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溶
(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技术工人中,初级工所占比例为60%,中级工比例为35%,高级工比例仅为5%;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例通常要超过35%[1]。数据表明,我国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大量缺乏专业的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型的专业化人才。由此看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尚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当前社会的需求,有必要进一步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结合新时期对高职教育管理的新内容和新要求,探索更适合我国发展的高职教育管理的新思路。
美国教育学家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精英教育阶段,它指毛入学率在15%以下的教育;二是大众化教育阶段,即毛入学率在15%-50%之间的教育;第三个阶段即高教的普及阶段,它的毛入学率超过50%[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从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我国的毛入学率就已处在15%-50%这个水平”[2]。高职院校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中焕发了勃然生机,也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新的历史阶段也必然对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提出新的使命和要求。为使高职院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真正为社会所用的实用型人才,需要总结以往经验,建立一种与现代社会化大背景相适应的高职教育管理的新思路。
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原有的国有制形式,鼓励人才的流动和竞争,目的就是要通过这种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流动,整体上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为培养出更多实用型人才,单靠传统的精英式的普通高等教育是远远达不到这种要求的。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高职院校自然就成为培养社会各类实用技术型人才的主要阵地,成为支撑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各行、各类技术和操作人才的培养基地。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我国的高职教育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应在管理理念和思路上有一个全新的定位。
从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很多省市的中专类学校一下子都升格为高职院校,新兴校区快速建成,设置专业丰富齐全,学生人数成倍增长,学校规模急速扩大,呈现繁荣景象。它的构成部分主要有专科学校、成人学校、职业大学等。由于此类学校的经费来源多为收取的学杂费,没有或者预算经费较低,导致学校的教学设施落后,尤其是高职教育中的实训基地的建设极为落后,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的需求,与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素质目标相背离。
第一,观念的滞后性。教育精英化的理念在我国已根深蒂固。源于这种思想认识,虽然在定义上将高职教育也视为高等教育的一种,但是社会上还是将高职教育视为高等教育下一层次的教育类型。
第二,职校的混淆性。当前,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识和定位影响了很多高职院校的发展,有些院校甚至连学校的名字上也不愿意出现高职的字眼,在教学方式上也力求避免这种被认为是末端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职院校不满足目前所现有的教学层次,千方百计升格学校,并将此作为学校的发展目标,不惜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物力。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偏离高职教育的方向,模仿本科教育办学及教学模式,追求专业种类的齐全、学校规模的扩大,严重混淆了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
1.移花接木,乱套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式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受到本科高等教育思想的禁锢,忽视自身发展的特殊化内涵,盲目模仿和套用本科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使得高职教育成为本科教育的简化形式。在这种关门教学的模式影响下,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偏于学科性方向发展,课程设置过于传统,教学内容落后,与未来职业要求脱节。
2.纸上谈兵,只授理论科目而轻实操培养
不管当前高职教育以何种方式存在,其教学科目的设置大同小异,特别是对所开设科目的设置。它们一贯只注重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高职生毕业后缺乏实际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技术上比不上中专生,而在专业知识上又赶不上本科生,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
3.竞相模仿,院校开设专业大同小异
不管是高职院校还是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培养,都应该兼顾市场的需求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更要具有长远的眼光,与市场相结合。但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较多地模仿本科院校,人才大量过剩,造成就业难的社会现象。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还需要和市场相结合,有本校的特色,以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市场的需求。
1.将人文精神植入教学中去
所谓人文基础课,主要指的是以文学、社会学、美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增设的大型选修课程。而人文微型课主要指和专业课有紧密关系的文化课,是从专业可或基础课中分化、延伸出来的,由专业课教师在理论课与技能课教学中独立完成。课时的安排可以独立但不可以分立,通常是面向一个系、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学生小组开设的。由此可见,微型课的开设为人文素质教育的参与开辟了新的路径,更为专业课教师专业优势的发挥提供了实践平台。
2.不断拓展教育教学方式
在人文素质教育的规范化及常规化建设中,学院需要落实以下四项工作:第一,有一套可操作性的规划书和方案,尽量减少工作中的随机性及随意性;第二,对成功的经验需要及时进行总结,以常规化的观念来指导具体工作中的落实情况;第三,将成熟的项目制度化,在制度相对稳定和广泛指导性的作用下,确保常规化建设的重要地位;第四,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特长来组成各种兴趣小组,从而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
1.进行优势互补,尝试部门协作
很多高职学生的自律性和学习主动性普遍较差,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就成为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更多地加以引导和管理。然而在高职院校里,传统的部门在合作形式上往往都是由某一个主管负责领导,其他相关部分协助,然后成立专项的事务管理小组。这种合作方式大多属于松散型,主要用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上。但对于学生创造性和复杂性行为的管理和思想教育,就需要各部门充分发挥其优势互补的作用,以使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
2.实行学分管理,提升学生素质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启动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和制度保障。但仍然有很多高职学生动力不足,在设定学习发展目标时不够明确。为了保证学生完成目标,学院可以采取教育管理学分制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育管理学分制指的是以学分计量为手段,以要求学生必须接受思想教育、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及管理为内容,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这种制度通过将教育和管理的内容量化为学分,制定出不同的分值比例,进而建立起学分档案,并将这个档案作为学生是否可以顺利毕业的重要依据[3]。
此外,教育管理学分制度包括教育学分和管理学分两个方面。其中教育学分包括入学教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自律活动及技能比赛等;而管理学分包括文明礼仪、自我管理、违纪行为等。通过这样一种教育管理学分制度,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学习和提升素质的目标,实现高职院校教育的根本任务。
1.深化教育改革力度,构建高职教学管理体系
针对各学期的教学重点,学校应该明确教学的主题,例如行为规范、社会认知、职业道德及实践发展等。力争在教学的内容上与各学期的主题相一致;在教学方式上,遵循创造性教学方法,启发性教学原则,例如讨论式、访谈式、报告式、表演式、体验式及辩论式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的科学性趣味性及实效性;在课堂内外相结合方面,积极拓展教育途径,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在思想教育考核方面,将平时考核、期末考核及实践考核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从而形成各学期主体鲜明、相互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发挥渠道作用。
2.发掘社会教育资源,探索特色教学管理模式
据调查得知,很多学校长期以来在实践教学上覆盖面都非常狭窄。目前由于社会实践教学的组织过程比较复杂,影响因素也比较多,所以面对这个问题应该充分挖掘高职院校的发展特色,在重视实践环节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使得学校能够顺利走上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例如学校可以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为思想政治的教育基地,也就是大家所了解的“双基地”。“双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快速体验教育内容,也有利于实现学校教学和育人的综合培养目标,因此实践证明具有可操作性[4]。
高职院校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理论和职业技能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优秀的、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1]王思民,等.浅析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论理论内涵[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1).
[2]蒋洪甫,范明丽,等.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及启示[J].社会科学论坛,2006(10).
[3][英]托尼·布什.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强海燕,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王浩.建设类五年制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双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