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台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王金台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通过分析企业质量管理模式在高等教育的应用及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对接性的基础上,构建了高等职业教育 “514”质量管理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企业管理;质量管理;模式
1.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应用分析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英文缩写为TQM)是企业界应用的一种管理思想、管理方式。TQM的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费根堡姆(Feigenbaum)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ulan)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质量成为西方社会与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TQM作为企业对于产品进行管理的先进质量管理模式被国外许多高等学校运用,成为学校保障其教学质量的一种管理办法。[1]从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来看,基本上走的是一条从工业领域到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过程。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面质量管理逐渐被引入教育领域,特别是高校大规模扩招后,急剧膨胀的入学人数导致高等学校传统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很多学校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原理和程序,建立了基于学校基础上的教育质量监控和保证体系,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TQM在教育上的应用是采取企业界不断追求质量改进的精神,加上质量管理的策略,转化学校传统经营理念,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成就,以满足家长、社会及未来雇主的要求与期望。[2]
2.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的应用分析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的英文简称,其宗旨是“在世界上促进标准化和其相关活动发展,以便于商品和服务的国际交换,在智力、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开展合作”。标准化是ISO组织的核心概念,IS09000族标准是由ISO组织下的品质管理和品质保证委员会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的统称,主要由核心标准、其他标准、技术报告及指导性文件4个部分组成。相对于其他管理方法,IS09000质量认证在总结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质量管理中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归纳了8项基本原则:以顾客为中心、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有机地把质量管理思想和质量保证标准融为一体,形成了由4大板块(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构成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为各种组织提供了一种能够完整地把管理活动融入整体组织结构,并贯穿在组织活动所有方面的质量保障框架,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质量管理方法,使其在各类组织的应用过程中获得了极大成功。[3]
国际上将IS09000引入教育质量管理的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前期,从英国Wolvenhampton大学1992年第一个获得IS09000的教育国际认证到21世纪,已有近千家各种类型、层次的学校和教育机构通过认证。在我国,各级院校及教育机构将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教育质量管理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较早实施IS09000贯标、认证的主要是海洋、海事类院校。[4]截止到2010年,我国通过1S09000国际认证的学校及教育机构达400多所,越来越多的教育院校看到IS09000对于学校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
3.零缺点质量管理模式的应用分析
零缺点管理(Zero Defects Management,英文缩写为ZDM),首先在工业制造界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进而又延伸到教育领域。它的基本思想是:工作标准零缺点。“零缺点”管理理念的核心思想就是质量管理,而质量管理又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用“零缺点”质量管理思想来构建和完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正是因为这样,国内外许多高等学校引入了“零缺点”质量管理模式。“零缺点”的质量管理,不是追求卓越和质量上的璧玉无暇,而是追求“产品”的适销对路和产业适应性。[5]“零缺点”质量管理中全过程、全员参与、全面管理的思想,同样可改善高等院校内部的质量管理。可以说,“零缺点”的质量管理理论强化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针对性,切实起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4.平衡记分卡管理模式的应用分析
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card,英文缩写为BSC)最早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sKalan)和诺顿研究院大卫·P.诺顿(David Norton)在1990年从事的“未来组织绩效衡量方法”研究计划开发出来的,该计划的目的在于找出超越传统的以财务数据为主的绩效评价模式,使组织的战略转变为行动。近年来,平衡记分卡已经在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公共部门、学校等非营利性组织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我国,平衡记分卡的应用却不多见,只有少数高校在运作过程中提出了应用平衡记分卡的思想来改进高校的绩效。将平衡记分卡的思想应用于高等院校的质量管理体系中,使高等院校可以集中各种资源的支持来实现战略目标,从而提高管理绩效和教学质量。实际上,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绩效与管理问题研究很少,大多数高等院校还缺乏一套真正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与管理制度。
5.六西格玛管理模式的应用分析
“西格玛”(希腊字母σ)是一个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离散或偏离程度的统计术语(即“标准差”)。在统计学中,如果数据分散性越小,那么标准差就越小,反之则标准差就越大。西格玛在六西格玛管理中用于表示企业工作流程中产品的缺陷率,以便了解工作流程偏离完美状态的程度。西格玛水平高说明工作中出现不符合要求或者缺陷的可能性小,相反则说明工作中不符合要求或者出现缺陷的可能性大。如果能达到六西格玛水平,那么过程的波动就非常小,并且工作的结果集中在目标值附近,从而使得工作结果符合要求的程度非常高。
六西格玛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不只是一种单纯的面向制造型业务流程的质量管理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优化服务性流程的管理方法,其应用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包括教育在内的众多行业。目前,国内外一些高等院校采用六西格玛方法,针对学生、教师、管理层等设计一定数量的调查问卷,及时发现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六西格玛通过对教育教学服务及其他辅助性过程进行管理,去改良可测量的及有条例的方法来消除工作过程中的偏差,从而达到创造良好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目的。
教育部[2000]2号文《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我们可以通过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来揭示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对接性。
1.高等职业教育的 “技能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蓝领,也不是白领,可以称“银领”。他们既要能动脑,更要能动手,经过实践的锻炼,能够迅速成长为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成为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2.高等职业教育的 “应用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急需的专门人才的‘应用性’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自然属性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按职业岗位群实际需要设置专业,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企业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高等职业教育的 “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色十分鲜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确定,都必须考虑“职业性”要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责任心、吃苦耐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和重视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的“三性”说明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企业服务。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期间,学校就应与企业对接。对接的内容包括学校将企业的新技术、新信息、新工艺和新的管理规范、管理制度、管理模式引入到教育教学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及其市场化趋势,也在客观上说明其引进企业管理模式和思想的需求。脱离企业,高职方向就失去特色,高职教育也就与普通教育没有了区别。现代工业化背景下,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与企业的对接程度。
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更多地强调所有岗位在质量保证上的作用,并不牵涉目标质量(譬如产品本身是否满足社会、顾客的需要),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具有局限性。IS09000质量管理模式强调顾客的要求,从源头上开始制定质量标准,并在实施过程中加以保证。“零缺点”质量管理中的产业适应性和市场区域性,可促使高职院校直面产业和市场需求,通过高职院校与产业及市场的“零距离”接触,来锻炼和检验高职院校的学生,真正达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零适应期”。平衡记分卡基于企业各种资源和能力在创造绩效时的因果关系链和平衡关系,主张将企业的战略体现在四大执行层面上,即从学习和成长、内部流程、客户、财务指标等四个维度出发,依次展开为具有因果关系的战略目标,并具体化各自对应的量度和指标,达到集中有限资源推动企业获得指数化的绩效增长。六西格玛管理模式用数据及事实说话,以不同层次的六西格玛标准来衡量质量水平,并将企业的管理水平用数据来反映,只要看其西格玛值是多少就可以知道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有多强。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模式:“514”模式。“5”指质量管理的五个方面(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职责、质量管理过程、质量管理结果、质量管理改进),“1”指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及方法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整个质量管理始末,“4”指辅助ISO9000的其他四种质量管理方法(TQM、ZDM、BSC与六σ)。“514”模式其内容对照表如下。
质量管理方面 (5) 质量管理主要方法 (1) 质量管理补充方法 (4)质量管理目标ISO9000——质量管理职责 ISO9000 TQM质量管理过程 ISO9000 TQM与ZDM质量管理结果 ISO9000 TQM与六σ质量管理改进 ISO9000 TQM与BSC
需要说明的是,“514”模式的应用一要考虑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特殊性,二要注意方法之间的互补性及其对接的严密性。
[1]童汝根.高校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研究:BSC与ISO理念融合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10(2).
[2]汪婧莉.lSO9000、TQM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J].黑龙江教育.2006(11).
[3]王家爱,葛树强,李瑞昌.高职院校实施IS09000质量认证的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9).
[4]许书颖.IS09000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与思考[J].文教资料.2008(19).
[5]王林.基于“零缺点管理”思想的高职教育质量管理[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9).
责任编辑:何 岩
G71
B
1671-6531(2012)01-01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