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现实路径

2012-08-15 00:45陈小霞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理论课生活化道德

陈小霞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思政部 广东广州 5109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现实路径

陈小霞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思政部 广东广州 510900)

不能区分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没有注重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尴尬实效性不强的重要原因,本文着重探讨在教学实践中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现实路径,要想使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必须从宏观走向微观,从教师走向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

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国家重视,学生忽视,教学效果并不是很明显的尴尬局面。之所以会这样,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理论性过强,教条化过重,重复性过多,仅仅只注重教材体系的分析讲解,而忽视如何让教材内容真正转化为学生所得,这导致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经常出现老师在上面讲自己的,学生在下面自己做自己的现象。因此,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使教学深入学生内心世界,让学生能喜闻乐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改变目前这种只注重教材体系,而忽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这就需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具有现实操作性。

一、从宏观走向微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于官方化、理论化和权威化,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距离感——对这门课和教师的距离,因此,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首先就需要以“三贴近”的思想为指导原则,把远离学生的教学内容拉近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触不可及到就在身边。

(一)内容的细化

层层分剥,从大到小,从高到低,由远及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是站在国家社会的角度从宏观层面进行的整体论述,希望能通过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取向并健康成长成才,最终目的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这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无可厚非也是理所当然,个人的命运是同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并且生死攸关,个人的价值是在社会当中实现,个人的需要是在社会当中满足,但过于注重社会集体就相当于淹没了具有独立人格和精神的个人,完全忽视个人就等于没有社会。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然需要从社会价值取向走向个人价值取向,必然需要从相对飘渺的宏观的世界走向更加实际的微观的学生的生活世界,并最终重新回到整个社会民族的角度层面上。因为个体的健康成长是社会进步的前提,个体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也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必然需要把完善自我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并形成独立完整的人格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和出发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着手,从“要我”走向“我要”并最终走向“我能”。

(二)语言的生活化

从理论学术化的表达走向生活化表达,从僵化生硬表达走向形象化表达。语言既是一种工具,也是一门艺术,同样内涵用不同语言进行表述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有可能是喜出望外,也有可能是恼羞成怒。课堂上的语言也是同样如此,语言可以振奋人心,也可以让学生昏昏欲睡。教材上的语言是站在教育者的立场上对受教育者的谆谆教导,语言优美,很有启发性,但较难被学生认同,学生会觉得太空,太虚,毫无生气。而现在的学生都是新兴的 90后,他们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年代,追求个性,具有较强烈的叛逆精神。如果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还是原来的毫无个性针对任何人都可以任意布道的方式,学生很难以接受。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语言必须是生动的、活泼的、生活化的。运用鲜活的案例和形象化的语言穿插于逻辑性的理论语言讲述中,达到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效果,既可以使用气势磅礴的排比句,也可以使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或拟人手法,同时也可以多使用既有文化内涵又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词语,甚至是一些新兴的网络词语,使学生觉得这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而不是一种压抑,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语言背后所承载的内容。所以,一名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理论家,也是演讲家,既是宣传者,也是鼓动者,同时也是表演者。

二、从教师走向学生

从教师走向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教学的根据是教材,而教学的对象是学生,能否真正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关键是教师能否通过教学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够真正为学生所接受。

(一)还权于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来是一出皆大欢喜的团员喜剧,结果却是由教育者们硬生生地共同导演变成了一出苦情戏,弄得导演加演员的教育者们心力憔悴却收效甚微,而作为学生的观众却并不买账,因为他们觉得或许你们演得很卖力但因为他们不能感同身受而觉得演员们在自说自话,顶多给点同情分而已。学生也是演员,而且是主角之一,只有这些角色共同合作,一起把这出戏演好,才能真正达到皆大欢喜的局面。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我们培养既定的一个机器当中的一个流水线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了培养一个又一个具有怜悯心、同情心、悲天悯人、包容心、爱心的和谐而融洽的心灵。只要带着这种观念去教学的教师,就绝对不会把学生仅仅当做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木头人一样可以随意处置,在思想上的粗暴和强制,在形式上的一刀切,从教师走向学生不是简简单单地把课堂上的一部分主动权交给学生,还权于学生,而且更重要是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为他们的快乐而发自内心地欢呼,为他们的痛苦而发自内心地流泪,为他们的迷茫而发自内心地焦灼,真正的关心理解,真正的沟通,平等的心与心的沟通。

现代道德心理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就是证明儿童的道德并非先天预设的,也不是单纯由外在塑造决定的,儿童道德的发展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单纯的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教转化为学的问题,因此,教学也必然需要认真思考分析学生的各方面特点,并从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来整合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式。尤其在当前,很多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反感心理和喜欢凸显个性的背景下,需要找到学生感兴趣愿意倾听接受的契合点再通过循循善诱层层递进的方式逐渐打通学生的心理障碍,在教学上多采用问题式、启发式、体验式教学等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方式。如在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这一章的时候,有很多内容都是学生以前接触过的,而且都对“政治”不是很感兴趣的情况下,可以从讨论“政治和你有没有关系?”这一问题入手,得出政治和每个公民都息息相关的结论后,利用“中国能不能实行多党制?”、“对比人民代表大会制和三权分立”等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甚至有矛盾冲突的问题来活跃课堂并提升教学效果。

(二)因材施教

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使用教材一般情况下是高教出版社的全国统一教材,尤其是经过“两课”改革以后的教材内容充实而深刻,语言丰富而生动,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学校都需要按照一个既定化的套路进行讲解,不同的学校具有不同的特色和培养目标,如本科类院校更注重理论深度的学习,而高职院校则更注重学生操作性技能的培养,农林院校的学生更多的是注重农林知识技术的学习„„每个学校的学生也因此必然带有各个不同学校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也需要根据不同学校的特色和培养目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组织选择,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相应的调整,站在整个学校的角度上对教学对象进行全面分析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这是能否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条件。如经济商业类学校可能尤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教学可以以此作为一个出发点和一条红线;而职业院校的学生则又尤其需要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同时,作为公共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给所有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必然不能千篇一律,就像流水线模式化运作一样,有的内容适合这门专业的学生,并不代表适合另一个专业的学生,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必然带有自己专业的特性,如果我们能够从学生的专业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去跟学生阐述相关内容,学生才会觉得所讲内容跟自己的实际联系很紧密,对自己很有帮助,学生会容易接受得多,也更感兴趣得多,比如,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时候,可以举相关专业的在这一块取得较大成就的人,这会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从而拉近这门课程和学生的距离。

三、从书本走向生活

杜威指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他坚信道德的实质是人们的行为习惯”,“做中学”。“生活就是道德存在的根据,只有在生活中道德才会展示”。[1]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生活密不可分,生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源泉,也是归宿,因此,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着眼点就是要从书本走向生活。

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既定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品格的一部分,并从而能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既有理论性,也有很强烈的实践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不仅来源于理论知识教学,也需要在生活实践中获得,而且甚至有时在生活实践中受到的影响比课堂上的还要大得多。教师在课堂上用一堂课费尽心思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影响,有时在平时社会生活中别人一句话就有可能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而且,道德认知并不必然带来相应的道德行为。有很多人认知能力很强,认知很完美,但行为习惯却很令人遗憾。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受教育者仅仅把道德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而还没有内化到自己的真正的信仰体系当中;在于我们的道德知识是在空中楼阁中建立的,必然很容易倒塌。“道德与生活是合而为一的,人总是存在于为某种道德所统领的生活之中,道德上的矛盾究其本质也就是生活中的矛盾。”[2]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不仅仅是为生活服务,而是来源于生活,受制于生活,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必然不能仅仅停留在自我想象的理论建构中,而需要还原到受教育者的真正生活当中,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切实体现思考受教育者的快乐、悲伤、迷茫、彷徨、恐惧„„

要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从书本走向生活,既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去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也需要主动到生活中去。生活化的课堂是指生活化的讲述,生活化的案例,生活化的对话互动,在交往沟通中升华思想。利用鲜活的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案例为切入点,创设一系列能为学生所真正感同身受的生活情境,穿插各种相关活动,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既达到引起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解决人生和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提高实际生活能力的目的,也达到引发学生思考,提升认识,并重新回归实际生活的目的。

主动到生活中去。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在课堂上感化学生,而且也需要渗透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力补充,只有两者相互结合互相渗透,才能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可通过建立思政部门和其它部门的联动机制,专职教师与学生定期沟通制度和学生内部的思想道德监察小组等方式来形成校内的一条龙式的整合平台。也可通过建立校外教育基地,学生与社会双向互动实践平台——实习等方式,达到渗透校外生活的目的。

[1][2]鲁洁.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10).

陈小霞(1983-),女,湖南邵阳人,硕士,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2012-08-11

猜你喜欢
理论课生活化道德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