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海东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理论品格及启示
巫海东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邓小平南方谈话对当时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对当代中国的走向乃至整个世界的局势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南方谈话的内涵分析看,其深刻地体现出一种政治勇气高度性、思想意识开放性和人民利益取向性的理论品格。深入理解把握这些理论品格对当前政治改革探索,尤其是政治改革视域取向、目标定位及主体要求有一定的启示性。
邓小平;南方谈话;理论品格;政治改革
南方谈话是指1992年初邓小平对处于改革前沿的南方城市——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视察时的一系列谈话要点。这些谈话要点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含的理论思想,对当时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对当代中国的走向乃至整个世界的局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南方谈话的内涵分析看,其深刻地体现出一种政治勇气的高度性、思想意识的开放性和人民利益的取向性的理论品格。
从理论思想的整体统一性看,邓小平南方谈话既是其对长期为之探索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种新思考的结果,也是针对当时错综复杂而深刻变化着的时代背景所作的一种积极性厘清,整个谈话有着非常丰富的理论内涵。对南方谈话时代背景和主要观点的回顾,有利于从整体上对其加以把握了解。
从国际局势看,20世纪90年代前后正是苏东剧变时期,许多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一阵变革动荡后基本上分崩离析,同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能够与资本主义强国鼎足而立的苏联也迅速瓦解,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可以说遭遇到了空前挫折,而世界资本主义借此渐有席卷全球之势,这对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关键时期的中国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巨大冲击。从国内形势看,经过价格改革闯关动荡与政治风波的影响,人民的思想方面所存在的混乱、不安情绪并没有完全的消散,同时,在西方强国的经济封锁干预下,经济发展一度变得相对困难,使得整个国内形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针对改革开放事业也有着不同的声音,这些因素对继续进行改革开放,深入推动社会整体的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和影响。面对这种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邓小平1992年初对走在改革前列的几个南方城市进行了视察,形成了他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重要影响的南方谈话。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观点内容丰富,既继承了他一贯主张的改革开放政策思想理论,也进一步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拓展性与总结性的思考,整个谈话的内涵集中体现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的回答上。具体的来说,即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问题;改革姓“社”姓“资”的问题;计划与市场的问题;“左”与右的倾向问题以及整顿与发展问题等。在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厘清过程中,邓小平强调改革要继续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要纠缠于姓“资”姓“社”问题的讨论;要正确看待市场经济,充分认识到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而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要始终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抓住有利时机,依靠科技和教育,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同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要按照“四化”标准选拔人才、培养人才,依靠正确的组织路线保证政治路线的正确;要坚持反对形式主义,始终做到学习马列主义抓住精髓,学以致用;坚持社会主义信念,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在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正是在这些论述中,邓小平突出强调了大胆闯、敢于试的精神,指出多吸收优秀文明成果以发展自我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论断。这些论述经过各类传媒的广泛宣传,有效地消除了长期困扰人民继续解放生产力,推进改革的思想问题,确定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以及国家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①在他看来,“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②邓小平的这一讲话针对的大环境大背景正是当时政治风波之后,国内经济出现低迷趋势,国际上苏东剧变带来的冲击以及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压力剧增,舆论方面也出现了对改革开放持一定保守态度的倾向,畏难不安情绪也变得相对严重。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在没有经验模式借鉴面前,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不惧压力,没有作茧自缚、裹足不前,敢于以向前的眼光看待事物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并对当时盛行的一种“经济建设是中心,反和平演变也应当是中心”③的观点作出了积极性的厘清,指出了“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④这些理念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中映现出了一种敢于直面各种蒙蔽性极大的政治性倾向的勇气,表现了邓小平敢于“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当前的时代特征出发,将过去一些(不是全部)视为‘正’的东西加以否定,更新某些观念,确立新的‘正宗’,并逐渐建构新的‘理论坐标系’”。⑤毫无疑问,邓小平为中国继续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对坚定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政治勇气的高度性为避免中国重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国际局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前后,由改革开放所引起的姓“资”姓“社”争论,极大地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继续推进。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引证了特区举办与“三资”企业开办的情况,对这一争论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指出“特区姓‘社’,不姓‘资’”⑥,并且指明即使是“三资”企业,也受到“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⑦正是这种以事实检验实践方向的开放性思想意识,提高了处于当时复杂时代环境下的人们的认识,“平息了一场抽象争论”。⑧同时,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也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⑨,认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⑩这种看待事物的开放性思想与认识,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坚实的理论认识基础和思想观念基础。而也正是这种开放性的思想意识,使得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⑪这种敢于承认资本主义存在一些先进生产与管理样式的意识,对于当时的时代环境与政治气候来说是一种拓展性的大胆认识,这种认识也明显地体现出了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思想意识的开放性。当然,这种认识并不是意指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方向的放弃,相反,他在南方谈话中明确地表明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和平演变以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信心与决心。
在南方谈话的一系列观点中,邓小平有一重要论断影响深远,这就是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判断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⑫从对这一论断的逻辑分析来看,“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最后归属可以说都指向了人民的生活水准,突出体现了邓小平南方谈话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取向的理论品格。同样,邓小平在谈话中提出的共同富裕思想,也深刻地反映出了这种以人民利益为根本的价值取向性。按照共同富裕思想的思路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发展归属应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根本利益,即人民最终都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对于改革与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特殊利益集团,共同富裕思想理念的提出,就是对它的明确否定。另外,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还提到,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⑬这种以人民的判断为判断的观点,同样反映出这一谈话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取向的理论品格。在邓小平看来,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与最终要达到的成果要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只有维护人民的利益,以人民利益为最根本取向,改革开放才能继续下去,而这也是改革开放的内在动力所在。因此,从这一系列的论断论述中可以看出,坚持人民利益的取向性也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品格。
虽然邓小平南方谈话已过去多年,但从目前的国际、国内两个视角回溯分析看,其影响仍深远重大,其“极大地启迪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把我国的改革开放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长远的战略性指导意义。”⑭而其中所体现的理论品格对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有一定的启示,即有利于对政治改革视域取向、改革目标定位以及改革主体要求有更好的把握。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推动促进,中国社会各方面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经济领域得到了空前的进步。也正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发展,社会财富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剧增,人民生活水平整体上也得到了提高。但同时,因为政治领域改革的相对滞后,许多社会问题多年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使得整个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类似瓶颈状的阶段。面对各种利益阶层分化,重视并深入理解把握邓小平南方谈话思想意识开放性的理论品格,对解决现实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进程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克制意识形态的极端性,大胆地吸收借鉴一切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形成的文明成果,以中国化形式向前拓展,是有利于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因为对于当前社会形势,只有在政治体制改革视域取向上做到思想意识开放,不囿于观念上的局限性,敢于并善于运用好人类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所形成的共同性价值理念,如民主法治、自由平等,才有利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与社会整体建设的完善发展。
当年,针对改革开放的阶段性困境,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了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取向。坚持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既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处理错综复杂的各类利益阶层关系必须坚持的原则。事实上,只有做到政治体制改革目标坚守人民利益为根本,并坚持人民民主,建设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才能避免以某种利益阶层为标准的改革定位。因为面对有着沉重的封建残余的中国当代社会,如果以非人民利益为取向进行改革,必将引起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准确理解把握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理论品格,对于时下探索进行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有启示性和借鉴性的。
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变革性工程,有其复杂性与困难性,这就要求改革主体具有高度的政治勇气与政治智慧。而这种政治勇气与政治智慧的养成,需要改革主体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学理论等的学习掌握与运用实践,进行一定的理论经验积累,不断砥砺自身的理论品格。只有这样,改革主体才能为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一定的理论前提准备,才能驾驭与应对复杂的社会局势,做到如同邓小平在20世纪90年代初为推进经济改革所作的努力那样,平稳顺利地推进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最终实现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从这一角度看,当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所显现的魄力与勇气,同样对当前政治改革探索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注释:
①②④⑥⑦⑨⑩⑪⑫⑬《邓小平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372、372、375、372、373、373、373、373、372、375页。
③⑤⑧石仲泉著:《我观邓小平》,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版,第 239、239、242 页。
⑭郭思敏、王颖:《邓小平南方谈话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
A849.1
A
1671-2994(2012)01-0021-03
2011-11-27
巫海东(1985- ),男,广东河源人,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社会发展。
责任编辑:刘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