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亚娟
语文课堂小组讨论是课堂改革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因为这种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教学营造了一种热闹活跃的学习气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当前的小组讨论模式中还有一些问题,影响了讨论质量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足,讨论难以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足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独立思考时间不足,学生难以进入深度思考状态,思考的问题较浅显,讨论也难以深入。比如前一段时间听了一节公开课《管仲列传》,教师提了一个问题:对于管仲,司马迁对他抱有什么样的感情?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充分读懂最后一段段意,并且能够联系司马迁创作《史记》的背景遭遇来思考。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忽视了学生在讨论之中应有充分的思考准备,尤其是学生缺少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问题一提出来,学生马上进入讨论状态,这样讨论就难以沿着正常的轨道进行,学生的回答难以达到教师的预期目标,讨论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2.讨论分工不明,表现为纯粹的精英表演
课堂上一般是四到六人一组进行讨论,如果细心的留意一下,你会发现:有的小组是一言不发,有的小组是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只有一两个人说,其他人默不作声。真正展开讨论结果的时候总是那几个老面孔站起来,其他人总是保持沉默。这样讨论的效果可想而知。其实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对小组成员的角色进行定位,缺乏明确的分工,并且缺少强有力的奖惩措施。
3.讨论没有中心问题,此问题还未结束,彼问题已来
课堂的教学时间是一定的,课堂上讨论的问题过多,学生讨论得不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明确一节课有两到三个问题足矣,其它一些细枝末节,缺少价值的问题可以不提,一定要抓住课堂的关键,不能让学生带着“夹生饭”离开课堂。
4.教师不能对讨论结果给予及时的点评总结
由于课堂时间的关系以及教师的个人水平的原因或是意识上的原因,教师不能及时对讨论结果予以评价总结,学生的知识水平阅历的不足,学生的讨论总会有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难以达到理想的讨论结果。
我认为造成小组合作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没有领会小组讨论的精神实质和最终目的。小组讨论的动机是为什么,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这些应当贯穿于每位语文教师的课堂操作的始终。为了什么?传统观念无非是说,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分析、归纳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的语文思维;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是“读”的深化;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等等。问题是,既然有这么多的优点,怎么又会有上述的一些问题呢?传统的说法并没有切中问题的关键。
小组讨论是为了教会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倾听、学生在交流中吸收别人的优点,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所以只有把学生放在人的角度去思考学习的动机、目的,才会取得满意的社会教育效能。
那么怎么才能从人的角度考虑让小组讨论实现起效益的最大化。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设计能够进行讨论交流的问题
对于一篇文章来而言,它有没有讨论的必要;就某一问题而言,它有没有讨论价值。讨论题无论是教师提出还是由学生提出,它都要成为课堂教学的焦点,能点燃阅读文本的亮点。它要有一定的新颖度,能迅速激起学生对话的兴趣;它要有一定的难度,能有效开启学生的思维;它要有一定的深度,对阅读理解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切不可任何问题都要小组讨论,那只能走向了伪研究性学习的误区。
讨论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过简单的过难的问题都不适合学生讨论。选择的问题的难度要稍高于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挑战性,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讨论的积极性和兴趣。比如在上完《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后,我让学生们讨论了一个问题: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物,你喜欢哪一个,说出你的理由。学生对这个问题表现了出极大地兴趣,各个小组课后能够积极地到图书馆,上网查阅资料,对于问题的讨论也是极其深入。在课堂上这个问题讨论得非常激烈,学生的讨论结果让人有些惊讶,让我惊叹于他们的学习能力。谁说我们的学生是高分低能的,只要给他们一个平台,一个机会,他们的表现绝对不比任何人差。
2.要适时进行分工和责任的再定位,并制定明确的奖惩措施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的简单的讨论活动。小组讨论要“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先要搞好小组角色分工工作,要让学生明确分工的目的、方式。小组内部应该有一定的分工,让所有的学生各司其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事情做。一般小组需要有组织者,负责引导小组活动,确保指定的问题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一般还要有记录者,负责对小组的讨论内容进行记录,并加以整合总结。其他的几位是问题讨论的主要成员。另外有可能的话还需要一名检查者,检查小组中每个成员的掌握程度。此外,要让学生懂得讨论的要求,不但要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还要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在倾听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思考他人的长处和不足。只有在讨论中学生有了明确的分工,并具备了倾听,尊重、平等和合作等意识,课堂中实施的讨论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3.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张志公先生说:“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就像一场戏,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如果没有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以学生的自身水平,很难在较高层面把握文本。学生提出问题比较自由,想提什么提什么,不管问题是否有价值。教师在这时要适当加以指导,排除其中的无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出中心问题,并对其相对有个较全面的把握。
4.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学生只有经过认真的自学,充分的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在上《高祖本纪》的时候,我布置了一个自学问题,高祖能够最终战胜项羽,夺取天下的原因有哪些,请在本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学生在对照疏通文意字词的基础上找出相对应的内容,课堂上就有充足的时间对高祖其人的性格特征有充足的讨论,全面的分析,每个人在问题讨论的时候都有话讲了。
5.教师要对讨论的结果予以灵活的点评和总结
讨论结果的点评很难予以规定,内容可以是点评学生思考的角度、深化主要观点或发言中的闪亮点,帮助学生获取组织评价信息的过程。它可以提示学生注意别人发言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引起思想的碰撞或者启发学生发现、吸取别人的长处,相互学习。讨论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尽可能将评判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来总结归纳,也可以鼓励学生与老师共同评判。在与学生共同进行评判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在观点上的分歧之处,启发激励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激起学生更大范围内的讨论和反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归纳整理。通过这种形式的点评增强学生思考、合作、讨论的积极性。
综上,小组讨论做到课前充分的预习,选好题(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分好工(小组成员角色配置),管好人(讨论指导总结评价),相信小组讨论能发挥大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