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鑫
(武汉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英语的新闻报道在遵循新闻报道的纪实性、正确性的原则和前提下,为了增加报纸的可读性、生动性和吸引力,扩大新闻的传播面和宣传效果,为了使所报道的新闻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语言言简意赅、幽默隽永,不管是英文报纸还是英语电视新闻都大量灵活巧妙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段。修辞就是通过对语言材料的选择、调整、修饰来美化语言,以更好地交流思想、表情达意。隐喻是英语中最常用的修辞格,在英语新闻报道中比比皆是。
与明喻不同,隐喻其语言形式上不出现as、like等词语,而是以动词be的形式表现的,也就是说某物“是”某物,而不说某物“像”某物。由于比喻是隐藏着的,本体与喻体的关系更加贴切。隐喻所有修辞手法中最具形象性的一种修辞手法,能创造一种非语言所不具备的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好奇,使报道内容更加具体鲜明,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信息接受者能够更生动、更深刻地领会和理解新闻报道。
一篇新闻报道通常由三个组成部分,即标题、导语和主体。隐喻不仅可能出现在新闻报道的导语和主体中,而且也常出现在新闻标题中。为了使读者百忙中抽空一瞥,或者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英语新闻报道除了选取人们普遍关注的新闻外,往往不遗余力地在新闻标题的语言文字和表达技巧上下功夫。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原作者在新闻报道中有意地使用隐喻来传递某种信息,而那些原文读者不言而喻的文化背景知识对来自其它文化的译文读者来说则无法建构关联。英汉两种语言对同一隐喻喻体意象也存在异同。如何保留原新闻报道的语言与文化形式和内容,使译文最大程度的忠实于原文,给译文读者以原汁原味的欣赏,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同样的反应。本文试图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同一隐喻喻体意象,从功能对等角度探讨英语新闻中隐喻的翻译。
传统的翻译理论把翻译的重点放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往往强调处理语言中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谭载喜,1999:166)。然而,由于汉英语言的差异,汉英修辞格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英语中的押韵就很难用汉语表达。除此之外,汉英中有些修辞格虽然名称相同但在实际运用中差别却很大,所以在翻译时,要寻求目的语中对应的辞格就很难做到,因而,用传统的翻译理论很难评判并指导英语新闻中修辞的翻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的重点不应当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而应当是译者对译文的反应,还应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加以对比(谭载喜,1999:289)。功能对等的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也就是说跨文化交流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使译文信息接受者得到原文化环境发出的信息,还要帮助他们领会到原文的美感。在功能对等的翻译中,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也不拘泥于形式对应。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中运用修辞的目的就是要增强新闻的可读性,为了引发读者的兴趣,增添读报的乐趣。所以如果译文让译文读者感受不到原作者的意图,体会不到原语读者所享受到的那种乐趣,那它则是失败的。
人类的语言和思维充满了隐喻,我们经常用一个概念去表述另一个概念。英语和汉语都是人类使用的语言,都是反映客观世界的产物。它们中的一些隐喻所表达的语意是想通的,虽然英汉语言中的隐喻概念所使用的表达方式或者喻体经常有所不同。英汉隐喻差异在于英汉语言使用者的思维差异,虽然隐喻是人类共同的思维方式,但不同的文化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在不同的语言中表达同一隐喻概念,就可能会有不同的喻体。
语言是反应客观世界的产物,人们在思维本源上是一致的。隐喻是人类共同的思维方式,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语言中经常有一些相同概念的隐喻。在英汉这两种语言中常用的隐喻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英语中一些隐喻在汉语中有时都能有相同的或相似的对应形式。例如:
1.The growing savings and loan scandal is a time bomb for the President Bush that might not go off this year but could cause him serious political troubles by 1992.
不断扩散的储蓄贷款业丑闻对布什总统来说是一枚定时炸弹。这次炸弹虽然不一定会在今年爆炸,却可能在1992年为布什总统带来重大的政治困扰。
虽然人们在思维本源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受到各自不同文化、生活环境、社会制度、自然条件、周围人群、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同语言使用者出现了多元的认识与表达上的差异。那么,英汉两种语言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人们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多不同,所以完全对应的隐喻也是屈指可数。也有喻义相同但喻体不同或喻体在目的语中缺失的情况。例如:
2.“The Chinese market is a bottomlss pit”,said the visiting Nike CEO here in Shanghai.——Shanghai star,November20,2002
正在上海访问的Nike公司首席执行官如是说:“上海的市场无限巨大”。
在英汉这两种语言中常用的隐喻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英语中一些隐喻在汉语中有时都能有相同的或相似的对应形式。这为英语中隐喻修辞手法的再现提供了可能性,英汉修辞格以相似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意象来表达相似的修辞意义,以达到相似的修辞效果。如果原新闻采用的隐喻修辞形式直接译成汉语后,既不会使中国读者产生理解上的误差或困难,又能保持原来修辞效果,则可采用完全直译的方法。“为了保留原文修辞的特色,我们对这类修辞格应尽可能采取直译。”(冯庆华,1997:161)直译就是在翻译过程中,把句子视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同时考虑语篇和语境的制约,保留原文句子结构和原文修辞,努力再现原文的形式、内容和风格。例如:
3.More probably,the very volume and intensity of coup talk had dulled his political antennae;the cry of wolf was sounding old and tired.(Time,Sept.2,1991)
比较可能的原因是,解体的传闻事前就传播得沸沸扬扬,反而使他的政治触角麻木了。狼来了的呼声叫得太多次,已经不新鲜了。
4.Surely the Prime Minister was advised that public voicing of “What we have we hold”position would wound Chinese pride;and thata bold public declaration which amounted to her pledging to take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of Hong Kong——people whom Peking regards as her own——into account would rub salt into the wound.(The Guardian,Oct.17.1982)
(撒切尔夫人)公开宣称英国不放弃已拥有的(香港),这是伤害中国自尊心。她答应考虑香港人的利益问题(北京认为他们是中国人),这无异于把盐撒在(中国的)伤口上。
例 3、例 4 中原文中隐喻“the cry of wolf”和“rub salt into the wound”在汉语中都能找到与之在语言和文化上都相对应的说法。英语隐喻喻体意象能轻易地被汉语读者理解。这个时候采用直译的方法是最佳选择,因为直译法从语言、文化、交际以及美学、语用等的角度,能更完整地转换原文的内容和用意,既体现原修辞效果又保留原修辞形式,使译文读者对译文与原文读者读原文时产生相同的反应,以达到翻译的功能等效。
如果原文中的隐喻虽然喻义和语言形式与汉语相同,但汉语中也有与之相对应的不同喻体时,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无法被译文读者充分理解时,为了充分有效地提高新闻的信息度并减少文化形象传递的障碍,译者可以将其转换成按照符合译文读者习惯,并与其相对应的隐喻。例:
5.The city’s “rob Peter to pay Paul”mentality caused the death of a third-grade pupil at Lincoln Elementary School today.(Time,Oct.8,1996)
市政府拆东墙补西墙的心态导致今日林肯小学一名三年级学生的死亡。
此例中隐喻“rob Peter to pay Paul”对英语读者很熟习,但在汉语里没有这种说法,因此在两种语言中喻意相同时,可以将其转换成相应的符合汉语习惯的喻体“拆东墙补西墙”。这样更符合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符合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以读者为导向的翻译方法。
由于英汉民族生态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的较大差别,使得大多数情况下译者不可能从目的语中找到与原语相对应或重合的修辞,在有些情况下原文所要传达的意象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到,或是原文所用的表达方式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这个时候如果采用直译法译入汉语,往往会不自然,汉语读者也会不知所云。在功能对等的翻译中,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也不拘泥于形式对应。为了不给汉语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译者可以舍弃原修辞的形式,只取其修辞效果,尽力使译文读者对译文和原文读者对原文有相同的反应,以达到功能上的对等。所以,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意译法或者直译加解释的翻译方法。当直译或意译都没办法准确地向目的语读者传达原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或传达的修辞效果。为了更好的体现原文的风格,译者在保留原修辞所要表达的效果的前提下,要取得在原文中的修辞效果,在不影响汉语读者理解的情况下,汉译可以保留原文的修辞特色,并且符合汉语的特点和迎合汉语读者阅读习惯,此时可采用补充介绍性、注释性词语等翻译方法。例:
6.An admixture of wealth,rivalry and instability has made the Middle East a brimming cauldron of the trade,accounting for a third of the world’s arms deals.
中东地区的富庶,加上那里的冲突和动荡使得该地区军火生意十分火爆,占到世界武器交易(总额)的三分之一。
7.Sea Quest DSV,NBC’S new futuristic undersea adventure,has a big-name backer(Steven Spielberg)and a big commitment from the network (which ordered 22 episodes sight unseen).But once critics got a look at its dreary pilot,most pegged the show as a seagoing white elephant.(Time,Oct.11,1993)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新的未来式海底冒险剧集(征服海洋DSV)背后有大牌靠山(斯皮尔伯格),公司也以大手笔表示承诺(没看到作品就订购了22集)。可是评论家看到了乏味的剧情之后,大多把这部剧集称为一只下海的白象——无用而又花费巨大。
例6原文中的隐喻“a brimming cauldron”字面上的意思是一口滚沸欲溢的大锅。但在汉语中无法找到与之完全相对应的意象。这时如果我们采用直译法将该句译成“军火生意是一口滚沸欲溢的大锅”,汉语读者可能很难想像军火生意与滚沸欲溢的大国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样一来,原文中的比喻不仅不能被译文读者接受,反而给他们设置了理解的障碍,完全失去了隐喻的初衷:把抽象难懂的事物用形象的语言表示,使读者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我们对此采取意译法,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舍弃原文的修辞形式,译出该隐喻要表达的意思“军火生意十分火爆”。意译法是在形式与意义不可兼得时采取的译法,虽然不能完全与原文对等,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读者的反应,意译法可以尽量使读者体会到原文隐喻的内涵。
例7中的隐喻“white elephant”通常代表既花钱东西又不怎么样的东西,而且要继续花大钱维持的事物。这对于汉语读者非常陌生,在汉语找不出与之相似的隐喻。为了既保留原语的隐喻,又让译文读者明白隐喻表达的意思,这里运用直译加解释的译法,虽然出现了原文中没有的内容,但这种补充说明却能更好地传达原隐喻的交际意图和信息传递效果,使译文读者明白原隐喻的意思,以达到对等效果。
英语新闻汉译中的隐喻修辞并不是简单的字面意思的转换,虽然某些修辞在形式和内涵上相同或者完全能对应,但这只是少数。英汉两种语言存在文化上的差异,受不同文化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不了避免地存在差异。译者在翻译时首先要有意识去揣摩作者的意图,去挖掘隐藏在隐喻修辞格后面的背景深层含义。在功能对等理论下,要以译者为导向,要符合译语读者的语言习惯,使汉语读者能更好的理解英语新闻中隐喻的意译,使他们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反应,以达到功能上的对等。
[1]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洋[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中文版[M].商务印书馆,2007
[4]许明武.新闻英语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5]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7]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余立三.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