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迎娜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烟台 264100)
对高等卫生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考
焦迎娜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烟台 264100)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对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卫生职业技术人才,对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战略意义。长期以来,受重医轻护、重技术轻服务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卫生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一直不受重视,缺乏卫生职业技术人才仍然是制约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卫生职业教育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近年来,我国卫生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数量逐年增加,为我国的卫生事业输送了大批技术人才。但是从总体来看,当前在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和办学条件差等问题,培养人才的数量不足,层次结构不合理,不能很好地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新的卫生职业岗位不断出现,人民群众对卫生保健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卫生服务需求的种类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如康复治疗技术、医学营养技术、医学美容技术等,迫切需要大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卫生职业技术人才。此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一些新的行业,如药品营销、连锁经营管理等,也应运而生,这就对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卫生服务模式的改革和服务体系的调整,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加强,要求医学教育培养的人才能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服务。与此同时广大群众普遍希望得到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需要能提供医疗技术、人文关爱、心理支持等服务的高质量的医学人才,这对医学教育在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卫生职业教育原有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在功能、内涵还是人才输出方面都表现出了与社会需求不协调的一面,因此卫生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但教育改革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在改革中如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全面促进卫生职业教育发展,值得每位卫生职业教育工作者去认真思考。
2004年,卫生部与教育部共同组织制定了《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指出在限制医学类专业专科教育的同时,继续发展专科层次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职业教育。在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必须体现教育本身的价值和功能,关注卫生人力市场的发展和变化,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卫生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
近年来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国家提出了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这与传统的职业教育思想“以升学为导向,以学科为本位”有很大不同。高等卫生职业教育要与此相适应,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要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医疗相关生产和服务机构、医院基本医技工作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高等卫生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高等卫生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高等卫生职业院校更好的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根据社会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规范专业设置,逐步形成以卫生人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新专业的机制。卫生职业院校应主动适应卫生岗位的需求,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大力发展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专业。各卫生职业院校应建立起办学规模适宜、专业种类齐全、层次结构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体系。为了发扬祖国医药事业,我们还应大力发展中医药背景下的护理、药学等专业,注重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传统医学专业的建设。各学校在制订专业设置标准时要遵循以下原则: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相结合;各校学科、专业优势、办学条件和区域卫生规划与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适合我国国情与吸纳国际教育经验相结合。通过拓宽专业设置范围来开拓专业领域,增强职业岗位适应性,扩大社会覆盖面。
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卫生人力市场发展的需求。学校应深入社会进行调查,主动与有关行业和用人单位联系,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准确了解卫生人力市场的发展与需求,同时结合学校的自身情况(如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及教学资源等),及时增设卫生行业和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新专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逐步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开始追求美的享受,各种美容机构犹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许多医院开办了医学美容科室,社会上的各种美容机构也越来越多,针对医学美容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现状,我校于2008年新增医学美容专业。又相继增设了医学营养、家政服务(康复保健方向)等专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卫生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卫生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生源层次低、素质差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行为习惯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由于这部分学生在认知水准、自律水平、智力发展上的差异以及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要求学校在管理上不能生搬硬套本科院校的管理模式,更不能采用与精英教育同等的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和考试模式。因此,卫生职业院校应大胆尝试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和建立一套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思想。一直以来,卫生职业院校教学评价以教师为主,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而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并没有体现对学生行为表现的关注。这样的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有一定的束缚,教师很难在教学方式上有所突破。现在,很多教师感慨学生越来越难教,这固然与学生的基础有一定关系,但一定程度上也与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有很大关系。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本学科课程的兴趣及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要大力提倡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讨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医药卫生专业技能变化和行业发展需求。教师应注重如何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对知识结构进行分解和简化,如何促进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学习。教师应认识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远比教给学生高深的理论知识要重要。教学评价的重心必须由关注“教”向关注“学”转移,即关注学生怎么学。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如讨论、交流、合作、思考、得出结论等)评价教学成败。既关注教师的课堂行为,又关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真正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学评价标准应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效。
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卫生职业教育,其课程体系通常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实践教学、选修课5大模块。学校应从社会对卫生职业技术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调整教学计划,改革目标应突出对学生人文素质、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在公共课的设置上应培养学生的文字处理、计算机应用能力及英语阅读能力。因此,根据各专业对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各门课程所要求达到的学习程度调整公共课的学时数。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专业理论课的设置以“服从实践需要,突出应用性、关联性”为原则,删繁就简,突出重点。专业理论课教学应紧扣执业护士、执业药师等资格考试的内容和模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实践教学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包括实验教学、现场教学(临床见习)、岗前培训及实习实训部分,在教学中占较大比例。因此,增加现场教学(临床见习)和岗前培训的内容、学时数和考核力度,使学生熟悉不同岗位的工作,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选修课应向着使学生具有美学知识,懂公关礼仪,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较好地与他人沟通、合作,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的目标来设置。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以知识应用、技能培训为主,注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
专业课教材建设应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专业课教材是专业教育的基本工具,是培养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的保证。教材的选择应注重实用性和前瞻性,教材的建设更应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各校应选用水平高、质量好的教材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资料。同时,可以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行业专家编写一批主要的专业教材,尤其是编写一批实践教学辅助教材,以推动实践教学创新,促进实践能力培养。同时,要加强教材的评估、推荐、推广应用工作和教材研究工作,不断提高教材编写质量。在教材内容选择上,要鼓励专业课教师大胆创新,对现有教学内容删繁就简,自编或补充教材内容。
职业教育不等于职业培训。目前,在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有一种倾向,它简单而片面地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解成“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职业培训,甚至把职业教育等同于学徒的岗位技能培训,认为只要学会一技之长就行了,特别重视专业课的教学而忽视其他学科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忽略了教育的完整内涵和功能,这样势必会把职业教育办成职业培训,把学校变成培训机构。试想如果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只懂得如何针灸、如何推拿,他充其量只能是一个针灸推拿匠而不能称为针灸推拿人才。其实,卫生职业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它并非以掌握某个职业岗位的操作技能为最终的教育目的,实际上它是一个育人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文化、养成良好道德、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社会能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过程;是关系到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过程。在卫生职业教学改革中,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以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救死扶伤、团结合作、人文关怀等为主要内容的卫生职业道德教育。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养成紧密结合起来,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培养学生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培养作风严谨、操作规范、尊重科学、医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改革中要注意实现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强调指出,21世纪最受欢迎的人才:一是会做人,二是会做事,三是善于合作、会与人共事。接受卫生职业教育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活中同样要适应“人事相宜、事职相符”的基本准则。目前卫生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力度不够,不仅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而且造成学生在工作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工作环境。卫生职业技术人员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并对病人的生命负责。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和对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要求的高标准,卫生职业院校除构建完整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外,还要求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人文教育不应只是学生工作处、思想政治教师的责任,更是每位教师应尽的义务。卫生职业院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教给学生过硬的医药卫生职业技能外,还要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具备自我控制、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能力,心胸开阔、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因此,卫生职业院校教师在课余时间应注意收集励志、敬业、审美、伦理道德、启迪心智、健全人格等方面的素材,在教学设计中将其作为隐形课程内容在每次课堂教学中加以渗透。同时,将素质培养纳入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促使教师从狭窄的专业教育转向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使毕业生成为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活动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卫生技术人才。这对教师的人文社科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师应加强学习,提升自我,实现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的转型。
教学基本设施建设是教学改革的物质基础。各卫生职业院校要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教学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
目前国家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办学。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下,开设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的学校应积极开拓筹资渠道,以多种形式吸引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参与办学,建立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出资和捐资发展教育的制度,广泛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更新教学设备,提高教育技术手段,多方面改善办学条件。高等学校要大力开源节流,要加大对教学基本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高度重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更新教学设备,改善实验、实习条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适应职业技术岗位的要求,使教学条件和资源供给满足教学需求。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卫生职业教育院校要主动适应卫生服务市场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按照教育部颁发的相应标准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落实基本技能训练。要与相关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应积极承担实习任务,并协助卫生职业教育院校实施专业技能的实践、实训。
G640
A
1671-1246(2012)02-0005-03
注:本文系全国第三届“人卫社杯”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征文获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