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莉
本科 《旅游心理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方法探讨
王海莉
旅游心理学是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针对旅游心理学的教学现状,有必要对其课程体系进行重建。任课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育心理学规律,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实现旅游心理学课程设置的目的,为旅游业服务。
旅游心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旅游心理学》是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程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作为旅游心理学的任课教师,充分认识课程的重要性,改革旧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也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材版本多,选择难度大
目前本科《旅游心理学》教材的版本较多,理论体系各有侧重。任课教师要选择一本比较称心又符合自身特点的教材比较难。根据各高校的情况,选择比较多的有南开大学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其他院校还会选择由本校教师主编的教材。综合性的出版社和专业出版社会都出版《旅游心理学》教材,但是部分出版社更新教材的速度较慢,有些内容跟不上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种现象也给教材的选择造成一定的难度。
(二)课程地位低,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在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旅游心理学》课程的重要地位得不到体现,旅游心理学被作为专业选修课甚至是任选课,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学生也因此认为这门课不重要,学习积极性降低。由于课程地位下降,课时数从原来的一学期54节减到36节,任课老师只有压缩授课内容、加快进度,或只选择一些重要章节讲授,取消原有的实践环节,影响了授课的总体效果。
(三)教学内容枯燥,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旅游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均来自心理学这门基础学科,枯燥而抽象。教师要讲好这门课难度大,学生要熟练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也非常困难。目前,各高校讲授《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的老师基本上来自两个专业背景,一是旅游管理专业;二是心理学专业。这两类专业背景的老师有各自的优缺点。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类的教师,对旅游管理的基础理论及旅游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但对心理学只有部分涉及,未深入研究;而作为心理学专业类的教师,对于心理学理论掌握得比较透彻,但对于旅游业可能就知之甚少。
(四)教学方式传统,教学质量不理想
大部分高校的教学还停留在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上,《旅游心理学》的教学也不例外。《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的理论比较抽象,再加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觉到乏味,出现疲劳、思维不活跃、注意力分散等现象。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形成对教师的依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心理需求,一味地以自我授课为中心,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五)评价体系落后,学生参与热情低
许多高校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上,即期末采取闭卷方式进行考核。在考核内容的比例上,基础理论明显高于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核。这种现象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轻课堂学习、重死记硬背。评价体系落后,是导致学生上课热情度低、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低的直接原因。这与许多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是相悖的。
通观《旅游心理学》的课程体系,虽各教材的理论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总体框架基本一致。作为任课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授课时数来调整授课内容,达到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根据笔者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整理出本科《旅游心理学》课程体系框架如下。
(一)加强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技能
对于旅游心理学这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言,除了要系统地掌握好心理学和旅游学这两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外,还需要深入旅游一线进行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提高专业素养、充实课堂内容。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安排任课老师到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等挂职(或柔性挂职)锻炼半年或一年,专业教师与旅游者和旅游服务人员直接接触,真正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任课教师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到旅游企业进行锻炼,如带旅行团,直接与旅游者接触,或到企业寻求第一手案例等[1]。这样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自己获得的实践经验与案例生动地与课堂理论相结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二)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一定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习兴趣。从课堂导入到讲授新知识最后总结,自始自终都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心理来进行。传统高校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授理论知识,很少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在听,学生看课外书、睡觉、玩手机等时有发生,教学和课堂管理脱节。[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运用眼神、表情、动作等态势语言,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三)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模式
在教学手段上,把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精讲多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多媒体可以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教学信息,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在讲授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时,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如讲授“旅游者的知觉”这章内容时,利用图片进行教学就很容易让学生领会知觉的特性。
(四)PBL教学法在旅游心理学教学中的尝试
基于PBL教学模式,根据旅游心理学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学规律,对于某些章节,教师可以尝试采用PBL教学法。从编写教学大纲入手,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合适的案例,在授课前把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预习课本中的相关知识点,准备小组讨论的提纲。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引导,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五)更新理念,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作为旅游心理学的教师,一定要更新理念,改革现有的终结性评价制度。评价是一个过程,不应仅仅发生在教学活动之后,应该伴随和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日常评价应占期末总评的40%。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期末考核,可以采取开放式或封闭式的考试方式。而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在考试题目的设计上一定要考虑到实践性。一般而言,期末考试题型中应有40%的题目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另外60%的题目考核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通过对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知道本门课程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越来越关注的是心理上的感受,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要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旅游心理学的任课教师责无旁贷。如何根据教学规律,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改革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质量,对于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研究”子课题“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我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个案”,立项编号:GKA10147;2010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一式三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丽水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立项编号:zc2010089;丽水学院2011年校教改重点项目 (2011:206)“PBL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研究”。
[1]文岚,文大为等.《旅游心理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8).
[2]毕明建,王海萍.《旅游心理学》教学探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6,(10):05.
[3]刘庆.旅游心理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探讨PBL模式在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4]洪艳,胡美萍.高职高专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01.
责任编辑:何 岩
G642
B
1671-6531(2012)01-0108-02
王海莉/丽水学院经管学院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硕士(浙江丽水 3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