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秋
(山东省青岛卫生学校)
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中的运用
◆周艳秋
(山东省青岛卫生学校)
从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的需要出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简要介绍了案例教学法的定义,具体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中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概括说明了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中实施的主要环节:精心选择适当的案例、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案例教学法 德育课 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情境,通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领悟和揭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获取知识、深化感情和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德育课教学改革的实践表明,在德育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般来说,在被动学习的情况下,教学的效果不会很理想,因而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教学中,尽管我们也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由于教师往往是以权威的姿态呈现信息,学生要接受、理解和记忆信息,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很明显。案例教学则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课前要搜集、查找资料,课上要阅读、理解资料,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获取信息,提炼观点。因此,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要比传统教学中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得到更加充分和有效地发挥。
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首先,案例教学法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书本知识理论性强,而现实社会是个万花筒,通过案例教学,把社会现实中鲜活、生动的案例引进课堂,使学生能更真切地贴近生活,更具体地了解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其次,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学生会身临各种各样的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研究,努力去解决问题。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会有所提高。再次,案例教学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尤其是案例教学法中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往往不设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分析得有道理,都会得到教师的肯定。这种民主、科学的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提高。
⒊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
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技能素质、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要求都很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广博的学识基础,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既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又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客观的社会生活实际,及时地从生活实际中选择适宜教学的案例。采用案例教学法还可以调动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⒈精心选择适当的案例
选择适当的案例,是发挥案例教学法在德育课教学中的积极作用的首要任务。要想使案例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应具备如下特征:真实性、时效性和适当性。
(1)真实性。是指选择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真实事件,真实的事件才更可信,也更有说服力。如在教学“做遵纪守法的人”这部分内容时,我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特点,选择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2010年2月,一个6个月大的婴儿到河南省方城县某医院儿科住院治疗腹泻,该院护士给孩子输液扎针时,把止血带绑在孩子胳膊上一天半,造成孩子半截胳膊发黑,后来,孩子被转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主治医生说不排除截肢的可能。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不遵守规则的危害,使他们对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时效性。是指选取的案例要跟上时代步伐,反映社会现实。青年学生喜欢新事物,乐于追赶潮流。过于陈旧的案例不仅不能激发兴趣,还会使他们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从而影响到整体教学效果。因此,要紧跟社会现实的发展,不断更新补充案例,保证案例的时效性。如在教学“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这部分内容时,我选用了不久前刚刚评选出的“201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孟佩杰的案例,她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孝心、真诚、善良、乐观,勇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个学生,收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3)适当性。是指所选案例要长短合适,难易适中,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在讲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时,可以运用短案例,即篇幅短小、言简意赅的案例;在进行案例讨论时则可选用长案例,即需要用多个相关知识点的认真分析才能得出结论的案例。同时,选取的案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还要注意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
⒉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是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核心环节。要把握好这个环节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⑴自由讨论与分组讨论相结合。一方面,自由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有机会就同一个案例交流看法;另一方面,分组讨论可以使案例分析更具针对性,进一步提高讨论的效果。⑵努力营造宽松活跃的讨论氛围。在案例讨论之初学生大多比较拘谨,因此教师应该对他们多加鼓励,帮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并想方设法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踊跃地发言。⑶适度引导和控制讨论的过程。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但是,如果让学生完全处于“自由讨论”的状态,则又可能出现讨论内容偏离案例范围甚至会出现课堂秩序失控的情况。因此,教师应该提前明确讨论的任务和时间,全面对讨论情况进行观察,适时对讨论活动进行引导,让学生围绕案例和相关教学内容展开讨论,避免讨论失控。
⒊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在讨论中,同学们提出的想法有的客观正确,有的错误偏激,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要认真细致地做好总结和点评。从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来看,好的总结点评可被称为“画龙点睛”之笔,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对案例的认识进一步扩展、升华,同时使学生在方法论方面得到启迪和提高。总结和点评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⑴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总结点评,给予学生最及时的反馈。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在讨论中的正确观点、创新精神和积极表现加以肯定,肯定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他们以后才会愿意积极参加案例教学和讨论;同时,又要巧妙适当地点出学生的错误或偏激之处,既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又能使他们的错误认识得到及时地纠正和正确地指导。⑵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案例本身,从学生的发言出发,归纳提炼出案例的结论。案例的结论可能不是唯一的,但是,无论是哪种结论,都要给予充足的理论解释,让学生信服。同时,还要补充和拓展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对案例的分析讨论相结合。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总结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授之以渔,并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和方向,引导有能力的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俞雅飞.巧用案例,演绎精彩课堂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