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对外汉语教材中生词英译的语义偏误问题

2012-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2年31期
关键词:义项生词英译

徐 娜

(湖北医药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1.英译词的意义大于或者小于汉语词汇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因另一种语言而存在,因此除了一些特定的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以外,任何两种语言的词汇在含义上都不可能一一对应,所以用一种语言来翻译注释另一种语言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就是两种概念意义方面的差异。对于初级学习者来说,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起着很大的影响。教材中用有多个含义的英语词汇翻译某一个汉语词汇,就必然会引发语言的负迁移。下面就以实例说明:比如“春天”注:“spring”,“spring”除了有春天的义项外,还有泉水、弹簧、跳跃等含义;“量”注“to take”,而“to take”的含义有很多:(1)拿取:take a book;(2)带:take an umbrella;(3)就座:take a seat.一旦义项误用,就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表达:量本书;我要量这顶帽子;“借”被译为“lend、borrow”,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这两个英语词汇虽然都有汉语“借”的意思,但“lend”表达的是借出,借给别人的意思,而“borrow”表达的是借进,问别人借的含义,意义上是相反的有差别的,所以这样的英译词的意义大于汉语词汇,不利于学生的掌握与应用;再比如,“教授”被译为“professor”,《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教授”一词是这样注释的:“高等学校中级别最高的教师”,而中国的高等学校中教师的职称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个级别,显然,级别最高的才被称之为“教授”,而在美国,只要是大学教师,就都一律称之为“professor”。

2.英译词不能准确传达汉语词汇的感情色彩与文化内涵

语言是人们互相交流的工具,也承载着说话人的思想与情感,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础,所以词汇的含义决定着说话人的语气与感情,也就是词汇的感情色彩,即为褒义和贬义。褒义传达的是高兴、赞成、喜欢等有积极含义的感情,贬义则反之,传达的是苦恼、反对、厌恶等有消极含义的感情。词汇的感情色彩也跟一个国家的文化息息相关,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褒贬义不具有国际性,因此相同的词汇或者事物在不同的语言中的含义或者文化内涵式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英语和汉语在这方面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证明同样的词汇表达完全相反的感情:对中国人来说,“狗”只是一种动物,在中国的乡村很多人家里都会养狗作为一种家畜,随着社会的发展及西方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把狗当宠物养,在中国,吃狗肉就像吃猪肉一样平常,这对西方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在英美国家,“狗”几乎被看做是一个家庭的一分子,他们代表着忠诚、善良,而在部分中国人看来代表着低下、卑微的含义,有厌恶之感,所以汉语里有“走狗”、“哈巴狗”、“狗腿子”等词汇;而英语中有“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as faith as a dog”等词汇。因为英汉语言存在感情色彩的不同,所以使用场合也是很讲究的。比如说汉语的“宣传”一词被译为“propaganda”,这就会在感情色彩的理解上误导学生。因为汉语中“宣传”没有贬义,而“propaganda”却有贬义,有“虚假广告”的含义。

文化影响并塑造语言,以语言为载体;预言是文化最主要的表征途径。承载着一定文化内涵的词语常见于习语,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习语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比如京剧是我们的国粹,因此汉语的“唱白脸”和“唱红脸”就是源于京剧,在翻译的时候如果只对颜色词“red”和“white”做译注,那么学生是完全不能理解的。再比如,如果只把“九五之尊”,两个数字“nine”、“five”译出来,那么我想学生是怎么也不可能理解这个词的真正含义的,他们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九五之尊”而不是“八六之尊”呢?这样的译注不会给词汇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一点好处,反而画蛇添足了。

3.忽略了生词与英译词概念义与非概念义的区别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里奇将词的意义划分为6种:“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也称作指称意义(denotative meaning)、含蓄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文本与感情意义(stylistic and affective meaning)、反射和搭配意义 (reflective and collocative meaning)、联想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主题意义(thematic meaning)。”因为有概念意义的存在,我们才能区分开不同的事物;而非概念意义又让我们认识到相似事物的不同点。因此如果在对外汉语教材生词翻译中,忽略了词汇的概念义与非概念义,就不能传达给学生准确的信息,这也是造成学生近义词误用的最主要原因。比如:“笔”被译为“pen”,而英语中“pen”只代表钢笔,这样的翻译导致学生理解错误,而出了这样的笑话:学生手里拿着一支铅笔,当老师问“你有笔吗?”时,学生却回答说“没有”。又比如下面的例子:“嫁、娶、结婚、成亲”译为“marry”;“媳妇、夫人、妻子、老婆、太太”译为“wife”。这些例子也忽略了词汇的非概念意义。

4.忽略生词的附属义和用法

忽略生词的附属义和用法会造成语序不当、搭配不当、词义缺失等错误。例如:(1)“去世”被译为“die”,中国人忌讳说“死”,所以关于“死亡”有很多种委婉的表达,其中“去世”用来表达“(成年人、长辈等)死亡”,“夭折”则用来表达“小孩子死亡”,而“die”的用法很广,泛指所有的“死亡”,包括动植物。所以这个例子中,英译词就忽略了生词的文化附属义,就会导致学生造出这样的错误句子:“我家的金鱼去世了。”(2)“们”被译为“used after pronouns or nouns denoting persons to make a plural form”,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对应词,所以用一整句话翻译出一个词的含义,在必要的时候也是可取的,但是在这里,对于“们”的英语注释还并不完整,没有说明它的用法,即“们”前面不必有数量词的修饰,因为缺少对用法的说明,所以学生也容易犯错:“我们班有20个学生们”。(3)“稍微”被译为“slightly”,通过英译词学生会很容易理解“稍微”表示数量不多,程度较小的含义,但是由于没有强调它的用法,因此学生会说出这样的错误句子:“请您稍微讲详细。”当然有人会认为这是教师在上课时需要做的额外讲解,不属于教材生词英译的错误,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只是教材编写者在生词英译方面应尽量做到全面、完善。

5.英译词脱离课文语境

一个词语会有很多种义项,但学习者学习词汇是在特定的语境当中理解习得的,如果说单词表中把一个词语的义项全部翻译出来的话,除了加大学习者的难度之外,那么很难想到还有什么好处,给出与课文语境不相关的义项的也是如此,甚至会误导学生。比如,(1)原文句子是“他来中国已经3个月了。”其中“来”译为“come”,看似是完全对等的,但是按照原文的句子,翻译应该是“He has been in China for 3 months.”英语中“come”是一个不持续动词,而“来”在汉语中可以用作持续性动词;(2)原文内容为:男:我喜欢吃中餐,特别是川菜。女:西餐呢?男:马马虎虎。而文中的“马马虎虎”被译为“careless”,虽然单独来看,这样的翻译是没有错的,但是与课文语境相去甚远,课文想要表达的含义应该是“so-so”,所以同样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偏差。

[1]何慕.速成汉语[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4]胡明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若干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7(1).

猜你喜欢
义项生词英译
『五个生词』快速阅读法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生词库
生词库
生词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