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贴近”原则下的大班制互动模式探索

2012-08-15 00:53池秀莉唐琍琍
关键词:三贴近理论课政治

池秀莉,唐琍琍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福建 三明 365001)

一、“三贴近”原则的基本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成长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过去的教学中,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呈现“一言谈”、“满堂灌”等脱离实际的枯燥状况。在新时期,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绝不仅仅是为了坐而论道,而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分析世界的方法,故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教学必须增强时效性的客观规律。

(一)教学目标贴近实际

教学目标贴近实际,就是要与我们的社会实际零距离地接触。社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也是大学生的生活空间未来将要面临的客观现实。故而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具有实效性,要有效地将大学生实际与今后他们适应社会、走向社会、担当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必须贴近实际。

其一是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生活,对生活有感情、有分析,确立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客观规律分析世界,了解现实存在的依据和发展趋势,增强他们改造世界和对社会生活的责任与使命感。

其二是紧密联系国内外社会发展现状,将国际政治经济发展态势和国内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现状的实际融汇在教学目标里,让学生能够在校园生活中对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实际状况有深刻认识,增强其担当社会责任的信心。

其三是帮助大学生自觉投身改革洪流,联系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联系中国国情和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实际,联系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工作和生活实际,正确分析国情、社情、舆情,把握形势,赢得未来。

(二)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当前大班制教学环境中,教师端坐讲台,内容忽视大学生的生活现实,缺乏直观的生活实例,很难深入学生的心灵,极易导致学生的厌学与逆情绪。首先,要注意教学实际。只有贴近社会实际生活,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抓住时代性,弘扬主旋律,从而将教学目标更好地落实,将意识形态的宣传变为学生的主动理解与接受。其次,要使学生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突破口,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党的路线、方针、政治的正确性,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意识到我们所宣传的核心价值观不是“居庙堂之高”,而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最后,要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从中深入挖掘丰富事例,汲取新鲜营养,激励学生积极进取,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鞭辟入里,充满生活的色彩,洋溢学生的生活气息。

(三)互动手段贴近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觉悟,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脱离学生这一个大前提,因此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找到学生的兴奋点是十分必要的。一是贴近其思想状况,丰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克服模糊认识,为投身现代化建设做好文化上、思想上和知识上的储备。二是要贴近其认知程度,加强互动沟通。政治说教往往被学生反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教师贴近学生的认知,用更加感观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更有效地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三是要贴近其专业学习,针对日常实际。结合学生的专业来阐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指导意义往往能够事半功倍,用鲜活的案例阐发思想政治理论在应用学科甚至学生就业中的指导地位,使之感受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四是要贴近学生思想,瞄准时代热点。在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在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通过了解学生最关心的社会问题、国际国内形势、热门读物、网络时尚话题等,能够更好地完成与学生的互动,达到教学效果。五是要贴近课余生活,加强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互动手段中最有效的形式之一,要与高校党团组织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种课外教育有效结合,努力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三贴近”原则下的大班制互动模式设计

当前高校虽然着力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上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但我们看到,教材内容仍然未能做到完全贴近当前的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教师互动缺乏情感魅力,脱离学生的需要,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脱离学生成长的实际。因此,打破旧的现状的桎梏,必须从互动方面着手,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制模式,引导学生由被动转向主动,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在真实或模拟的交互环境中提高其政治素质和思想水平。

(一)当前互动环境的主要困境

心理动力场的观点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力源自人内在的需要,而培植、丰富、强化人的内在需要和人所处的团体密切相关。课堂教学互动中的心理场为课堂教学氛围的核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因而必须有意识地建构并使之趋向理想状态。在适合学生需要的前提下提出的学习要求才能变成他们积极的学习动力,所以开展互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这是互动的关键步骤。当前互动环境存在以下困境,直接导致无法进行有效互动。

1.思想政治课的规范性与学生思想认识的多样性的矛盾

当前,教材设置和教师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其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不在于想要什么,而是实际获得了什么;不是看做了什么,而是看实际效果如何;不是看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思想的多样性,解决好此对矛盾才能完善对教育主体的研究。

2.教学内容的抽象性与学生思想问题的具体性的矛盾

在我们的调查中,学生把不喜欢思想政治课的原因归结为以下两方面:其一是教材的内容问题,选此选项的学生占总数的45.2%;其二是教师的授课方式,占总数的19%。我们看到,教学内容的枯燥抽象是学生不愿意参与互动的主要因素,如果一门课程仅仅是靠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而没有依靠教材内容本身的贴近实际,即使在一段时期内产生吸引力,其持续性也是很弱的,不能真正解决学生具体的思想问题,这也是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所讲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距离很远”的原因。

3.教师思想情感滞后性与学生思想情感超前性的矛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要发挥其育人功能,就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必须要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方式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是很低的,这源于教师思想情感呈现相动滞后的状态灌输式的教学和简单化的处理,不能适应学生思想情感的活跃与超前,直接导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影响了其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二)互动模式构建原则

通过对当前互动教学存在矛盾的剖析,我们发现导致当前教学互动不理想的影响因素繁多,我们确立了以下四个原则来作为我们的互动,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其一,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性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程度,需要在教学目标上更加明确,同时也不能离开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其二,教材内容重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相结合。多维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使用并优化多维互动,实现多向立体交往。在这样的模式中,教材内容不能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师在教学中要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人际互动、人本互动、人机互动,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其三,互动教学与学生成绩考核评价相结合。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上课记笔记、考前死记硬背、试卷固定题型。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必须改变这种只顾分数、不顾效果,只注重理论知识、不注重道德水平培养的考核方式。采取多样化的课程考核方式,除了传统笔试之外,还可以兼用口试、小论文、调查报告、课堂展示等方式,多方面、多角度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调动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实现大班制互动的策略与手段

构建大班制互动模式的目标是:(1)打破传统教学结构,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动态与开放,变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记笔记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课前活动——教学内容导入——课堂互动——专题讨论——课后实践”这一全新的教学流程;(2)大量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营造互动氛围,要求教师做到每次使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学生进行课堂展示,使学生与教师、课堂联系起来;(3)知识的输入与输出相结合,通过有限的课堂教学和无限的课后延伸,迫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互动氛围。

1.利用群体促进效应,变大班为比较优势

调查显示,在“你喜欢的大班课堂教学互动方式”一题中,选择“聆听或参与演讲和辩论”的占25%,选择“制作PPT 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的占18%,选择“参与问题讨论”的占25%,选择“参与回答问题”的占12%,选择“参与朗诵、表演、游戏等”的占20%。可见,学生对多样式的课堂教学互动方式是十分喜欢的。可以利用群体促进效应,化大班人数多的不利因素为课堂互动的有利因素。一个人的活动会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而提高活动效率,这种现象叫作群体助长或群体促进效应。

2.营造互动氛围,促进互动心理需求

交流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是围绕“问题”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思维动态,在恰当的时间、空间提出恰当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只有产生共鸣的思想才能有交流的欲望,强烈的交流愿望能够激发交流行动,如积极主动发言、认真思考、想方设法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参与课后实践活动等。尽量抛弃抽象晦涩的语言表达,辅以通俗化、形象的事例和生动的画面以激活学生思维。有时一个引发思索又有幽默感的问题,可能带动整个互动的氛围,促进理解和融会贯通,达到情感共鸣的效果。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互动情境

情景的选择、营造需既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心理,又要科学处理教材内容;既要关注当前国内外形势政策,又要把握热点、焦点问题,做到从最佳的视角引导学生把所想所思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在体验中探索问题,感悟思想境界。在“思”、“悟”过程中,达到知识、觉悟、能力整体素质的提升,从而实现思想政治课的育人目的。

4.教考结合,做好互动考核评价

互动教学的考核内容、考核类型与互动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主要有:互动过程的中发言、写作观后感、提问回答、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小组课外实践作业、笔记记录、思考题解答等。

三、“三贴近”原则下的大班制互动模式的应用价值

“三贴近”原则下的大制作互动模式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入手,关注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完善教学内容的选择,丰富互动手段的运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感染力、实效性,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1]金延风.多维有效互动教学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2]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程晓樵.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吴铎.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莱斯利·P·斯特弗.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三贴近理论课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习作指导须“三贴近”
浅谈群众戏剧创作与“三贴近”原则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