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设计的研究”(DBR)应用的信息化教学有效性新论

2012-08-15 00:42
关键词:有效性理论信息化

董 彦

(安徽省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系,安徽马鞍山243041)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而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亦成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1]以多媒体、校园网和互联网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信息技术正搭建起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平台。然而,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在目前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研究信息化教学有效性问题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必须借助新的理论视野与实践思路,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支持,对培育学生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巨大的作用。在课改中,信息技术已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界对课改的关注点也已逐渐由转变教学方式转移到提升教学有效性方面上来。[2]教学有效性就是达成有效学习的教学。从教师的角度讲,有效性是指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教学。而信息技术为教学有效性的实现提供支持和环境,即产生了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综合提炼国内外对“有效教学”的理论探讨,可以明确,作为一个实践过程和教学理念,信息化教学有效性应是信息化教学预设目标与生成性目标辩证统一的动态修正过程。针对信息化教学有效性这一问题,涉及到信息化教学的有效获取、有效设计、有效应用和有效影响等多个维度。

目前,国内对信息化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或者拘于实验室研究的困难与不足,或者还停留在课堂教学的个人实践经验层面上。所以,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教育研究模式和方法。近年来,在西方教育研究领域兴起的“基于设计的研究”,为这种理论联系实际以达成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研究思路。

二、“基于设计的研究”(DBR)理论

起源于“设计实验(Design Experiment)”,“基于设计的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DBR)是科林斯(Alan Collins)和布朗(Ann Brown)在1992年提出的一种教育概念。

根植于教学实践问题,“基于设计的研究是一种系统而又灵活的方法论,其目的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协作为基础,通过分析、设计、开发和实施的反复循环来改进教育实践,并提炼对情境敏感的设计原则和理论。”[3]

“基于设计的研究”强调在真实、复杂、独特和灵活的学习情景下研究真实的教学问题,通过为特定的场合设计学习环境,采用“逐步完善”的科学路径,实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协同发展。作为一种实用主义的研究范式,“干预设计”是“基于设计的研究”的独特话语,设计与研究相契合,理论与实践联姻。

与此同时,为避免教学实践中理论与应用相脱节的问题,“基于设计的研究”强调关注研究者、实践者、技术开发者、管理者等共同参与和角色融合的重要作用。注重通过研究者与实践者的系统、灵活和迭代的持续分析,进行设计、开发和实施,从实践中总结和凝练出设计原则或教学理论。

“基于设计的研究”以技术设计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同时,又促进了研究设计的互动和技术文化的互动,并构建能够促进不断完善的教学理论和催生新的学习与教育实践的重要动力系统。因此,对于信息化教学有效性问题,“基于设计的研究”能以信息化效益评价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以保障信息化教学在新课改中得以顺利地实施。

三、应用“基于设计的研究”(DBR)提升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整合

在信息化教学中应用“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开展研究,可充分考虑实际教学中的信息化实践环境,经过反复循环的分析、设计、开发和实施等步骤,制定出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案[4],从而实现有效的信息化教学。具体而言,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实践中,须全面设计有效教学的实际情境、交互过程和多元模式[5],尽快实现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探究情境项目设计、交互过程模式创建、课程整合自主建构等多种综合实践的整合。

(一)信息化有效教学的探究情境项目设计

如何通过客观地、全面地评价和比较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具体实施提供决策参考,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而研究教育信息化的信息技术应用对基础教育的相关性问题,不能单纯地评估其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而是要重点考察教育信息化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实践及管理等相关衡量情境因素的“有效性”方面[6],并对其展开全方位、多层面的持续研究。

信息化教学的重大价值就在于信息技术所创设的自主探究情境的有利学习条件和环境,而“基于设计的研究”这种研究范式,则更进一步强化了设计有效教学的探究情境这一优势。如汤跃明和金海燕构建的“自主探究游戏化教学系统”,并将之应用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7]实践证明,采用这种“基于设计的研究”的新型游戏化教学系统,将课程内容渗透于信息化教学游戏的实际任务和探究目标中,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使其获取成功的体验,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自主探究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信息化有效教学的交互过程模式创建

“基于设计的研究”其解决问题并非通过理论来完成,而是通过教学有效性的设计来解决。信息化教学系统具有智能模拟教学过程的功能,师生可进行人机对话,通过实时反馈实现交互,并通过对“基于设计的研究”系统功能的设计、添加、测试和完善,将其反馈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检验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设计的研究”创建信息化有效教学的交互过程模式,首先需要提出信息化有效教学的探究式学习要求,并按照成立自由探究小组、确定探究主题、撰写探究开题报告、实施探究式学习、答辩、展示、评价等流程开展。其次,在信息化有效教学的交互过程模式创建中,课程教师要针对信息化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展开广泛讨论,适当调整原有的设计方案,师生在多方讨论协商中加深对信息化教学问题的认识和对教学设计及教学理论的理解。这凸显出“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的核心价值,即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在创建信息化有效教学这一交互过程模式中充分整合,相辅相成。

(三)信息化有效教学的课程整合自主建构

对于“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的研究、设计和应用是一个循环迭代的有效教学形成的过程。所谓循环迭代过程,即通过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意识、提议、开发、评价和总结等阶段,完成课程的整合,而“基于设计的研究”正是通过循环迭代式的设计,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耦合。

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有效支持,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自主建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问题。[8]在信息化有效教学的课程整合自主建构中,“基于设计的研究”通过对比策略、多感观参与策略、支架策略等多种知识建构的应用策略,将信息化有效教学的设计、开发、评价、实践、理论等密切耦合,有效地弥合了理论、技术与实践之间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数字鸿沟。

四、总结与展望

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应用“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开展教学有效性的应用型理论研究,必须全面地推进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探究情境项目设计、交互过程模式创建、课程整合自主建构等综合实践的整合进程,并对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不断地、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可以预见,对信息化教学有效性这一现实问题的持续关注,将会不断地实现“基于设计的研究”理论体系的本土化、科学性与系统性,进而有效地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功实施。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jrzg/2010 -07/29/content_1667143.htm.

[2] 赵玉城.关于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认识与实践[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2(1).

[3] F·王,M·汉纳芬.基于设计的研究与教育技术提升的学习环境[J].教育技术研究与发展,2005(4).

[4] 张伟平,杨世伟.高校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

[5] 董彦.“基于设计的研究”下信息化教学有效性实践策略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6] 任秀华,汪航.欧洲部分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有效性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

[7] 汤跃明,金海燕,李瑞萍.“基于设计的研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8).

[8] 庄慧娟,李克东.计算机支持小学数学知识建构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2).

猜你喜欢
有效性理论信息化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月“睹”教育信息化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月“睹”教育信息化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