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纺产品开发》课程教学探索

2012-12-31 13:45
文教资料 2012年31期
关键词:纺织品艺术设计纺织

尹 娜

(华南农业大学 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1.专业背景

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既是一个传统行业,又是一个新兴行业。纺织行业的发展不断冲击着中国的纺织品艺术设计教育,教学内容、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处于逐步更新改进的阶段。

家用纺织品专业是现代纺织艺术设计教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分支,它涵盖了家用纺织品产品织物设计、家用纺织品图案设计、家用纺织品造型设计三个层次的内容,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作为家用纺织产品设计师应该同时具备这三方面的设计技能,但是我国绝大多数家用纺织品设计师实际上就是图案设计师。这种现象跟一直以来的家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直接联系,最早与家纺设计相关的设计专业可以上溯到1906年南京两江师范设立的图案手工课。在此之后早年的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北京美术学校等都开设了专门的图案课程和纺织印染类课程。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高等院校相继设置了染织设计专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之为的纺织艺术设计专业。虽然纺织专业教育已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但是纺织行业发展盛衰几度也让纺织专业教育的发展道路充满了艰辛。目前,我国对家纺专业教育及科研相对滞后,并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基本延续以图案教学为主导,培养纺织图案设计师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对纺织品织物设计和纺织产品造型设计的教学不够重视。在我国,织物设计一般是由工科院校独立设立的专业门类,艺术类学生涉猎较少,虽然目前不少纺织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中也出现了纺织纤维、染色、织物设计等内容,但均未能系统和深入地进行学习。此外,对纺织产品造型设计相关课程的教学也没有明显改善,学生对产品结构、规格特点、制作工艺等一系列概念模糊不清。据调查,国内一些设有家纺专业的高校学生只有在进行毕业设计的阶段才涉及产品造型的问题,这也是学生在校期间唯一的动手制作家纺产品的机会,致使学生四年大部分所学的知识只停留在简单的理论层面,培养出来的家纺设计人才知识面狭窄,对家纺产品整体把握的能力较差,满足不了家纺行业发展及市场的需要。

面对当前家纺设计人才培养规格、层次、类型脱离和滞后经济与社会对人才多种需要的现象,中国家纺专业教育亟待改革和重新定位。目前家纺专业教育工作的重点必须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重视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上来。培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设计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家纺设计师,是当前纺织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家纺专业教育中开展《家纺产品开发》课程,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以往以图案教学为主导的家纺专业教育方式,填补了过去家纺专业教育中知识结构的空缺,拓宽了家纺专业教育的内涵。

2.教学内容

《家纺产品开发》是高等院校家纺专业教育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它涉及的专业知识广泛而全面,不仅探讨了现代家用纺织品的种类、风格特征及影响设计开发的相关因素,最重要的是它涵盖了家纺产品造型设计和纺织品材料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家纺产品的开发与制作对家纺产品设计的款式、面料选择、打版、缝纫、生产工艺和设备加深了解,打破以往仅限于在纸面上解决问题的局限,将构思与想象向现实成品转化,对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家纺产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该课程涉及产品开发中面料选用的相关知识,不仅要求学生对面料材质的性能、参数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把材料与产品结合起来,从材料的角度去思考产品形态与结构及工艺与表面的处理。无论让学生单纯从理论上认识面料还是观摩这种材料,都不如要求他们使用这种材料来制作产品,更能了解其性能,并且根据面料的特性设计出更加美观、合理和实用的家纺产品。如图1和图2,是学生在《家纺产品开发》课程中完成的设计作品。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地体悟、分析和权衡,反复做不同的尝试,通过细节调整让面料、色彩、工艺的组合变得更加美观、和谐。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家纺产品设计与制作的基本原理,而且让学生意识到艺术设计与工艺制作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图1

图2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虚拟课题设计的教学内容。课题涵盖家纺产品设计的整个过程,包括研究流行趋势、确定设计主题、选择面料和色彩、构思造型和款式、加工制作,以及最后的陈列展示,甚至向市场出售设计方案等。学生必须把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才能驾驭整个开发过程,这个过程相当复杂,很具挑战性。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避免了专业知识教育上的厚此薄彼。

《家纺产品开发》课程中沿用设计与制作于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制作产品的过程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并以此为动力发掘学生更多的创造潜能,因此学生普遍对教学实践环节表现出极大热忱。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学生通过实践取得的成绩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和支持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3.教学模式

3.1工作室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是以知识传授、课程教学为主的单一模式进行,注重规范、灌输,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关注和培养不够,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比较中西方现代高等艺术教育,西方非常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课程的授课方式基本以“工作室”的教学形式为主,教学成果多以产品展示的形式来呈现。“工作室制”是包豪斯学院在其“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体系指引下建立的至今都影响深远的设计教育模式。学校向学生提供面积较大,设备齐全,工种多样的实验室,帮助学生把各种观念付诸实践。并且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指导,工作室面向全校师生开发,学生可以随时到工作室完成作业,鼓励学生浸泡在实验室中形成自己的艺术观念。构建以工作室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家纺产品开发》课程是一门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集基本理论与生产实践为一体的专业课程。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为家纺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和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多思考、多实践,不断地根据制作实际调整自己的设计与想象,最终实现设计与制作间的平衡。

3.2校企合作

作为应用型学科,纺织设计教育必须与市场保持密切的联系,要求学校与社会相关行业建立合作关系,每个学期安排实习课程,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到设计公司、生产企业、设计行业协会等相关行业,这样能紧密结合当前行业的实际需要,使教学与学习更加贴近实际。

校企合作是“工作室制”的基石,没有企业的支持和一定的实际项目实践,“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只是空谈。目前一些高校邀请企业进入学校建立研发机构,由校企共同开发实验性、前瞻性的、研究性的课程内容,确立一些实践项目,组织班级学生或部分专业突出的学生参与进来,让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产业产生直接的互动。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实现从天马行空的学生设计作品向能参与实际生产的家纺产品的转变,还让学生了解到企业设计项目的运作流程及市场进行规律,逐步树立市场意识,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与企业大生产的磨合期。

校企合作的模式有效地弥补了学校经费不足及生产设备不全的缺陷,争取到企业的原料、设备和丰富资源的支持。与此同时,教师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更快了解业界最新动向的机会,做到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保持教学的针对性与专业性。

《家纺产品设计》课程的教学,必须以产业背景及社会需求为目的,构建以企业需要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产现场的机会,不仅增加了对家纺专业的认知度,而且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职业定位。

4.结语

中国的家纺专业教育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教育工作者需要理性分析与清醒认识教育、生产、市场三者的发展现状及关系,并以此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在此情况下,家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变革,不断增添新知识,变换新方式,这样才能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人才。作为家纺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家纺产品开发》对学生树立专业方向、掌握基本专业技能、认识专业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家纺专业教育定会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其真正发挥作用,促进专业的发展。

[1]袁仄.议染织设计教育的三次改革浪潮.新美术,2005(1).

[2]张萌.实践教学——高校设计教育的必由之路.教学论坛,2009(8).

[3]李晓兵.关于我国家用纺织品设计教育的思考.装饰,2005(12).

猜你喜欢
纺织品艺术设计纺织
澳洋纺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自清洁纺织品的制备方法
《星.云.海》
《花月夜》
第七类直销产品猜想:纺织品能否“独立” ?
ISPO2018春夏功能性纺织品流行趋势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欧盟通过纺织品使用NPE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