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坚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 广州:510420)
英石文化作为中华石文化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从宋朝始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历史长河中,英石因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性,曾被列为皇家贡品,被公认为全国四大名石之一,更有不少文人墨客诸如苏轼、米芾、杨万里等为之疯狂,留下了诸多佳作佳话。英石文化以其兼具“形”(形态美)、“色”(色泽佳)、“独”(独一无二)、“神”(出神入化)的自然神韵和“天成”、“嶙峋”、“古拙”、“灵动”、“融通”的审美倾向一直为世人所推崇。改革开放后,英石文化迎来了它新的春天,英石文化的活力、张力再度彰显,出现了长达20多公里的英石长廊,出现了好几个以采集英石为业的暴富村,出现了好几个以英石为鉴赏和交易的大老板,出现了英德茶园路英石文化一条街等,英德奇石协会成立了,英石文化节办了起来。这原本是好事情,然而,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英石热”背后出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就是说,随着“英石热”的不断升温,英石文化可持续发展问题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它提醒和告诫人们,必须用冷静的态度和理性的视角去探寻英石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唯此,英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才是持久的,充满生机活力的。
至今仍有不少人认为,文化是“软”的,经济才是“硬”的,因此,在指导思想上仍然是把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放在第一位。殊不知,文化的“软实力”在某些时候胜过经济的“硬实力”,因为,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两者实际上并不矛盾,关键是不能重经济、轻文化。所幸的是,现任的英德市领导班子,对传承与弘扬英石文化高度重视,大胆地把“英石牌”亮出来,大力支持兴建中华英石园,中华英石博物馆,举全市之力办中国英石文化节等。笔者认为,发展经济固然是硬道理,发展英石文化同样也是硬道理,只有把思想统一到《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上来,在观念上、认识上转变了,英石文化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英石的宗源在英德北起冬瓜铺、南至望埠莲塘的英山,方圆140公里。仅望埠、沙口两镇,预计就有一、二万人从事英石开采、经营活动。目前,由于管理上的相对宽松性,导致了英石开采的无序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有无英石开采资质的人均可以开采;二是只要有英石的地方都可以涉足;三是对英石本身缺乏必要的保护导致缺损而使英石成为废品;四是因开采不当对生态的破坏,等等;这种无序性如果任其蔓延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英石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其传播途径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我们注意到,英德有关部门为了推广英石文化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前面已举办过四届英石文化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些举措因种种原因未能作为一种制度长期坚持下去,有虎头蛇尾之嫌,外界很难通过有效管道认识英石,了解英石文化,更遑论传播英石文化。
英德虽形成了长达20多公里的英石长廊景观。进驻了近百家的英石文化经营者,但就英石的流通层面,几乎仍停留在单打独斗的个体经营状态,政府的主导作用,“搭台意识”和“统筹管理意识”仍未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很难形成经营上的“规模效应”。
英石文化的核心在于它的观赏性。现在的情况是,石头采集了,摆出来了,但真正懂得鉴赏的人不多,指导性的书籍更缺,鉴赏的浓郁氛围还未真正形成。
英石文化有过它辉煌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将之发扬光大,是摆在英石文化建设者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努力做到三个“坚持”。
英石资源属于稀缺和有限资源,相对集中在方圆140公里的英山山脉,这些有限资源如不加以保护而过度开发,既不利于英石文化的经久传承,也不利于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其负面效应是可想而知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6年下发了《关于批准对英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2006年第68号),虽然明确了英石为地标性保护产品,也对英石开采做出了明确的、专业的要求,但并未对如何做到从严保护、如何做到适度开发提出指导性意见,这项工作留给了地方政府去发挥作用,为此,我想,作为英德市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相应的保护与开发措施,使这项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宋代大诗人陆游诗云:“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英石,作为地标性产品,它既是商品元素,更是文化元素。我们在鼓励进行商品交易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掘英石的文化元素,提高英石文化的鉴赏品位。通过交易品文化,通过文化促交易。
英石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精品与大众产品相结合之路,精品文化最能凸显英石文化的特点,因此由政府出资建英石博物馆,将英石历史陈列、将历代英石精品和当代精品作为镇馆之宝供世人观赏实乃明智之举。甚至还可辟出私人展厅,广罗和展示民间收藏英石之精品。要让石友来到英德流连忘返,归根结底,要靠精品的魅力,精品一律只供观赏不予出售。精品策略等于牵住了石友的神经。当然,大众化产品也是需要的,是满足各类石友玩赏需要不可或缺的,应大力扶持和开发。
经探测,英德市计有优质石灰石山储量在625亿吨以上,可见能作园林、几案和盆景之用的英石材料是相当丰富的,《奇石大观》的作者刘清涌教授考察英石资源后认为:“全国四大园林名石各有优势,而英石的综合实力排第一。”虽说如此,英石资源毕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此,严格加以保护实属必要和重要。第一,政府要设立专门机构,专司英山和英石开采的管理,代表政府对英山和英石开采行使管理权、宏观指导与协调权;第二,划定保护和开采范围,出台相应保护和开采措施,对于未开放区采取最严厉的措施加以保护,对于开放区由政府加强指导,以做到开采的计划性和有序性;第三,对采石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以避免采石方法的不当伤及英石,因为英石观赏贵在天然;第四,坚持英石认证制度,加强英石的身份管理。
文化传承的关键是人,老百姓对英石文化的了解、认同十分重要,否则,就有可能出现“文化断层”的现象,也就是说,很可能会出现父辈热爱英石文化,而子辈却一点也没有兴趣,甚至一无所知的尴尬局面。多年来,原英德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原英德奇石协会会长赖展将先生为宣传英石文化、提高英石文化鉴赏水平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英石文化传播者,他先后出版了《英石》、《中国英德石》等书,主持或参与《英石志》、大型精装画册《中国英石传世收藏名录》等的编撰工作,对英石的起源、开发、利用、保护等作了详尽的介绍,内容丰富、生动,对深入研究和传播英石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石,宗在英德,源在望埠,中华英石园建在英德望埠,是对“宗”和“源”的充分尊重。这还不够,重要的是要让石友们知道,买正宗英石到英德到望埠。如上所述,品牌战略对于文化推广十分重要。现在市场上买的正宗清远鸡脚上都是带个铁圈圈的,俗名叫“鸡身份证”,证明这个鸡产在清远,是“正宗的清远鸡”,人们买得放心,吃得放心。石跟鸡虽然不同,但就文化层面而言道理却是一样的。因此,笔者认为,已经着手推行的英石认证制度一定要坚持下去,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认证制度最好能前置在源头上,一石一证,交易时证随石走,永远相伴,相当于给英石做了个独一无二的“身份证”,这个“身份证”就是品牌的标识。此外,1997年11月,英德市望埠镇获广东省文化厅批准授予“广东省民俗民间艺术(英石艺术)之乡”称号;2005年11月,英德获中国收藏家协会批准为“中国英石之乡”称号;2006年5月,《英石假山盆景传统工艺》项目又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身份特征,都应该在建设品牌形象的一揽子工程中让它绽放光芒。
英石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立足英德,另一方面还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英石文化,要有本土意识,中国情怀和世界眼光。英德市应将英石文化建设纳入全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审视和规划,中国英德英石文化节一定要定期举办,要制度化,而且要越办越有特色,越办越凸显文化味,要逐步引导和推动英石文化由单一普及型向普及型与研究型并重转化;我们还建议多举办英石实地鉴赏会、英石拍卖会、英石石友联谊会、英石文化论坛、英石杂志出版等等;还可以借助便利的网络条件,开辟英石专网,举办网上英石鉴赏会、网上英石市场;有条件时还可以搞英石全国巡展、英石世界巡展,等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英石已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正为世人所推崇。据载,美国马萨诸塞州、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谊园”、日本神户国际和平石雕公园等都有作为和平友好的使者——英石的身影,另据说,比尔·盖茨在西雅图的私家花园里,也专门安放有来自英德的英石。把英德打造成英石文化交流的一流平台,使英德成为英石文化最强大的引擎和孵化器,使英石文化在可持续状态下得以弘扬与发展,使英德无愧于“中国英石之乡”的称号,任重而道远,我们责无旁贷。
[1] 赖展将.英石[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2] 赖展将.英石史话[EB/OL].英德市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yingde.gov.cn/info/1260.
[3] 刘清涌.奇石大观[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