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萍,徐艳丽,王 琳
(河北联合大学口腔医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赵艳萍,徐艳丽,王 琳
(河北联合大学口腔医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针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全面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对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与改革。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以形态学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基础学科,形态学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因此实验课的教学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极为重要[1]。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是学生肉眼观察标本和组织切片挂图,或借助幻灯片讲解等,这种实验教学方式有如下缺点:(1)标本来源不足,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典型病例大量减少,用于教学的病例标本和切片不全面;(2)教学仪器不足,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教学手段单一,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较少,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率低,影响实验课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课教学内容。使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易于接受,是提高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在总结以往实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以2005级和2006级口腔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实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考试课,每届学生需要用1个学期学完,实验总学时为33学时,每次实验课为3学时,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针对这一问题,广泛听取师生建议,结合实际情况,积极调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学时比例,适当删减部分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验课程,将理论课与实验课安排在同一学期同步进行,且理论课比实验课提前一周开始教学,保证实验内容都安排在相应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寻找相关资料自学,同时减少重复课程内容的讲解,做到精讲多练,加强实践技能训练,根据教学需要,对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均进行了调整,并适当增加了实验课学时。将每次实验课学时调整至5学时,总实验学时增加至60学时,将理论讲解融入到实践操作中,做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把动手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学生在实验课中没有充分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开放实验室反复训练。
3.1 磨片制作
在牙体组织和龋病这些章节中,需要观察牙齿正常组织结构和病理变化,实验室现有磨片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加之牙体组织磨片购买困难,为提高学生实验课的学习效果,增加每个学生的动手机会,在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开始,增设了牙齿磨片制作技术的开放性实验项目。发动学生在假期或在社会实践中深入到社区口腔门诊及医院中寻找离体牙,动员已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帮助我们积累离体牙。在进行此项实验之前我们通过数码拍摄、计算机扫描等方法将牙齿磨片制作过程中的镜下图像进行采集、放映,然后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掌握了牙科台钻、高速涡轮机的使用方法和牙齿磨片制作技术,对牙体组织结构和病理变化有了更深地认识和掌握,既解决了磨片短缺问题又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磨片,内心充满成就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也发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3.2 橡皮泥模型雕塑
口腔颌面部和牙发育这部分切片少,我实验室现有的标本制作条件差,实验课大部分通过观察模型、挂图、观看幻灯片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普遍反应口腔组织胚胎学这部分理论抽象,理解困难,不易掌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断探索、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示教系统,从思想上强化学生对实验课重要性的认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2]。创造性地发明了将橡皮泥用于口腔颌面及牙发育的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橡皮泥雕塑,重现了口腔颌面部及牙发育的发展过程。例如:用橡皮泥捏塑出面部发育过程中各个时期凸起的形成部位、来源、形状及相互联系等,让学生充分理解联合与融合的区别、唇腭裂的形成机理以及功能缺陷的直观表现。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使抽象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生动、形象,易于掌握;使学生由平面知识的了解,到建立起立体的形态学观念,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让学生根据捏塑作品阐述发育过程,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运用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寓教于乐,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跃。通过实验报告、完成作品及综合测试题的应答等,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模型雕塑的过程即学生复习、还原理论知识的过程,教师通过模型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3 病例讨论
我们在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中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实验课中穿插病例分析讨论,教师讲述一个病例的病史、查体、辅助检查,然后观察切片,学生分组讨论进行病理诊断,说明诊断依据、鉴别诊断、临床病理所见,然后教师总结归纳。通过病例讨论,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了解如何运用各种思考方法剖析一个新病例,学生不仅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深刻地认识到病理学科的桥梁作用与重要性,同时,对提高学生自身综合分析能力,锻炼临床思维能力,尤其是归纳、推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1 多媒体辅助教学
口腔组织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实验性与直观性都很强。在当前高校普遍扩招,学生人数增加,标本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单一的传统教学很难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完成教学任务。近年来,我校中心实验室引进了多媒体显微教学互动系统后,口腔医学专业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与学校中心实验室资源共享,采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多媒体互动教学手段的使用可以避免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具有诸多优点:(1)实验所需标本、组织图片及其他教学资料来源丰富。可来自由教研室的切片等制成的电子资料,可对中、外文书籍及图谱进行电子扫描,可从各医学网站下载等等;(2)教师和所有学生可以同时进行“点对点”、“点对面”的交流。针对实验教学中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教师可以用“点对面”的方式同时对全体学生讲解,而个别疑难则可以用“点对点”的方式解答,不影响其他学生的观察;(3)可以设立正常对照,便于学生比较学习;(4)将课件制成软件和网页,便于学生课后复习;(5)考试内容预先制作,便于随堂检测,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因此,多媒体互动教学手段与传统病理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大大丰富了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和资源,将呆板、静态、枯燥的形态学实验变为灵活、声像并茂、动态、生动的实验,提高了实验课效率,有利于在显微镜下组织学生观察时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使学生更好地观察、理解、掌握病变。此外,对规范学生操作、养成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也具有重要作用。
4.2 实验图谱的汇编
在实验课教学方面,由于口腔组织病理学所包含病种的教学切片和图片非常少,很难适应实验课教学的需要。我教研室教师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广泛听取师生建议,多方搜寻标本,制作高质量切片,利用网络资源和口腔临床见习基地及口腔门诊积累的典型病例,精心制作成有详细讲解的口腔组织病理学彩色图谱供学生课堂上或业余时间翻阅学习,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此图谱利用率高,深得学生喜爱和赞同,获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口腔组织病理学也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4.3 实验课考核办法
传统的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测评方法主要是课程结束后的终结性闭卷考试,着重检验学生记忆知识的数量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具有命题简单,阅卷准确方便,易于组织考试等优点,但它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这种教学评价只看教学结果,忽略了教学过程,只看教学成果的显现性而忽略教学成果的迟效性[3],可能导致“以考试为中心”、“以成绩为中心”的形式主义,为了使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发挥较好的效果,我们加强了实验课的考核,在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形成性考试的改革尝试,将形成性考试与终结性考试综合运用于该实验课中[4],形成性考试侧重考核学习过程,贯穿于每个学期始末。与此同时根据实验项目的不同,对学生学习过程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比如口腔组织病理学中颌面部发育这章内容,我们采用的考核方式为:用橡皮泥捏塑面部发育,实验课上每位学生用捏塑的作业口述面部发育过程,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将枯燥死板的理论知识灵活地掌握。除了将实习报告(切片绘图描述)作为常规的作业考核外,课程结束后,我们还将学生作业进行展览,评出作业优秀的学生,同时也把学生平时在实验课的综合表现作为一个考核点,如对实验的态度,出勤,操作技能及熟练程度,课堂发言是否踊跃,是否有自己的见解,是否注重病变与临床的联系,对病理切片和标本的描述讲解是否清晰准确,病例讨论时是否思维活跃、逻辑性强,推理有据等,都作为评定实验成绩的依据之一。期末考试则采用口试和笔试等多种测试手段,考核对病理标本和切片的辨认及诊断依据,典型病例分析等,并制订具体的评分标准,提高实验考核在总评分数中的比例。由此评出优秀学生。这样一来,学生更注重自身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思维更加活跃,不再死记硬背,提高了学习效果。
为了保证学生对口腔组织病理理论知识的掌握,在确保计划实验教学运转的情况下,开放实验室。我们根据学生申请和我系的具体情况制订实验室开放计划,按计划开放实验室。(1)在实验课中没有掌握或操作不熟练的实验项目,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直到获得满意结果为止;(2)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涉及的知识点多,需要课时也多,在课内很难完成,可以在开放实验室继续完成;(3)口腔综合门诊全天为学生开放,学生课余时间分批分组进行见习,教师答疑解惑,学生可以在见习中通过一个个典型病例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为探讨教学改革的效果,改革前后,我们通过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等来评价改革效果。首先对口腔专业2005级和2006级学生考试成绩和教学改革前的2003级和2004级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了对比,2005级和2006级学生理论考试及格率分别为96.6%和96.1%,平均成绩分别为83.2分和84.9分,而2003级和2004级学生的考试及格率分别为82.3%和83.1%,平均分分别为72.3分和73.5分。从理论课的成绩来看,改革后学生的成绩得到了明显提高,表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解更加清晰透彻;其次对口腔专业2005级和2006级的11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00%的学生认为多媒体互动教学手段的引进,有利于观察病变,理解、掌握病理理论知识;97.3%的学生认为通过病例讨论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78.2%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学能力;86.9%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对实验教学的满意度在85.0%以上。调查结果表明,通过对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高岩.我国口腔组织病理学实习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北京口腔医学,2006,14(1):65~66.
[2]熊世江,王青,徐欣,等.口腔内科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9):61~63.
[3]汤旭慧.在课程教学中试行形成性考核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5(9):15~17.
[4]吴文慧,王琳,陈曦.形成性考试与终结性考试的综合应用[J].南方医学教育,2007(4):22~23.
G420
A
1671-1246(2012)02-01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