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的概括方法解读《春江花月夜》主旨

2012-08-15 00:49覃永恒
中学语文 2012年28期
关键词:思妇春江花月夜游子

覃永恒

对于《春江花月夜》的主旨,部分学者认为是多重的,如:“给我们呈现出了三重主题:清远明澈的春江月夜景观、对宇宙与人类的深刻思考、对普天之下夫妻两地分隔的感怀。”①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是这样赏析的:

从整体上看,全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从开头到“但见长江送流水”,主要是由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作者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

部分学者认为该诗既没有闻一多描述的 “宇宙意识”,也没有李泽厚阐释的“人生哲理”,而仅是对情思、离愁的抒写。如:“《春江花月夜》的‘问天’,只是为了增加叙情的丰厚、饱满,空灵而迷蒙,并不负载深奥哲思……”②“是离愁,凝成《春江花月夜》……认识离愁是《春江花月夜》的真感情,也就品味到了这首诗的神韵。然而并不是每一个评论者都是这样从诗的本身作诗的解读的。张若虚这首名诗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借春来春去、江涨江落、花开花谢、月盈月亏、夜复转夜的自然变化、环转交错、换景移情,来抒发恼人千古的离愁别绪。”③而为什么该诗主旨不是“三重”而仅是“情思”“离愁”?有什么具体的科学的解读方法可以排除“哲理”“宇宙意识”作为《春江花月夜》的主旨?如何从诗的本身作诗的解读?为什么“张若虚这首名诗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借春来春去、江涨江落、花开花谢、月盈月亏、夜复转夜的自然变化、环转交错、换景移情来抒发恼人千古的离愁别绪”?因为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文本解读的方法,以上问题均未有明确地解答。

分析文本主旨,必须明确两个最简单而又最容易忽视的问题:

一、主旨是就文本整体意义而言的

“对于文本的整体和部分,都存在作者意义、读者意义、文本意义。把文本当成整体来解读,可获得文本整体的作者意义、文本整体的读者意义和文本整体的文本意义;提取文本中的任意部分、侧面,可获得文本部分的作者意义、文本部分的读者意义和文本部分的文本意义。这些意义是客观存在的,区分并解读出这些意义均是文本解读的目的。”④在分析文本主旨之前,必须弄清楚文本主旨属于以上意义中的哪种意义。文本主旨可以是“文本整体的作者意义”,也可以是“文本整体的读者意义”和“文本整体的文本意义”,但决不会是“文本部分的作者意义、文本部分的读者意义和文本部分的文本意义”,然而事实是:常常有人拿“部分意义”来充当主旨而导致文本解读缠杂不清。文本整体的作者意义、文本整体的读者意义和文本整体的文本意义作为主旨有时是一致的,有时不一致,因为“文本意义大于作者意义和读者意义;作者意义、读者意义是文本意义的演绎,是文本意义的具体化。文本整体的作者意义、读者意义是文本整体的文本意义的演绎、具体化……”。⑤

二、分析文本主旨,必须在充分发挥感知、想象进入情境的基础上走入“概括的思维过程——分析——归类——抽象——综合——比较”⑥,进行准确、深入、全面地概括

《春江花月夜》全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开头到“但见长江送流水”。第二部分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结尾。

先概括第一部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开篇几句写海、潮、波、春江、芳甸、花林都是为了烘托“月”之美。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既写出了月光之皎洁、又表现了月夜之单一、孤寂:茫茫天地间唯皎洁一片。这样单一、孤寂的背景为写“孤月轮”作了辅垫。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亮孤独地照着人已很久很久,而且在没有人类见到月亮之前月亮就已经孤独地存在,因此此句表面上写人见月,月照人,实则突出了月之孤独、寂寞由来以久,表现月亘古的孤独、寂寞。

“人生代代无穷已”是对“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正衬和反衬: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一代一代人是不同的,而江上的月亮却年年相似,这样反衬突出“江月年年望相似”;而“无穷已”,无穷无尽,则言时间之长,年代之久远,且没有穷尽,衬托出江上月亮长久不变,长久相似,也就是长久地孤独,而且这种孤独没有尽头。因此此句重点是写“江月”的不变和孤独,而非表现“人生代代无穷已”,不是为发这样的感慨而写,更不是为了“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而写”。写“人生代代无穷已”是为了突出“江月”的恒久不变的等待和孤独。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重心是“不知江月待何人”。“长江送流水”,把长江拟人化,以长江为主,流水为客,长江有情,等来流水,也送别流水,而月等来了什么?又能够送走什么?以长江可等来流水送别流水反衬江月的孤独和恒久不变的等待。

由以上分析、比较、综合可知:这一部分主要是写月之亘古孤独和永恒等待。

如果不进入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维过程理清句与句、意思与意思之间的关系,就分不清主次,分不清主次,不仅不能读出“月之孤、月之待”这个重点,还会把该诗读成一个大杂烩。

这一部分由月之美写到月之孤独。为何不撇开月之美而直接写月之孤独?一是以月之美反衬出月之孤独。如此美的月景却是孤月无穷无尽等待所带来的。月景是如此之美,而月本身却是如此孤独。二是月之美让月之孤独具有了美感。如此孤独却能如此宁静美丽,真是难能可贵。

第二部分写思妇思念游子,游子思念家乡。写月以及春、江、树的作用是为写思妇思念游子、游子思念家乡服务:或交待思妇思念游子,游子思念家乡的时间、地点,或寓情于景,以景喻情,以景托情。

“何处相思明月楼”,“明月楼”除了点明思妇所处的地点,又以月之孤独和亘古等待衬托突出思妇等待之久,孤独之深。“可怜楼上月徘徊”,“月徘徊”烘托相思人之徘徊。“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照在她的捣衣砧上,卷不走,拂不掉。明写月光,暗写相思之情。思念就如同这月光,卷不走,拂不掉。以月光喻离愁,极言离愁无法排遣、消除。“愿逐月华流照君”,托“月华”传情。“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用景物变化形象地表现时光流逝,一年一年,一月一月,而离人和思妇,“碣石潇湘无限路”,相距遥远,不知何时才能相聚。“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寄情于景,景语皆情语。

因此这一部分表现人之孤独、思念和等待,突出离愁之重,用情之深。

第一和第二部分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是主次关系——月之孤独、永恒等待与人之孤独、等待相映衬,以月之亘古孤独和永恒等待衬托出人孤独之深、离愁之重、等待之久、用情之笃。以月之亘古孤独、永恒等待升华人之孤独和等待:人的孤独、等待相对月之亘古孤独、永恒等待又是渺小的、短暂的,人的孤独、等待在月之亘古孤独、永恒等待中得到部分消解。月之孤独是旷古的、等待是永恒的,但月夜是如此宁静、美丽,人之离愁也在这宁静、美丽中得到消解。正因为有如此宁静、美丽的旷古之月之孤独与等待作背景、作衬托、作参照,这样的相思才是哀而不伤、痛而不怨、郁而不堕的。

月如此孤独却又如此美丽,如此美丽却又如此孤独。离愁如此之深,相思如此之重,人却能够如此宁静美丽下去。这就使《春江花月夜》的主旨不同一般,富有了新意和深意。

概括全诗,可得该诗主旨为:写游子思妇月夜思念,表现了游子思妇的孤独之深、离愁之重、等待之久、用情之笃,表现了人在深重的孤独、离愁中的宁静美丽。

作者为何会有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打破常人时空的奇想?联系全文,实因情思、离愁太过深重,移情于“月”所致。如果把“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从诗中抽出来作为独立部分,是可以生发出 “宇宙意识”和“人生哲理”的。但这只是文本部分的读者意义或文本部分的文本意义,既非作者意义,也非整体意义,如何能作主旨?

因此,概括文章主旨,一定要掌握科学的系统的概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进入文章内在的思路和结构,才不会犯浮光掠影、瞎子摸象、主次不分等错误。

注释:

①李毅鹏:《谈〈春江花月夜〉的多重主题与宁静纯美的意境》,《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4期。

②罗浩波:《春歌一曲无人听风情万种有遗芳——时代弃儿张若虚》,《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③王文生:《从〈春江花月夜〉的解读论中西美学》,《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

④⑤覃永恒:《区分和解读作者意义、读者意义、文本意义》,《湖南教育(中)》,2011 年第 11 期。

⑥覃永恒:《概括的力量》,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0页。

猜你喜欢
思妇春江花月夜游子
《诗经》和《古诗十九首》中的“ 思妇诗”比较研究
春江花月夜 唯美扬州行 中华好诗词大会征稿启事
潮细胞
游子
春江花月夜 唯美扬州行 中华好诗词大会征稿启事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游子归家
苏轼和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对比
同一叙事模式下的不同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