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控策略研究

2012-08-15 00:43唐风成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16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高校学生体育教师

唐 诗,唐风成

(1.大连理工大学 建设工程部,辽宁 大连 116024;2.渤海大学 体育部,辽宁 锦州 121001)

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控策略研究

唐 诗1,唐风成2

(1.大连理工大学 建设工程部,辽宁 大连 116024;2.渤海大学 体育部,辽宁 锦州 121001)

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对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控策略进行论述与分析,并针对存在于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提出相应的调控策略.旨在于为切实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普及与开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控;策略;途径

1 前言

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社会所需求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体育则肩负着塑造学生的强健体魄,完善其健康心理的重任.然而,现阶段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就业与学习压力的日益增大,使得高校学生承受着重大的心理压力,由此而引发的厌学、辍学甚至轻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旨在于探求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的最佳融合途径,以便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特殊功效,进而为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与完善,提供必要的支撑与保障.

2 高校学生心理特征及心理素质的能力结构

2.1 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

2.1.1 心理表现

高校学生已从经验型思维有机地转变为理论型逻辑思维,说明其思维能力已具备较高的水平,因而希望对事物的因果关系和规律进行探索,进而有效地促进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但存有一定的片面性.随着高校学生智力的发展,其感知力和观察力得到普遍的提高,记忆力处于最佳状态;他们富于幻想,能够通过自主思维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机的加工创造.但是,高校学生在心理表现上还存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具体体现为易于表现出过分的自信和固执.

2.1.2 情感体现

高校学生是当今社会最具发展潜力和最易于接受新兴事物的群体,因而其情感也极为丰富.大学生重视友谊,注重彼此间的相互交往,并能够有意识地维护友情健康持久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自控能力,经常性地表现出冲动和亢奋,极易诱发情绪在失控状态下的爆发,导致学生在处理事情时易于走向极端.

2.1.3 自我意识

伴随着高校学生知识结构的日益充实与完善,以及对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的逐渐频繁,使得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进而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气质和性格,使之具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能力,自尊与自信逐步增强,独立解决生活与学习中问题的能力日益增强,把握机会、改变命运的主观意识得到有效的促进与发展.但是,在高校学生中盲目自信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因过高估计自身的能力,往往会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目标的制定上,超出自身的能力范围.而一旦所指定的目标无法实现,或未能取得应有的成效时,极易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对自身的能力与发展产生怀疑,进而诱发悲观与失望情绪的产生.

2.2 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构成

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按其性质划分,可分为普通型和特殊型两大类别.其中,普通型心理素质包括:对外界的观察能力;自主思维、评价、记忆、想象、创新、交往和实践能力;自我控制与约束能力等.特殊型心理素质具有明确的指定性,是指高校学生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所具有的素质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素质能力、学科技能的掌握能力、各相关科目的融合发展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对促进自身发展的机会的把控能力等.

3 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调控的途径

3.1 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体育教学体系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并将达标测验作为评定其学习行为与效果的唯一标准.这种教学目标制定的单一性与局限性、教学评价手段的狭隘性与强制性,对于高校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一方面,学习内容与传授形式的过于单一,无法实现对学生自身素质的普遍适应,婴儿造成了为数众多的学生所进行的体育学习是一种基于强迫指令下的被动行为.另一方面,达标成绩成为检测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唯一尺度,是学生为了达到评定标准只能进行机械式的模仿练习,不仅难以保持学习兴趣,同时还易于引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抵触情绪.因而,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导向下,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学体系的优化与重组,使之成为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素质切实提高、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凸显科学性与实效性的体育教学体系,是消除学生心理压力,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3.2 实施人文化管理,为学生提供宽松和谐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教学管理体系是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维护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强调对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的规范与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各相关措施与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对学生体育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基本专业技能的掌握起到了一定的督导作用,但是,这种管理体系所具有的强制性与禁锢性等弊端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得以日益凸显.这种不可违逆性的重压管理,致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进而形成畏缩、恐惧、压抑等心理问题.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体系中,有效地注入人文元素,实施人文化的管理模式,是解决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本着平等、互助的原则,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建立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新型管理体系,为学生提供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创设能够充分体验关爱与亲情的生活环境.

3.3 注重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活跃与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培养学生体育参与意识,为学生体验与感悟体育深邃文化内涵提供必要保障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与学生日常体育行为、意识与认知等诸多方面所构成的,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学生对于体育的理解与认知需求,同时还可以在增进身心健康的基础上,陶冶情操、启迪心智,进而实现学生的自我健康发展.因此,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存在的诸如自闭、自卑、悲观、颓废等心理问题,加大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力度,努力为广大学生创设与提供健康、和谐、平等、愉悦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使之能够体验学习的兴趣、感悟生活的快乐.这对于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实现自我健康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4 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调控的策略

4.1 加强对体育教师自身素质能力的培养,促进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对于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而,只有切实加强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才能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素质教育是我国现阶段推行的具有全新理念的教育形式,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要创建心理教育与体育教学有机融合的教育模式,以期实现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培养与提高.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要具备高超的教学监控能力,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周密的计划和科学合理的安排,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以便于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机的调节与校正.因此,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双重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也只有在具备上述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够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促进体育教学与心理教育的有机融合,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2 体育教学方法的择用,应以适应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为基本条件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促进课堂气氛生动活泼的重要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只有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运动规律,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对技术要领掌握的心理,首先运用情境式教学法,通过教师对教学情境的有机设置,并通过语言的讲解、身体的示范等手段,将学生有效地导入学习的情境当中,并对技术动作形成感性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再应用开放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围绕技术动作的要领,展开讨论,相互启发,进而达成理性的认知,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对于动作要领掌握的熟知程度得到切实的提高.不仅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的融洽,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探索、发现、推理、想象、分析等学习能力.

4.3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感召力,注重对学生情绪变化的有机调整

在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很需要来自各方的鼓励、支持.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注重对自身感召能力的发挥,通过语言的感召、肢体的感召促使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应以自身的修养及品德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之与教师之间形成有机的合力,共同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推进自身素质的发展.同时,教师要注重对教学技巧的掌握与运用,针对学生学习态度、情绪以及意识方面的变化,进行合理有效地调整.诸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地运用小故事、打比方、寓言、笑话、形象比喻、细节夸张,事物演示等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能够集中注意力,唤起丰富想象,引起情感共鸣.因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注重加强自身师德品质的修养,强化自身素质能力的提升,使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给予学生一种无形的心理感召力,进而有效地激发其学习兴趣.

〔1〕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51-265.

〔2〕罗加冰.影响中国大学生身心健康若干因素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1333-1344.

〔3〕林志超.影响学生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及干预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8):66-69.

〔4〕杨小红.体育课中应加强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2(3).

G807.4

A

1673-260X(2012)08-0123-02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高校学生体育教师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