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2-08-15 00:43
外语与翻译 2012年4期
关键词:字面外语教学言语

李 娜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411105)

一、言语行为理论及其主要内容

言语行为理论由牛津大学哲学教授奥斯汀创立,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塞尔(John Searle)继承和发展。奥斯汀关于言语行为理论的重要思想基本上都体现在《如何以言词行事》(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1969)之中。他们主张研究语言的交际功能,研究语言与语境、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奥斯汀认为,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其他表达手段,而是通过词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奥斯汀把言语行为区分为三类:第一,言内行为(the locutionary act);第二,言外行为(the illocutionary act);第三,言后行为(the perlocutionary act)。

其中,“言内行为”,就是直接从字面表现出的意义,包括发出的声音和组成的词语。言内行为的功能是“以言指事”,较易理解;“言外行为”,是指的那句话的言外之意,表现说话人的用意,是那句话的“字面用意”所隐含的意思,往往以语境为转移,理解起来要费力些,也可称为“以言行事”或“言之所为”、“示言外之力”,它是人们所关注的中心。而“言后行为”,就是通过说话而产生的结果或后果,也称为“以言成事”或“言后之果”,这个也是比较好理解的。在这三者中,言外行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核心,往往是研究的重点和和核心。

例如,一个人走进房间,对房间里的人说:“It is cold here.”。从言内行为角度看,说话者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其字面含义,而没有任何的交际意图。从言外行为角度看,说话者可能抱怨房间里太冷。这一层面的含义可以借助于不同的语气、语调或表情来传递说话者的真正意图。从言后行为看,听话者听懂了说话者的意图和含义,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或实施了相应的动作行为,如听话者打开了空调或打开电热炉等,这就是言后行为。在不同语境下,实现了用语言的多种功能,达到了用语言做事情的目的。

奥斯汀开创了言语行为理论,之后美国哲学家塞尔(J.R.Searle)塞尔修正了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之处,使其更加系统化、严密化,从而进一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赛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第一个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当说话者直接通过话语的形式和字面意义来反映自己的交际意图的时候,他实施的行为我们称为直接言语行为。但当说话者的话语意义与语句的字面形式意义不相吻合,或者说话语的形式和字面意义没反映说话者的交际意图时,说话人施行的行为就是间接言语行为。

例如,“Could you open the window?”从字面意义上看,说话者是询问听话者能不能打开窗户,他是否能有打开窗户的能力,然而这句子却习惯上是用来表达一种请求,说话者一般不是想要对方回答“能”或“不能”,而是期待或者请求听话者把窗户打开。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并不仅仅是询问,而是请求听话者做某事。

根据句子形式或句子结构与间接言语行为的联系程度,间接言语行为分为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两种。从字面意义上,我们就能理解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字面意义和言外之力之间具有习惯性、约定俗成的特点,说话者和听话者不会有意识地去注意说话的字面意义。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字面意义和言外之力之间具有非习惯性、非约定俗成的特点,因此比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要复杂得多,而且很大程度要依赖说话时的语境和当时的情景。

二、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当前的英语教学模式大多仍是以语言教学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关注词汇和语法,而忽视了语言交际性各方面的能力培养。言语行为理论的问世,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言语行为理论从语言的社会功能出发,研究语言的运用,它的中心是“以言行事”,注重语言的实际功效,它也是交际教学法的重要理论基础。作者从听力、口语及阅读三个方面来讨论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可起到的作用。

(一)听力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话语的“言外行为”

人们进行的言语交际活动都是在语境的制约下实现的。学生要练好英语听力,通过语境正确理解发话人和受话人的“言外行为”是关键之一。所谓语境(context),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语言使用的环境。确切地理解,语境既指言语交际时言语活动所存在的场合,又指言语活动得以发生的前提和条件。

慢病管理单靠大医院努力是不够的,励丽希望聚拢宁波慢病管理医生,共同发力。她和同事把培训班学员通过微信群组织起来,方便业务交流和患者转诊。同时,他们还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直播等不同方式,给全科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多服务。

有些听力材料与英美文学,历史、文化背景相关,因此在指导学生听力时,教师应当适时地介绍与此相关的知识,以帮助学生对听力资料的理解。

例1:W:Tom,do you want to go to the movies with me to-night?(女士问:汤姆,你今天晚上愿意和我一起去看电影吗?)

M:Sorry.I 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my professor at seven.(男士答:对不起。我和教授七点钟有一个约会。)

要求回答的问题是:约翰为什么晚上不能去看电影?有四个选择项:(A)他必须会见老师;(B)他必须去教室;(C)他必须和他的女友一起外出;(D)他必须留在学校做作业。

如果不了解美国国情,以为和教授约会就是到教室上课。于是选(B),那就错了。事实上,在西方,大学生与自己的导师约定时间进行讨论或答疑,是一种惯常的做法。“有一个约会”的言外之意,就是要和老师见面。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A)。

有些听力材料包含大量情景信息,如言语交际活动的时空状况和具体的情景事件以及交际双方现实心理状态,因此在指导学生听力时,教师应及时地指导学生认清情景语境,才能正确理解听力资料。

例2:M:Hello,may I speak to Michael Smith,please?(男士说:请迈克尔·史密斯接电话。

W:I’m sorry.Nobody by that name works here.(女士答,对不起,这儿没有叫那个名字的人。)

要求回答问题:从这段会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四个选择项为:(A)迈克尔·史密斯不愿意和打电话的人说话;(B)迈克尔·史密斯现在不能来接电话;(C)迈克尔·史密斯现在正好不在;(D)打电话的人拨错了号码。这个对话的情景是接电话。女士说的“Nobody by that name works here.”的“言外之意”就是“你拨错号码了”,只是说法比较委婉。显然,正确的选项应当是(D)。

还有的情况就是我们常说的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因此在指导学生听力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认真听好全文,在分析和理解某个句子或某个段落乃至全文时,要提醒他们不要孤立地去看某句或某段,也不要只看他们的语法性质和语义内容,而应该联系上下文,也就是要联系某句、某段的前言后语,去理解他们的言外之意。

(二)把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英语口语教学,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我国的英语教学长期以来偏重于词汇、语法知识的灌输,教学生如何做题、拿高分,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读写及应试能力,但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其弊端日益暴露出来:用于交际的日常用语千变万化,无以计数,而学生学到的哑巴英语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学习语言最为重视的就是其社会交际功能,希望能准确掌握诸如询问、请求、建议、忠告等交际功能。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用恰当、得体的语言形式去体现不同的交际功能。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首先要重视言语形式的多样性教学,英语口语教学应选择合适的口语教学材料,通过形式多样的语言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实用的语言表达法并勇于开口表达。其次要重视情境教学,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景教学,创设真实、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氛围,提供更多的情景对话练习或要求学生根据情景进行角色操练。再者,通过中、西方文化对比,拓宽学生的社会文化知识层面,提高其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具体语境中准确、恰当地应用语言,为交际能力的培养铺好路。

(三)从言语行为能力出发,增强学生交际性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益

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导致学生独立完成阅读的训练严重不足。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的阅读水平仅停留在句子层面上,限制了学生交际性阅读能力的发展。

阅读是作者和读者之间进行的一种书面交际行为,它不仅是对书面信息的理解与吸收,还是对书面信息进行认知建构的心理语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利用自己已有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对所读内容进行解码,然后通过大脑神经中枢系统的活动对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填补信息沟,理解作者所传递的信息、所表达的意图并做出反应。

从言语行为理论出发,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积极主动地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在还原文章表层意义和结构的基础上,去推测文章的深层语义及作者的意图,做一个对信息进行认知建构的积极交际者。在阅读时,学生应学会识别言内行为和言外行为,不仅理解语篇字面意思,更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判断、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运用自己的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去把握作者真正的交际意图。首先,背景知识对语篇理解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要大于语言知识,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把背景知识作为阅读理解的前提。其次,孤立的句子是毫无意义的,句子只有在交际过程中被用来实施言语行为,并连接在一起构成更大的交际单位时才能获得意义。可以说,语篇不是单纯的句子组合,而是言语行为的序列。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把握篇章结构是做好阅读理解的关键。再者,推理活动贯穿于阅读理解的整个过程,无论是对字词句的理解,还是对整个篇章的理解,都需通过推理来完成。因此要训练学生理解深层含意的能力,就必须培养他们的推理分析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语篇的己知信息和新信息、依据具体的语境,推导出语篇的深层含意。

总的说来,英语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和整体性,让学生在对语篇整体的把握中领略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之间千变万化的关系,增强交际性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益。

言语行为理论还告诉我们,在外语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从言内行为推断出言外行为,从字面意义推断出隐含意义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善于运用间接言语行为,把隐含意义、弦外之音巧妙地隐藏在字里行间,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结语

言语行为理论是当代语用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语学习、跨文化交际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和使用不同语境中的言语行为,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与此同时,我们应当重视发展学习者的智能作用,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借鉴国外先进的外语教学方法和科研新成果,结合我国目前外语教学的实际,总结出适合我国外语教学的有效方法,运用开放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1]Austin J 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New York:0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Leech G 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3]Searle J R.Speech Acts[M].Cmabridge:CUP,1969.

[4]Searle J R.Indirect speech acts.In Cole and Morgan(eds.)Syntax and semantics:Speech Acts[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

[5]陈海庆,张绍杰.语篇连贯:言语行为理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6):420-426.

[6]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7]何兆熊.语用、意义和语境[J].外国语,1987.

[8]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4):78-79.

[9]刘绍忠.语境与语用能力[J].外国语,1997.

[10]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1]刘润清.英语教育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2]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字面外语教学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汉语非字面语言认知加工的“规约层级递进模型”
金缕衣
别误会这些英语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别误会这些英语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