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琳
母语负迁移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
王琳琳
迁移现象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会导致促进作用的发生,而负迁移则产生干扰或抑制作用。母语负迁移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产生负面影响。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在英语学习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母语的语用习惯套在英语上,从而造成误解。
负迁移;母语;词汇
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工具,它通常是思维过程的外在形式,具有再现和凝固思维的作用。因此,语言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思维的方式会影响到语言的外在形式。语言和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制约的。东西方不同的细微特征必然要通过语言的方式形成两种语言不同的特征,或者说,英汉两种语言也表现了东西方思维的不同模式及特点。母语对二语习得的作用及影响是第二语言学习与教学研究者的共识,但也一直是语言学界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许多学者坚持母语表达习惯和母语思维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很大的阻碍作用,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就是逐渐克服母语干扰,养成目的语表达和思维习惯的过程。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交流模式和话语结构,学习者已经掌握的母语中这方面的知识也必然会影响外语交流模式和话语结构的习得,这种影响称为外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现象。迁移现象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两种: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相同时,产生正迁移;而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出现差异时,尤其是表面相似但实际不同时,产生负迁移。负迁移会造成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错误使用及学习困难。
心理学对迁移的研究可追溯到18世纪的形式训练说,与迁移理论有密切相关的还有对比分析研究。早期的行为主义者提出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对目的语有影响。主张将母语与目的语进行比较,从中了解之间的差异,并发现学习者在学习中的困难,根据这一理论Lado提出母语迁移观点,他认为在二语习得中,学习者母语的学习习惯会影响到第二语言的学习。同时,他通过对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差异的程度与学习者学习上的困难程度有密切的联系,他认为第二语言中与母语相似的成份对学习者来说是简单的,与母语相异的成分对学习者来说是困难的。Lado的这一对比分析说,指出语言迁移现象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并通过分析比较母语与目的语来预测第二语言学习容易犯的错误和出现的困难。后来Kelleman在语言迁移中应用了标记理论,他认为无标记的成分在迁移的过程中会逐渐停止。同时,Zobl等人认为无标记成分易迁移,有标记成分不易迁移,无标记成分易迁移现象存在于语言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的学生的第二语言学习中。(李亦菲、朱新明,2001)
人们认为语言是一种习惯,学习外语就意味着学习另一套新习惯。在学习新习惯的过程中,旧习惯(母语知识)必然会对新习惯(目标语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发生影响的现象被称为“迁移”(transfer)。促进新知识学习的迁移被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阻碍新知识学习的被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Ellis,1985)
“语言迁移是指一种语言对学习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或原先学习的一种语言(如母语)对后来学习的一种语言(如目标语)产生的影响。”迁移有正负之分,母语对外语起促进作用,有利于外语习惯形成的迁移叫正向迁移(positive transfer),母语对外语起干扰作用,阻碍外语习惯形成的迁移叫负向迁移(negative transfer)。“负向迁移,也称干扰(interference),是由于套用母语模式或规则而产生的错误或不合适的目的语形式。”依据桑代克等人提出的共同要素迁移说,母语与外语具有共同要素,语言形式相同或相似时会帮助掌握外语的习惯、模式和规则,产生语际正迁移;与此同时,母语和外语系统中相异或貌似实异的因素必然干扰和阻碍英语学习,造成语际负迁移。
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当他们的母语体系和母语思维习惯已经确立形成时,母语以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学习策略、学习环境等互相作用,共同影响着学习者学习英语的行为。依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原有的习惯会影响新习惯的养成,学习的主要障碍是先前习得知识的干扰。因此对二语习得者来说,大脑中已有的母语规则可能会干扰习得第二语言的顺利进行。英语学习者在未能熟练自如应用的情况下,自然会在英语与汉语之间寻求相等的词汇、短语和句式,他们认为只要按照汉语规则、习惯用法直接套上英语就可以了。教材中所附的词汇表、各种大小英语词典中的词义解释,使学生更相信两种语言的词汇是相等的,学生常常会用汉语的习惯、模式和规则去套用英语。从而产生不符合英语语言习惯、模式和规则的应用。由于汉语和英语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因此我们认为,汉语作为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大于正迁移。
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而得体的应用一定是建立在词汇的恰当使用上。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增强英语应用能力。我国英语学习者往往根据母语的表达习惯而不准确地选择英语词汇来进行交流,这样就会造成一些歧义问题,甚至产生尴尬,这也就是母语的消极影响。
词的概念意义是指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概念意义是交际的核心因素,不正确理解词的概念意义,就会引起交际误解冲突。例如,英语中的单词“intellectual”与汉语中的知识分子,在词的概念意义上都是指“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但它们所指的范围却不一样,在英语中,“intellectual”是指高级知识分子,不包括在校或刚毕业的大学生。但是在汉语中,知识分子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所有上过大学或者上过中专的人,还包括在校的大学生和中专生。同样的“play the piano”,“play the violin”,“play the flute”,“play football”分别对应“弹钢琴”,“拉小提琴”,“吹笛子”,“踢足球”,“play”这个词分别是“弹”、“拉”、“吹”、“踢”四个不同的汉语动词。英语中表示亲属称谓关系的词也是这种情况,“aunt”涵盖了“姑妈,伯母,舅妈,阿姨”等几种意思;“uncle”一词,既指“伯伯”,又指“叔叔”,不像汉语有长幼辈份进行区分;“sister”既可指“姐”又可指“妹”,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才能确定其意义。
内涵意义是一个词或短语由于指称而具有的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交际价值。有的词虽然在不同的语言中的概念意义相同或者相似,但其内涵意义却相差甚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语言的文化背景、文化差异产生的负迁移。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制约作用。同时,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又要由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表达出来。当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与其学习的第二语言文化有差异时,会对学习者掌握和运用第二语言有一定的干扰作用,这种负迁移常常会造成跨文化交际中双方的误解。因此,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同时应重视其中所蕴涵的文化因素。
词汇的内涵意义、联想意义和感情色彩是不同的。词汇是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基本单位,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同一词汇在不同的文化中,其联想意义和感情色彩是不尽相同的。如“raining chicken”,其中文表达就能唤起人们的同情感,在英文中却无形象联想表达,而是用一个动词词组“soaked through”来表示;而且就单独“chicken”一词而言,中英文的联想含义就相差甚远,在英文中“chicken”是懦夫、胆小鬼的意思,而在中文中“鸡”却可以表示从事色情行当的女子。
词汇的感情色彩也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方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要翻译“宣传学生事迹”时,用了“propaganda”一词,认为此词与“ambition”一词一样,但是实际上与中文的“宣传”意思不同,在英语中“propaganda”是指“政治团体为影响公众散布夸大或虚假的信息”,使用时常含贬义,中文“宣传”是褒义,二者语境意义相差甚大。“idealism”在英语里的意思是“唯心主义”,不包含任何褒贬之意;而在中文里“唯心主义”则具有贬义。
学生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词汇,发现了他们的相似之处,促进了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与使用,但是这也使他们在词汇的学习过程中过多地使用对比,甚至对号入座,此时便发生了负迁移,产生了中国式英语,例如,解放前他是地主的走狗。误:He was a running dog ofthe landlord before liberation.正:He wasa lackey of the landlord before liberation.汉语中以“狗”为喻体的词几乎都带有贬义,“走狗”是形容、斥骂敌人的,而“running dog”在英文中是褒义,指好狗,其实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的“走狗”一词真正对应的英语词应是“lackey,flunky”。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宗教信仰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体验,同时也有着本民族所特有的典故和传说。例如,“Achilles’heel”是“致命弱点”的意思,有的学生见到这个习语不知道什么意思,“Achilles”是希腊神将,勇猛无比,除脚踵外全身刀枪不入,终因脚踵被箭射中而亡,学生如果知道这个希腊神话故事,这个习语就很容易掌握了。
词汇的搭配是指词与词之间的横向组合,组合后的意义即是词汇的搭配意义。有的词汇在英语和汉语中,虽然“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都相同,但它们的搭配习惯往往不同。例如,汉语中的“大雨”、“大风”、“大雪”这几个词,在英语中我们却不能用“big”与“rain”、“wind”、“snowfall”进行搭配,只能用 “ heavy rain” (大 雨 ), “ strong wind” (大 风 )和 “ heavy snow-fall”(大雪)来表示。
一般来说,每一种语言都有它们特定的组词、搭配方式和表达习惯,而外语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常常会从词义角度出发,把词汇对应地从本族语翻译成目的语,由此造成带有母语语义的英语词汇例子屡见不鲜,学生把汉语的表达方式生搬硬套地翻译成英语,产生了许多不伦不类的表达,如,“raining chicken(落汤鸡)”,“heavily ill(病得很严重)”,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small school(小学)”。翻译过程中的一些固定搭配,是要求学生必须记住的。例如,“black tea”(红茶),“black coffee”(浓咖啡),“strong tea”(浓茶)。汉语中的“雨后春笋”、“多如牛毛”、“挥金如土”对应英语中“spring up like mushrooms(蘑菇)”,“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黑莓)”,“spend money like water(水)”。
外语学习者的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有很大的负迁移作用,尤其表现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在使用英语时,学生习惯将母语的一些语言规则移植到英语中,受到母语干扰,那么表达出来的英语自然就不够规范,甚至出现错误。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词汇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有其特点和规则。因此,母语负迁移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尤其是词汇方面有重要影响。
[1]R.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邓小秋.负迁移因素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J].教学与管理,2006.4.
[3]刘文红.从词汇层面看中国式英语[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
[4]李爱华.从认知角度看英语学习中的汉语负迁移[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李亦菲.朱新明.对三种认知迁移理论的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58-62.
[6]钱敏.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之探析[J].中州大学学报,2006(2).
[7]谭家善.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3).
[8]吴洁.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9]张楠楠.简析外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对母语负迁移的影响[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6).
责任编辑:何 岩
H315
B
1671-6531(2012)01-0061-02
王琳琳/大连交通大学外语学院助教,硕士(辽宁大连1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