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名”表义特征

2012-08-15 00:53迟文敬
关键词:表义模糊性歧义

迟文敬

(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近些年来,汉语中突破传统语法搭配规则的“副+名”结构异军突起,因该用法新颖简洁,表现力强,可为读者提供较大的想象和解读空间,故该结构正呈走强趋势活跃于汉语应用舞台。

在句法功能上,“副+名”结构可担任所有的句子成分。

首先,它常于句中做谓语。例如:

(1)我们玩的是一种叫“锄大地”的牌戏,这种牌戏很中国。(《非部级和博士前》,《长城》1994·5)

(2)好了,小东西,你别太林妹妹了。(《国画》,《当代》1999·2)

其次,它还可于句中做定语。例如:

(3)我看见新的作者有一个很女性的名字:白月月。(《初恋》,《江南》1993·5)

(4)他身后随了一位很风韵的女士。(《国画》,《当代》1999·2)

再次,它还可于句中做状语。例如:

(5)孩子很从容地依着门,很大人地看着麻仲。(《保镖》,《北方文学》1993·1)

(6)领导见到我的时候,总是住步然后特领导地说,又跟老婆吵架了。(《临时客房》,《小说家》1998·4)

再其次,它还可于句中做补语。例如:

(7)找一个我认识的好一点的写手,专门去采访国安队,写一本关于中国足球荣辱的书,要写得很内幕。(《光和影子》,《收获》1999·1)

(8)咱们也不能显得太陈旧,太中国了。(《谁翻乐府凄凉曲》,《人民文学》1999·2)

除此,“副+名”还可做主、宾语。例如:

(9)“很中国”不合传统语法。

(10)他不喜欢太传统。

在表义功能上,由于“副+名”中的名词性词语反应的是客观事物,而客观事物本身都具多种属性,故“副+名”结构在表义上就凸显出与别种词语明显不同的功能差异,即它突出具有全息性、模糊性、歧义性等特征。

一、全息性特征

全息性是指“副+名”结构中被副词修饰的名词性词语所反映的对象及所有的属性无一例外全部包含其中。

通常情况下,语言中表事物属性义的任务是由形容词承担的,要反映事物某属性或程度差别一般要用形容词或“程度副词+形容词”来表达,如胖——挺胖——很胖——特胖,这些词语表义上虽可通过有梯度的程度副词体现差别,但各词语的属性义还是仅限于表事物相对单一的某一方面。与“副+形”相比,“副+名”结构在反映事物属性义方面则表现出独具的全息性特点,即名词所有属性义都蕴含于“副+名”结构中,“副+名”承载着该结构中名词所指对象所有属性的全部信息。

例如,“很中国”既可表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也可表中国山川秀美气候温和;既可表中国传统文明灿烂悠久,也可表中国封建体制千年一统;既可表中国儒家文化源远流长,也可表中国诸子百家博大精深;既可表新中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可表中国改革开放雄壮辉煌;既可表中国独有的汉语、汉字,也可表中国独具的唐装、旗袍;既可表阿Q 式的中国人,也可表鲁迅式的民族魂。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只要是“中国”这一概念关涉的众多对象及其属性,“副+名”结构就可无所不包,无所不表。例如既可说“鲁迅很中国”,也可说“阿Q 很中国”;既可说“旗袍很中国”,也可说“汉语很中国”;既可说“改革开放很中国”,也可说“自力更生很中国”;既可说“孔老夫子很中国”,也可说“诸子百家很中国”;既可说“唐诗、宋词很中国”,也可说“甲骨文、方块字很中国”;既可说“长江、长城很中国”,也可说“黄山、黄河很中国”。总之,凡跟“中国”沾边的属性义“副+名”都来者不拒。这就是“副+名”突出的全息性特征。

二、模糊性特征

模糊性是指词语表义不精确。词语作为表达思想最基本的应用单位使用时道理上讲应该是相对精确的。可客观事物本身具有模糊性的特点给词语表义带来一定的模糊度这又是不可避免的,如按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人是由猴子进化而来的,从词义层面看“人”是“人”,“猴子”是“猴子”,二者不能混淆,可“人”与“猴子”从哪一天划界?因二者之间存在难以界分的模糊域,故“人”与“猴子”这两个词之间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与这种由词语能指义及与其对应的所指对象本身具有模糊域而形成的词语模糊性相比,“副+名”结构具有表义上更突出的模糊特征。

例如,“很中国”到底是指“中国”一词的哪方面属性?没有语境的情况下人们可任凭自己的阅历和想象任意作出任何解释。当然,加上语境后由于模糊域相对缩小,“副+名”表义的模糊度也会相应减少,但即便是在具体语境中“副+名”的模糊性也依然远远高于其他词语。如例(1)里的“我们玩的是一种叫‘锄大地’的牌戏,这种牌戏很中国”,这里的“很中国”究竟表达的是“中国”这个名词的哪方面属性?是指它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大众普及性,还是表它蕴含的中国文化因素比较突出?是指该牌戏反映了中国民间游戏中健康向上的娱乐习俗,还是表该牌戏体现出中国市井民俗中的低级趣味?是指它的团结协作精神,还是表它的愉悦身心功能?是赞赏,还是不屑?这些众多的属性义及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在这个“很中国”里模糊一片。再如例(2)里的“好了,小东西,你别太林妹妹了”,这个“太林妹妹”依然表义不清,是指林妹妹弱不禁风,还是表她清高自傲?是指林妹妹多愁善感,还是表她过于痴情?是指林妹妹鼠肚鸡肠,还是表她自爱自怜?是提醒听话人做事要适可而止,还是指责对方言行过度?一个“很中国”,一个“太林妹妹”,它们即便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其所表意义依然让人似有所知又多有不知,似可说清些什么又多有说不清之处。

“副+名”的表达效果有点像朦胧诗,令人朦朦胧胧,懵懵懂懂,你要说完全说不清吧,还真不是一点说不清,但你要说能够说清楚吧,还真不容易真正说清楚,这就是“副+名”突出的表义模糊性特征。“副+名”像朦胧诗一样给人提供的都是些模糊信息,而正是这种模糊信息恰给受众提供了巨大的想象和多元解读空间,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副+名”的模糊性特征既有它因表义不清而影响交际效果的消极一面,又给读者创造出充分想象和多元解读空间的积极一面,而文学作品则恰恰常常需要给读者创造和提供广阔的想象和多元解读空间,后者恐怕正是近些年来“副+名”结构在交际中,特别是在文学作品中异军突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歧义性特征

所谓歧义性是指一个词语在具体语境中使用时还具有多个意义。通常情况下,多义词或多义短语放到具体语境中多会自动消除歧义,使多义变成单义。与这种情况相比,所有“副+名”结构即使加上具体语境,也只能减少歧义而不能消除歧义。

如例(5)里的“孩子很从容地依着门,很大人地看着麻仲”中的“很大人”该作何解?若按字面当然可很简单地解释为“很具有大人特点地看着麻仲”,可大人特点跟未成年的非大人比都有哪些?大人众多属性特点里哪个才最符合该语境的表达原意?“副+名”在这里可作任意歧解:既可把“很大人”解释为褒义的赞赏,即这个孩子像个很懂事、很成熟的大人一样看着麻仲;也可把“很大人”解释为贬义的讥讽,即这个孩子用与孩童完全不相称的早熟的成人眼神看着麻仲;还可解释为中性的客观描写,即孩子看麻仲自然得像个大人,既没有陌生感,也没有新奇感。褒、中、贬三解都不违背该语境。再如例(6)里的“领导见到我的时候,总是住步然后特领导地说,你又跟老婆吵架了”中的“特领导”该作何解?是指该领导善于关心下属,还是表其长于老大自居?是赞其和蔼可亲,还是烦其盛气凌人?是褒其尽职尽责,还是贬其滥用职权?是敬其以人为本,还是厌其多管闲事?在例(6)语境里这些众多的可能歧义中,特别是在成对儿的表义对立着的歧义中任作哪方面的解析都行。这就是“副+ 名”突出的歧义性特征。

总之,“副+名”结构在表义上独具全息性、模糊性和歧义性,而这些特征恰为思想表达和句义理解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想象和多元解读空间,而想象和多元解读的前提恰恰需要语言的表达尽可能不那么单一,不那么明晰,不那么确切,于是,“副+名”结构便携带着自己独有的三大表义特征突破常规语法搭配规则的重重阻力应需而生,顽强成长。

猜你喜欢
表义模糊性歧义
我国传统色名的模糊性
eUCP条款歧义剖析
汉语借形表义词论析
《刑法修正案(十)》中“公共场合”的教义学理解——兼论刑事立法语言的统一性和模糊性
网络新字构成的理据分析
English Jokes: Homonyms
“那么大”的语义模糊与歧义分析
法律英语中形容词搭配及其模糊性探讨——基于USC语料库的reasonable个案研究
也谈文字的本质及相关问题
寻求歧义研究的解释力度:从认知视角到社会视角——兼评《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