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书锋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210048)
当前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令人担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依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生管理工作这两支队伍,没有充分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与功效。二是高职现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课,虽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内容与高中政治课有诸多重复之处,而且以“概论”、“基础”和“形势与政策课”来完成高职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忽视了高职生的微观生活,与高职生的情感存在一定距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国际国内形势越来越复杂、文化多元化、价值取向功利化、学生个体多样化的形式下,要实现思想教育教学目标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响应邓小平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求,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上存在重宏观层面、轻微观生活的倾向,对原则性和战略性的内容涉及较多,对微观生活和社会实践关注不足,与高职生的思想实际和内在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在教学方式上,还是以理论说教为主,与现实社会的沟通不足,人数众多的大课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和平等的对话,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教学实效难以彰显。
探索在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下将人文艺术、军事理论、经典国学、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历史与哲学、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对高职思政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
(1)“大思政”的课程设置与融合,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本质:既能加强高职生思想政治素养,也积极关注高职生内在的人文素养,更利于形成高职生职业能力。
(2)“大思政”模块群课程设置,既符合高职院“促进人的发展,”成为优秀的职业人的教育理念,又能有效地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相得益彰,易于培养出一批批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人格魅力的社会信誉度强的高技能人才。
(3)“大思政”课程体系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知识内容,能让学生调动已有知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组、再造,形成新的认识,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很有优势。教学的感染力更强,学生有兴趣,能够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我校积极推进“大思政”教学改革,探索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特色课程、实践课程与专业渗透课程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在实施中宣部、教育部统一规定的三门必修课教学的基础上,加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建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课和职业素养课等特色课程,构建“大思政”教学模块。“大思政”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三个模块。
(1)思想政治课模块。根据教育部、中宣部规定,高职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传统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遭遇现实困境,走出困境的方法就是实行课程改革。一是改革考试制度。对高职生学习效果的考察,改变现行只关注理论考试成绩,不考虑日常道德行为实践的学用分离现象;改变注重对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忽略对知识发展的探索和思考的唯分数论现象。应把理论知识的考试同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知行统一;二是改革教学方法。打破教材原有章节,实行专题授课制。具体做法是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抽取出来,结合历史发展进程和当前国内国际的实际,加以整理、综合、重组,以少而精的原则,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讲解,增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趣味性。三是改革实践教学,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要处理好二个结合:理论教学要同现实世界、社会的发展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要同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实际状况相结合。教学时,既要讲清楚社会现实的然,更要讲清楚其所以然;既要有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也要有肯定现实的态度;既不要为迎合学生心理而否定一切,更不要借助联系现实之名,把思政理论课变成对社会现实的“控诉会”。
(2)人文素质课模块。当前,高职教育专业化气息越来越浓,课程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功利,导致高职教育文化底蕴十分微弱,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令人担忧,加剧了高职生文化的分裂和文化创造力的衰竭。而人文素质是高职生的根本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直接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可以说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直接受高职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影响。人文素质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人文素质教育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同样思想政治教育调节、引导着人文素质教育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可见无论是从加强高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角度,还是从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的角度,建构将人文素质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结合起来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使二者相得益彰,相互提升。在具体操作中,将古代小说艺术鉴赏、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播音主持、音乐鉴赏、经典爱情作品精讲、应用文写作、中外经典新闻作品赏析、世界著名大学文化概论、中国民族学概论、《老子》今读、大学语文、歌舞剧欣赏、中国近现代史、近现代历史名家讲评、哲学与人生等人文素质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在“大思政”的整体框架中进行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管理,使之成为“大思政”体系的一个部分。
(3)职业素养课模块。职业素养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可以通过学习、培训获得,在实践运用中日渐成熟而成专家。可企业更认同的是,如果一个人基本的职业素养不够,比如说忠诚度不够,那么职业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越大。所以前三项才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是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产物,可见,育“德”功能居于职业素养核心地位。而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等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在道德教育这个核心内容上是相通和相互渗透的。二者内容的交错性、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功能的互补性为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可能,而且,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和职业素养教育的发展,二者相互交叉的层面会进一步扩大,并逐渐由相互渗透走向相互融合。因此现代礼仪、职场礼仪、沟通技巧、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团体辅导、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创业与成功、高职生学习指导、修德成功学、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智慧与现代人生、成功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课程也应纳入“大思政”框架中,从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习观教育、职业心理培育、敬业精神教育、创新精神教育、服务意识教育、择业观教育等方面着手,增强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和高职生的核心竞争力。
“大思政”课程涉及到在校的每一位高职生,其牵涉面之广、工作量之大,单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努力是很难完成的,需要完善的参与体系与规范化管理。因此要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和工作的实际需要,设立相应的组织和领导机构,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学校要加强领导和有力的协调,成立由校领导、社科部、教务处、团委、学工处和宣传部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思政”课程进行总体规划、科学指导和监督。
2002年,我院成立了独立的思政课教学研究机构——社会科学部,2008年为加强思政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又成立“高职德育研究所”。目前社会科学部设四个教研室:德育教研室,负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高职生学习指导等四门必修课;政治教研室,负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势与政策、辩证思维方法等必修课;军事理论教研室,负责军事理论等必修课;人文艺术教研室,负责全院人文素质类公选课程开设和管理。社会科学部主要统筹课程开设与教学计划方案,监督、监控教育教学质量,对教研室进行业务指导等;四个教研室具体实施相关课程开发与教育教学。这样,将思想政治模块课程、人文素质模块课程、职业素养模块课程都尽可能地纳入一个教学部门进行统筹管理,有利于课程的系统化设置、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课程内容的挖掘提炼重组等,能在最大程度上利于“大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并实际发挥效益,达到教育目标。
[1] 王国炎.论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观[J].思想理论教育.2006(Z2):28-31.
[2] 王国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思政”教学改革与建设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0,(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