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超越:教育中“人”的视点

2012-08-15 00:42:42潘朝阳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学生

潘朝阳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7)

近日看到一则新闻:某校高三学生寒假期间背着行李奔赴一百多公里的外省补课……类似这样的新闻比比皆是,其深层原因不言自明。无论怎样宣扬素质教育,呼吁为学生减负,考试仍是一根无情的指挥棒,成绩仍是衡量学生优劣的武器。结果是学习从来没有像当今社会这样成为倍加关注的对象。教师、家长和学生,无不被学习这一根绳索所牵引。学习的竞争从课堂延伸至课外,各种各样的学习辅导班都在做着同一件事:为学习成绩的提升而努力。

为什么会是如此的情景?究其原因:一方面来自社会的压力,另一方面来自传统的束缚,即认为学生的“非自我”的特征。所谓非自我,实际上就是整体或群体的舍异求同,也就是自我价值的社会依赖性。[1]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家长和学生的头脑,这是中国教育的特征。在孔子的教育思想里,“举贤才”和“学而优则仕”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孔子对学习的态度使学习成为学生做官的一个途径,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延续至今,教育中人的“非自我”性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由此造就了一批批规格化的人才。“玉不琢,不成器。”(《礼记·学记》)学生的学习一直被严重地束缚着。学习成为父母对孩子的唯一要求,成绩成为家长炫耀的资本。当学习为功利所左右时,当家长把功利转嫁到孩子身上时,当父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转换到孩子身上时,随之而来的是对孩子的种种限制。“不准”、“不行”、“不许”等等,成为父母的口头禅。种种束缚禁锢了孩子的头脑,压制了孩子的精神,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学习成为了一副枷锁重重地压在孩子的身上。

孩子仿佛为学习而生,为考试服务。当一个人变成一台学习的机器时,他已不能成为一个“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与其说是孔子所践行的一种超功利的“安贫乐道”的乐学境界,还不如说是“非自我”境界的体现。面对当今的社会,这种教育目的取向严重制约了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附庸。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已经喊了20多年了,但现状依然不容乐观。“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教育中我们不仅需要将学生作为一个个具体的个人来对待,培养其个性和独特性,而且,我们还需要寻求一种把学生从学习中解放出来的答案,从形式上和行动中进行规划,去探究教育的途径。

对待现在这样一个学习群体,教育应当树立学生的“自我”意识。“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思即表明了要求用自己的头脑去考虑问题,“自我”特征在道家的思想中表露无疑。人本主义理论倡导者罗杰斯就十分推崇道家的无为思想,他在引用布伯对老子“无为人”的境界观的解释,来表述其教育观的时候认为:“不去干扰存在物的自然生长规律,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但他能使‘万物自化’。通过自身的和谐,他引导万物趋向谐和,他使他们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本性,自由地趋向自己的归属,他把他们内部固有的‘道’释放了出来。”[2]可以说,教育就应该全面扩展人的价值。对于现在的学生,应该肯定他们的“自我”特征,“自我”的人应当是个“独立”的人。从古典儒学的人本主义教育过程观可以看到,它既规定了相当严格的非自我或社会群体发展的内容体系,也建立了相当充实的自我发展的方法体系。蔡元培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3]

“自我”的人应当是个“主动”的人。西方人本主义就十分重视人的独立自主存在。马斯洛认为,实现超越的自我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感到焦虑、空虚和孤寂,也不会有自卑或卑微等不健全的感情。[2]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应该是一个由学生自我规划和选择、自我构建和评价的过程,是学生自我能力的发展。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学生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价值;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思考的方法,使其认清自我。也就是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

我们说,一个独立的人、主动的人,其人的具体性也会展现无疑。“若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在儒家看来,自然主体自我价值的自主实现过程达到至高的理想境界就是“天人合一”。主体自我与社会化价值范畴相统一,随心所欲的乐既非虚伪,不逾矩的德也并无压抑。教育缺失的是“具体个人”的意识,因此,需要实现的是从“抽象的人”向“具体个人”的转换。关注“具体个人”并不是要求教育学去描述每一个个体的特性、发展、成长及其教育,而是要改变教育学中“抽象的人”的观念,用“具体个人”作为教育学中人学的支点。[4]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能够在已有的各种现实规定中奋起,去追求新的自我、新的世界;使得一切文化、知识、道德规范等等的接纳,在他们身上得以产生生成性的变化,并转化为创造的潜力;使得受教育者能以一种评判的向度去面对、掌握、审视现实生活。[5]“要实现自我,就要善于敞开自我,敢于否定自我,乐于更新自我,勇于突破自我。要想创造大的成就,就要高标准地确立大目标,永不封闭自我,永不自以为是,永不满足既有成就,不断创造新我。”[6]“自我”是教育中“人”的视点的开拓。

教育不仅关注“自我”,还要实现人的超越性的存在。人的生活是向未来开放的、具有多种可能的未完成的过程,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实体性存在。人在现实生活中生存,但又可能超越于现实生活,生活是可以改变和超越的,学习也应该如此。教育是面向可能生活,它的功能是要为人揭示更加美好的、更值得过的可能生活,教人学会以一种审视、反思、评判的态度去对待现实生活(包括现存的体制),教育的精神就是超越,就是创造。[7]

超越性首先应表现出自然性。道家的自然观可能给我们一些启示。道家认为求智必须“辅万物之自然”,即遵循自然法则“不妄为”。因此,学习最好从“不学”开始,即不受已有的文明拖累,从朴素的自然开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教育的问题不一定都是方法的问题,有可能与环境的改变、兴趣的转移等因素有关。教育应在使学生建立了“自我”、实现超越的过程中,体现出自然性的生成机制。

超越性的最大特点是创造性。创造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奇独特的能力或特性。教育就应该激发个体的生命,充实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用自己的奋斗去获得生活的价值;教育就是要“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7]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在知识与经验之间建立了丰富的联系,形成了良好的知识结构,他们可以灵活地迁移和应用知识,所以说创造性是人的超越性的具体体现。西方人本主义教育观主张学生以存在的方式与外在接触,倡导存在性学习,学生不是“白板”而是能动的主体自我。学生在学习前就已经做了一番预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兴趣。这种以积极和创造的方式去学习的习惯,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激活自己的思维,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生气勃勃的过程。因此,教育应当容许学生进行探索,并创设良好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教育应成为人类生活的背景。教育存在着交流,教育离不开群体的协作。在教育这样一个场域中,通过协作才能使人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通过协作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通过协作才能成功,才能获得最大化个人成果。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在这个范围内有它复杂的任务,这些任务有: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他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表达方式,而不主张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8]人的发展不能局限于自我这样一种狭隘的视野中,教育中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协作的关系,同时协作也是一个人形成创造力不可或缺的因素。

教育中需要鼓励学生实现超越性的存在,发挥自我的创造力。由于人在社会这样一个场域中生存,其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或自然赋予的创造力往往会被掩盖、被抑制,进而丧失。因而,要做一个“自我”的人,就需要重新激活或找回大自然赋予的这种潜能。“人之所以成了人,从这点上来说,就是因为人没有完全顺从大自然对人的安排。人又从来不安于既有的生存现状,始终对未来怀着憧憬和期望,因而总是在那里追寻自己的'家园。这种超越现实、追求理想的精神也是人的本性,而且应该说还是人之为人、人区别于动物更为根本的规定。”[9]

综上所述,“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10],教育最终要在“人”的身上有所体现,而如何实现“自我”与“超越”,则是教育始终需要面对的问题。

[1] 杨启亮.评古典儒学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兼与西方人本主义教育观比较[J].中国社会科学,1990(4).

[2] 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 梁柱.蔡元培教育思想论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叶澜.教育创新呼唤“具体个人”意识[J].中国社会科学,2002(4).

[5] 鲁洁.实然与应然两重性:教育学的一种人性假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8(4).

[6] 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7] 鲁洁.超越性的存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7(4).

[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的世界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9] 贺来.现实生活世界[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10] 叶澜等.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心理学报(2022年2期)2022-02-17 00:52:48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