音乐

王富鹏

(韶关学院文学院,广东韶关 512005)

杜兴梅、杜运通教授的《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由线装书局于2011年7月出版,这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研究的新突破。

中国古代文学的主体就是音乐文学。在古代中国人的眼中,这也许只是常识性的东西。就诗歌而言,几乎每一次重大的文体变革,皆由音乐之变而促成。由《诗》而“骚”、由“骚”而乐府、由近体而词、再由词而曲,莫不如此。从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元代的杂剧和明清的传奇,大部分作品原来都是被之管弦合乐而唱的歌辞。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按:这里所谓的诗歌,是就广义而言,包括诗、词、曲等)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毫无疑问处于最主要的地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音乐文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主体。但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现代却很少人知道这一事实。

造成现代人常识性知识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无可否认是现代学科的细化,和现代人知识面的狭窄。学科的细化造成学科与学科的隔离,现代人知识面的狭窄,造成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贫乏,和一叶障目的自大。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最直接的原因,则是1949年之后,音乐文学在高校讲台上的销声匿迹。现代人不仅缺乏对古代音乐文学作品的研读与鉴赏,更少系统的理论透视与整合。大学中文系的教师,由于对音乐的无知,抛开其音乐的背景,只讲字词和文意;音乐系的教师,囿于其音乐专业的特性,又忽略了其文学性的关注。孤立地学习音乐史或文学史,就如雾里看花,难见其庐山真面。更可悲的是,1949年之后成长起来的大学教师,对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发展的特殊关系也不甚了解。如果不曾对此问题进行过一定的关注或研究,最多也只是朦胧地感觉到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因此,杜兴梅教授和杜运通教授的《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以下简称《评注》)的出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书也填补了1949年之后中国古代音乐文学作品研究之空白。

音乐文学就是表现音乐内容的文学作品。它既包括古今一切入乐的歌词与唱词,也包括描写歌唱艺术、乐舞表演和器乐演奏技巧与效果的文学作品。[1]1入乐与写乐两大类音乐文学作品,至今皆有流传。入乐的作品,浩如烟海,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虽是音乐文学的经典之作,但为避免与“古代文学作品选”之类的选本重复,《评注》一概未予选录。况且这类作品,至今大多也仅剩歌词,其演唱与乐舞表演的情况已难以考证,故虽未选录,却不得谓其体例未周。此书所选皆为写歌舞、论乐曲之类的作品。

《评注》精选了从先秦到清末154位作者的418首(篇)作品。杜教授一空依傍,从浩翰的古籍当中一一汰选,所花费的精力可想而知。

《评注》一书首先釐正了中国音乐文学这一概念,并进行了新的诠释。上世纪末,伴随着音乐事业的繁荣和教育的变革,“中国音乐文学”这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已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并愈来愈受到教育界同仁的青睐。[2]然而,长期以来,一些研究者一直把中国音乐文学“囚禁”在现当代歌词的金丝笼里,认为只有现当代的歌词才是音乐文学。这种狭义的理解不仅将中国古代本来入乐的诗、词、曲、赋等大量优秀作品排斥在音乐文学之外,而且使中国音乐文学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评注》一书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从音乐与文学两个侧面对所选作品进行了赏析,使读者重新看到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本来面目。

《评注》一书还阐明了建设中国音乐文学这一交叉学科的重要性与时代意义。中国古代音乐文学是众多艺术样式中最具教化力的一种。孔子施教,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技能:礼、乐、射、御、书、数。“乐”仅次于“礼”而位居第二。这里的“乐”实际上是诗、歌、舞三者的合一。从音乐家与文学家的关系来看,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许多大家都通晓音乐,堪称名副其实的音乐与文学双栖明星。如屈原、“曹家三祖”、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20世纪后半叶以来,国外也特别重视音乐与文学的交融与渗透。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也急需培养一批综合性的音乐文化人才。

《评注》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作品评注的拓荒之作。该书对历史上有代表性的音乐文学作品进行了系统地搜集、钩沉、筛选和梳理,对有关演唱、歌舞、乐器欣赏等典型作品作了较为详尽的注释与评介。可以说,这是一部感性的中国古代音乐文学史。迄至目前,尚未见到同类著作的出版。

《评注》一书,除了其固有的音乐特质之外,还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视野开阔,文体丰富。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国度,作家灿若群星,佳作浩如烟海。本书所选作品的时间跨度很大,从先秦直到清末,每个时代的作品都有涉及。这些作品有的选自先秦时期的《诗经》、《左传》、《国语》、《论语》、《楚辞》;有的选自两汉的乐府、魏晋南北朝的民歌、隋唐的律绝、宋代的长短句、金元散曲、杂剧、明清的词曲、弹唱,以及近代的俚语山歌等等。涉及的文体可谓洋洋大观。按照时代及作者生年先后为序编排。同一作者作品收入较多的,则按歌唱、乐舞、乐器、乐论排列。所选作品,既有孔子、屈原、李白、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永、苏轼等音乐文学大师的煌煌大作,也有一批被历史淹没而少有人注目的作者的佳构;有对歌舞表演、器乐演奏、场景描摹、审美效果的全景式细致描绘,也有对乐舞理论、表演技巧、审美特征和艺术发展规律的深入探讨和理性概括。《评注》对历史上众多的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作家作品采用兼收并蓄、博览精取的原则。作品百花齐放,史料翔实可靠,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基本风貌和发展轨迹。

二、主旨鲜明。本书所选的四百多首(篇)作品,始终围绕着“音乐”这一艺术中轴,声乐、乐舞、器乐、乐论荟萃,不枝不蔓。所选作品大多为经典名作或各流派的代表作品。虽然形式多样,题材不一,但主旨鲜明积极:如爱国言志、忧国忧民、针砭时弊、鞭挞丑恶、歌颂情爱、怀念亲友、羁旅离愁、边塞风光、田园山水、借物抒怀、见物思人、吟咏历史、缅怀俊贤等等。所选作品或寓意深远,或意象新奇,或构思巧妙,或格调清新,或词约意丰。阅读这些作品,诗情、音美、舞容、乐韵往往交织在一起,给人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愉悦。

三、评注结合。书中所选作品,均有作者简介、原文、注释和评析四部分。作者简介可以帮助读者知人论世,了解和掌握作者的思想倾向、文学成就和创作风格等。原文多选自重点出版机构的权威版本。注释是本书的重点和难点。每篇作品对难懂的字、词、句都有比较详细的注解。对于少数字、词各版本说法不一、歧义互见者,则通过比较分析,择善而从;对于难懂的一些诗句则翻译为明白晓畅的白话。凡原作中所涉及到的典故一般都注明了出处,为读者扫清阅读上的文字障碍。书中的评析,点到为止,不求详尽和面面俱到。其评析内容根据作品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有的是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有的是揭示作品的主旨意蕴,有的是欣赏作品的艺术手法,有的是评判作品的史学地位和影响,有的是以其它作品作为参照比较分析,当然也有兼而有之的。在注释和评析中,引用的史料非常丰富。这一部分也最能体现杜教授的学术功力。这对读者进入作品,引领读者理解作品的内容很有帮助。

四、雅俗共赏。所选的作品既有工整严谨的律诗绝句,也有自由活泼的民歌小调;既有宫廷文人的艰深创作,也有市井艺人的俗语俚辞;既有名哲圣贤的鸿篇巨制,也有山野无名作者的小品佳构。这些作品亦雅亦俗,亦文亦野,再加上精当的注释和评析,真可谓雅俗共赏。

本书涉及音乐学、舞蹈学、文学、美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它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我国古代音乐文学的辉煌成就和发展轨迹,还可以让读者从中体验我国古代诗乐舞同源同流相互交融的丰盈神韵和完美的艺术整体性。此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音乐与中文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音乐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修读之书。

杜教授是当今学术界较早关注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研究的学者之一。1998年杜兴梅教授在其当时工作的河南大学就首次为音乐系的研究生开设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学课程,之后又申报并主持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研究》这一课题。教学之余,在《文艺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舞蹈》、《河南大学学报》、《乐府学》、《音乐探索》、《交响》等刊物上发表有关音乐文学研究的论文20余篇。

杜教授在音乐文学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皆为前人未发之论。其研究视野非常开阔,既有对问题的宏观把握,又有微观的探赜索隐。她首先从音乐、诗词、美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角度重新审视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作家与作品,釐正了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的特殊关系。其次再以探赜索隐之功,匡正了音乐史、美学史、文学史上的一些偏颇。如:对汉赋不能演唱的质疑;[3]对宋词先乐后词、依声填词的辨析,对宋代队舞文学之于宋词到元曲的桥梁作用[4]等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另外,杜教授还对宋词“豪放”与“婉约”不同美学风格的成因进行了阐幽发微的探源;[1]9发掘出了被历史的尘埃湮没的音乐诗词作家和作品;发掘与整理了一些历史上早已失传了的歌舞艺术。这些观点都曾以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于国内一些重要的学术刊物上,也引起了专家们的重视,得到了研究者的认同。这些观点在《评注》中也有所体现和阐发。

《评注》一书与其相关的学术文章,展示了杜教授在这一领域中所取得的不俗学术实绩。我们也期待着,杜教授不断有新的学术观点的铸成和学术文章的发表。

[1]杜兴梅,杜运通.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序[M].北京:线装书局,2011.

[2]杜兴梅.为音乐文学正名[J].河南大学学报,1999(6):37.

[3]杜兴梅.中国古代音乐文学发展轨迹扫描[J].交响,2002(4):25.

[4]杜兴梅.史浩《采莲舞》的多圆结构[J].文艺研究,2001(5):113.

猜你喜欢
文学音乐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奇妙的“自然音乐”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音乐从哪里来?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6
圣诞音乐路
儿童绘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2
音乐
文学病
小说月刊(2015年11期)2015-04-23 08:47:35
我与文学三十年
小说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