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涛
(大连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1)
研训一体体制下的教研工作
张 涛*
(大连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1)
研训一体就是将教师研修和教师培训有机结合。教研是培训的基础,只有深研,方能笃训,研训一体体制下,教研工作不可削弱。本文就研训一体体制下的教研工作的模式、价值取向以及如何开展教研工作进行探讨。
研训一体;模式;教研活动;教研队伍
针对新时期教师教育发展的需求,很多教师教育机构开始采用与培训对象工作实际紧密对接、力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师培训方式。尽管教学研究工作已经从一些教师培训机构的工作职能中分离出去,但科学有效的教师在职培训实质上并不能脱离教学研究所指向的实践问题。在探究发展教育学院“研训一体”工作体制机制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具有基础性作用的教学研究工作。只有做到培训与教研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教育学院的教师培训工作才能实现创新发展和质性飞跃。
研训一体是一种教师教育模式。这一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直到今天得到广泛推广,这一发展过程表明这一模式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又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研,即教研,以问题解决为指向,重在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训,即培训,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指向,依据教师专业标准,遵循教师成长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教师进行提高专业素养的活动。在研训一体的工作模式下,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既不能重教研轻培训,更不能重培训轻教研。教研是培训的基础,只有深研,方能笃训,要避免“以训代研”的倾向。
研训一体体制下,教师教育应实现教研和培训的有机结合。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提出了“教研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课程培训化”,从而实现以教研为基础,以培训促提高的工作机制。
教研问题化是研训一体的起始。研训一体,教研为基,通过教学研究,教学视导,课堂观察等教研活动,发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共性的问题,也有个性化问题。研训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并将问题进行有效分类。对于个性化问题,可以通过教研活动中的个性化指导加以解决;而对于共性的问题,研训教师要进行进一步的调研,并确定是否可以转化为研究的课题。
问题课题化是对问题的研究过程。研训教师对已经确定的、由问题而来的课题,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这种研究应该包括对问题本质的研究、对问题产生原因的研究以及解决问题对策的研究。
课题课程化是将课题研究的成果转化为课程。课题成果的呈现形式是课程,要使它以课程的形式呈现出来,必须经过转化的过程,使其具有课程的形态。课程可以由课题转化而来,也可以由问题(尤其是共性的问题)的解决过程生成课程。
课程培训化是课程的实施过程。虽然课程是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而开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课程是面向全体教师的,受训者具有对课程的选择权利,因此培训机构应该提供课程菜单供受训者选择。在培训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群体,不同的需求,以及不同的培训目的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全新的学习方式,从教师培训开始”[1],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面向高端教师的研究型培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培育基础教育界的教育家是时代对教师教育机构提出的要求,现阶段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名师、优秀的骨干教师都可以成为培养对象。培训内容是使培养对象明确教育家的特征、教育家的成长经历和教育家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鼓励培养对象正确认识自我,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创新。创设有利的成长氛围,如组建名师工作室进行专业孵化,开展专题研究,组织参与各类标准研制,撰写专业成长自传等,帮助他们形成专业风格。引导他们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维度上不断进取,形成坚定的专业信念。
面向骨干教师的指导型培训。骨干教师是熟练掌握学科教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师群体,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这些教师大多数在专业发展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能够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积累了相当的教学经验,具有课程意识,能够进行教学反思。对骨干教师的培养目标是激励他们成为专家型教师。这类培训的重点是帮助他们总结提升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将经验升华为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面向全员教师的服务型培训。全员培训的对象主要是新手教师、成长期教师和部分中老年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手教师工作热情高、精力旺盛的特点,帮助他们过好课程标准、教材关,尽快掌握教学知识,强化专业功底;指导他们科学进行教学设计,使他们尽快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鼓励他们不断进取。培训的重点是解决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疑难问题、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成长期教师和部分中老年教师是具备了基本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群体,要指导他们朝着骨干教师方向发展,这一类教师的培训重点是进一步提升教学技能,达到能够熟练驾驭教材;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运用管理学知识,优化教学策略,有效落实因材施教;在教学实践中坚定对教师职业的理解。
面向特殊群体的订单型培训。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师培训也日趋专业化,对教师的专业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地区已经不满足于本地培训,开始向上级教师培训机构提出培训需求。面对特殊群体的订单式培训,首先是要明确委托培养单位教师培训的基本需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全面科学确定培训目标,精心设计培训课程,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法,如课堂观察、实践跟踪、课例培训、经验分享等,满足培训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在培训管理上,要有及时的沟通反馈渠道、培训效果评价机制、以及培训前后的跟踪调研。
周期内的螺旋式提升培训。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今后五年,对全国1 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对于每一个循环的起始之年,要在上一个五年教研培训的基础之上,基于国家政策、学校和教师三方面的需求,深入开展培训前的需求调研,了解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教师、培训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在充分了解学员的背景影响因素(如学历、年龄、职后教育等)基础上,对照教师专业标准,找准教师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上的问题,确定受训教师在现实水平和理想标准间的差距,消除这种差距就是实现培训目标。教育部规定的五年360学时一个周期的培训,要把教师的培训贯穿在五年中,要把年度培训和轮训有机结合起来。年度培训的目标要有递进,螺旋式上升。轮训的培训目标是一致且稳定的,使每一批参训教师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这样就可以保证每一位教师既有周期内的一次性轮训,又能接受每年一次的螺旋式提升培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级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目前我国的教研机构大多已成为集教学研究、指导、服务、培训和业务管理等职能于一身的多功能的专门机构,教研活动作为提高在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一种最基本、最经常、最普遍的教育活动,发挥着重要作用。
1.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的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本体性知识的积累和更新,条件性知识的应用,特别是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而教研活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研活动不仅要更新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如学科前沿讲座,新教材辅导等,还要指导教师正确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如教法讲座、公开课观摩等,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研活动,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目的,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教师实践性知识获得的过程,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2.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解决课改中的问题
教育理念的变革,新课程观的建立,教学模式的更新,都要求教师以一种全新的思想应对课程改革,而这一切的变化也会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一系列问题。虽然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过去十年,但课程改革中教师遇到的某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特别是农村教师,仍然被传统的课程观所束缚,许多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这些问题需要在教研活动中,在课堂教学指导中加以解决。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的变革,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系统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它具有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更易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因而对于推广和普及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具有重要价值。[2]在教研活动中,教研人员要善于捕捉教师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引导,发扬光大,更要与教师一道总结提炼经验,组建教师专业团队,共同进行概括提炼,形成稳定的教学流程,这就是教学模式提炼的过程。教学模式提炼的过程既是在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化,也是培育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教学模式提炼的过程更是积极促进教育改革的过程。
3.促进教师行为转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的专业理念只有转化为教学行为才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教研活动是一种根植于职场的活动,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贯穿于教师的系列教学行为之中。有效的教研活动就是要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教师的行为,真正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教研活动的本质所在。如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听课和评课、说课、校本研修、撰写教学随笔、进行教学反思、开展教育科研等等。教研人员要就上述诸多方面对教师进行悉心指导,使教师能够循序渐进地提高,促进教学行为更趋于专业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研训一体体制下,教研工作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教研工作又有其独有的工作特点、工作规律、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既不能把培训和教研混为一谈,更不能以培训替代教研。
1.坚持四个结合,提高教研工作质量
教研和培训的有机结合。研训一体体制下,教研和培训既要相互结合,又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形成教研与培训相互补充的工作机制。教研是以问题为导向,重在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具有即时性、直接性、实效性的特点。培训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以系统的集中授课为主要形式,培训内容既可以是以问题为导向生成性的,也可以是以教师专业需求为导向发展性的,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约定性强的特点。以教研中发现的问题为培训内容,体现着教研在培训中的基础性作用,而系统的培训又为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两者相互作用,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共同实现教师教育的目标。
指导性调研与随机性调研相结合。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新的问题是提高教研针对性的有效手段。教研部门要定期开展指导性调研,这种调研以指导和视导为主,适合大面积的调研工作。调研前要做好调研计划,提前与调研对象打招呼,使其有所准备,以提高调研的工作效率。随机性调研是指在调研对象无准备的情况下,随机深入到基层学校,在一种“原生态”的状况下,客观真实地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情况。随机性调研可以作为指导性调研的有效补充。调研过程中,可以通过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方式,了解教师队伍的结构、素质以及学校的教学、管理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明确教师需求。这是开展有效教研的前提和依据。
群体性指导与个性化指导相结合。教研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指导基层学校的工作和教师的教学。教研既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更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要通过指导和视导,帮助基层学校和教师解决问题。群体性指导是指通过一定规模的、有组织的教研活动,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完善教师的教学模式,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群体性指导要有年度教研工作计划,形成主题化、系列化的教研活动。个性化指导是指对个别教师进行的、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指导,通过教研员课堂观察,帮助教师分析教学各环节的情况,研究问题的本质所在,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这种教研方式对于名师的培养和成长具有重要价值。
常规教研与网络教研相结合。在开展常规教研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研中的作用,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开展网络远程教研。网络教研活动包括跨学科网上备课、网上听课、网上评课、网上教学反思、网上论坛交流等。教研部门还可以提供个性化服务,在教研网上提供网络及时应答平台,及时解决教师个性化的问题。对于偏僻地区、海岛等地域,定时、定学科开展网络教研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活动,可以通过异地同步教研,或异地异步教研,加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教研活动,可节省教师参加培训的时间和经费,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率。开展网络教研,首先要搭建网络平台,整合网络资源,并对平台的使用进行培训,真正提高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教研能力。
2.深入基层,加强对校本研修的指导
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校本研修中离不开教研人员的指导,教研人员要积极主动参与校本研修制度的建设,指导学校和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校本研修,充分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教师个体的自主研修。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教师要养成反思的习惯和研究的意识,即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克服以往的被动性和盲目性,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修。以校为本的教学研修是在重视教师个体学习和反思的基础上,杜绝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同伴互助,协调合作,关注教学经验分享,通过集体教研、观察、交流与思考,实现教师专业成长。校长是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校本研修倡导科学精神,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通过校本研修发挥学校的研究职能,提高教学研究质量。
点校片际联动的互助研修。校本研修在实施过程中,依学校的不同而效果不同。对于基础条件好的学校,教师专业化水平较高,开展校本研修达到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效果。但是对于农村的薄弱学校,教师整体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缺少学科骨干教师,音体美等小学科教师的数量更少,无法通过校本研修解决专业问题。建立校本研修互助网,将各学校依地理位置和学校情况进行划片,以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学校为点校,学科骨干作为片际的学科负责人,定期开展片际联动研修。在每次研修前,要依据片内教师的实际需求,确定研修主题,学科负责人在这里发挥着专业引领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科负责人在片际群体中的一言堂,每一位教师都有话语权,要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轮流做研修活动的主旨发言人。建立校本研修互助网,需要研训机构对学校进行合理划片,建立研修制度制度,指导学科负责人开展工作,并进行必要的示范引领和跟踪指导,推进点校片际联动互助式研修。
市区研训机构的学科研修。研训机构组织的区域学科研修活动应建立在校本研修的基础上,是针对在校本研修活动中普遍存在且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学科指导,并从创造性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等方面进行引领。
3.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常规教研活动
落实教育方针。通过细化解读课程理念、课程标准和教材文本,不断进行课标教材辅导,保证教师准确理解课程理念,坚持课程改革方向,打造高效课堂。
加强专业指导。聚焦课堂,阵地下移,通过现场听评课、课例研讨、同课异构等形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并结合毕业年级特点,加强复习备考指导。
发现推广典型。通过深入基层,加强指导,推出示范课,开展评优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通过总结提炼,提升学校经验,形成教学模式,并在区域推广,助推教学改革。
开展各种研究。组织教师参加学科专题研究、科研课题研究,建立教研基地,开展教改实验,开展学科教育专业委员会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促进教学管理。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为教育行政部门相关决策和工作提供各种服务,定期开展教学视导工作,协助行政参与管理,市级教研机构要指导区县教研机构开展工作。
4.改进教研形式,强调教师体验交流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研活动中要设计让教师自主参与的活动,促使教师亲自体验新的学习方式,从深层次促使教师自身观念、态度和行为上发生改变。让专业问题驱动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主动探究,乐于发现、分析、探讨教学中的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让教师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合作。研训教师要与教师建立起友好的伙伴关系,平等对话,及时沟通,使教师的疑惑问题能够时得到解释和帮助,进而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1]李方.农村教师大面积培训的成功实践[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6(4):2.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6:146.
[责任编辑:阅文]
On Teaching Research Work under the System of Integrated Research and Training
ZHANG Tao
(Dalian Education University,Dalian 116021,China)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i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eacher research and teacher training.Teaching research is the basis of training;only deep research can ensure profound training.Under the system of integrated research and training,teaching research mustn’t be weakened.The paper explores teaching research mode under the system of integrated research and training,value orientation and the issue of how to carry out teaching research.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training;mode;teaching research activity;teaching research team
book=2012,ebook=174
G40-03
A
1008-388X(2012)03-0005-04
2012-08-28
张涛(1962-),男,山东烟台人,教授,博士,大连教育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