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诺
(长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长期以来,舞蹈教育界在舞蹈教育培养的核心目标上多有争论。一方面,相当一部分舞蹈教育界人士认为,舞蹈只是一种技能活动,舞蹈教学的核心应该放在技术、技巧上;另一方面,也有众多人士认为在舞蹈教育中,既要培养学生的一般性知识能力,更要从舞蹈教育的学科特点出发,把创造力培养融入到学生参与舞蹈学习的情境理解、情节设定、动作编排和具体表演过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出创造型舞蹈人才。伴随着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浪潮,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将舞蹈教育的重点放到创造力培养上,成了舞蹈教育界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吴晓邦说:“舞蹈教学不能仅用纯生理训练去追求体操技术,不能仅用科班程式化的方法,舞蹈教学需以心灵的教育去带动身体的训练,要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而不只是造就一些仅有身体技能的匠人。”
当舞蹈教育界将培养目标的焦点放到创造力培养的时候,如何进行创造力培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当前在创造力培养的方向上还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有相当多的舞蹈教育者倾向于将创造力狭义地理解为只有在舞蹈创编、舞蹈编导的课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实际上,所有的舞蹈行为都潜在地具有创造性。舞蹈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等各个环节均体现了鲜明的创造意识,并伴随着独特的创造行为。学生是创造力培养的主体,教学实践是创造力培养的基础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培养工作融入到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以多元化的教育手段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才能实现舞蹈教育的这一培养目标。
创造意识的培养是创造能力的前提。创造意识培养中,学生主体的主观意愿如何直接影响着创造意识培养工作。一般来讲,每个人都有创造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意愿。创造意识的培养与学生主体的心理因素息息相关,创造意识的培养工作有赖于教育者的启发式教学。
基础学习需要探究式舞蹈教学。在舞蹈教育的初级阶段,舞蹈活动从模仿开始,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模仿是创造的阶梯,但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模仿是为创造服务的,特别是少年儿童,他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会不断地表现出创造性的活动能力来,家长和教师应尽力给他们提供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发挥创造的天性,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模仿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舞蹈活动的目的性也不断明确,有意识的探索和创造活动也逐渐增多,这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的舞蹈创造性思维,为以后的创造性活动做好心理准备。
技能培养需要探究式舞蹈教学。在完成舞蹈学习的基础阶段后,教师在学生基本功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基本功的训练包括开度、软度、力度的训练,掌握各种舞蹈的基本动律。这些都要求教师避免单纯的讲解和示范以及学生的盲目模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认真钻研教学阶段性目标,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要主动调度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在日常舞蹈教学中,多采用设问的问答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舞蹈想象力。比如,在传授朝鲜族舞蹈的组合中,教师如果单纯要求他们学习某一动作,容易造成机械模仿,导致动作僵硬呆板。而注重启发式教学,从启发学生感受朝鲜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入手,通过讲解朝鲜族的民族文化,引导学生感受浓郁的民族舞蹈风韵,再把朝鲜族舞蹈中一些典型动作和代表舞蹈与民族文化符号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很容易地根据自己对朝鲜族文化习俗以及舞蹈特点的理解,展开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想象空间,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主动开动创造意识,展开创造思维,捕捉完美的动作形象,完成舞蹈学习的二度创作,使舞蹈姿态更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
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驱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源泉。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行为和效果。如果一个学生对某学科有强烈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那么他的思维、记忆等各种学习因素就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在该学科的学习上就会表现出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和探求新知的欲望,形成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于是与之相应的创造能力也会逐渐发展起来。舞蹈教育也是如此。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越浓厚,在舞蹈学习方面就会更加投入,其创造能力就能得以发挥。然而,受舞蹈教学各种瓶颈问题的制约,引导式舞蹈教学还没有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真正普及。
引导式的舞蹈教学需要规避舞蹈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的问题。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枯燥的教学内容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导致学生潜在的舞蹈才能、创造力和想象力逐渐消退。引导式的舞蹈教学需要教师发挥主动的创造精神,大胆地对舞蹈教材进行改进,对舞蹈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对舞蹈教学内容进行灵活增减。只要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手段,都要不拘一格地使用。只要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改革,都要勇于在实践中尝试。
在舞蹈教育中,想象力的培养是关键环节。它是学生发挥舞蹈创造潜能的基础。想象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凭借观察记忆中的各种信息,运用思维形式,经过主观加工、组合与改造,创造出过去未曾感知过的舞蹈形象。想象不仅可以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还能使舞蹈表演者创造的艺术形象更加神采奕奕,激发观众情感的共鸣和美的享受。它是思维的翅膀,是一切艺术家借以进行艺术创造的重要手段,也是舞蹈者最宝贵的一种能力。
在舞蹈教学实践中,要充分注重情景式的教学方式,通过各种实践体验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在记忆中保存丰富的表象材料,主动感受和理解舞蹈意境的优美。有了一个可以理解的舞蹈情景,有了可以体会的舞蹈意境,学生在进行舞蹈学习中就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从更深层次的思想意境中准确把握舞蹈的内在神韵,进而敢于创造、敢于夸张、勇于突破,轻松地从学习模仿过程跳跃到创作和表演的更高阶段。这既调动了学生兴趣,又激发了创造的欲望。
从舞蹈艺术的展现方式特点看,舞蹈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艺术是文化的载体,和任何的社会学科都是相通相连的。舞蹈的艺术特性,决定了舞蹈的表演和创作离不开相关学科的知识积累。学生的舞蹈实践需要更多的文化底蕴,进而引发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舞蹈专业上的教学,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主动积累扎实的生活阅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强化扩张式的舞蹈教学,就要引导学生主动积累音乐素质。舞蹈和音乐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音乐是舞蹈的声音,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没有好的音乐就很难产生优秀的舞蹈作品。强化扩张式的舞蹈教学,就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美育熏陶。舞蹈本身就是生活中的美感形态的高度凝练,服装、道具、布景、灯光等都是舞蹈作品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展现舞蹈作品所处的时代、环境、民族,舞蹈作品中人物的身份以及思想感情,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强化扩张式的舞蹈教学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淀文学素养。舞蹈作品本身就是用形体来表达人文观点的载体,许多舞蹈作品都取材于文学作品。好的舞蹈作品含有深刻的文学性,就是一个文学故事、一首文学诗歌、一部文化剧目。舞蹈作品中所展示出来的内涵美或诗情美,通常都是舞蹈中文学因素的外延。强化扩张式的舞蹈教学,必须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在实践中观察、积累、提炼可以作为舞蹈创造的基础元素。在舞蹈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与人们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地域风俗、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掌握的相关学科知识越丰富,舞蹈的创造能力就越强。
[1]卢家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1.
[2]平心.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徐爱华.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