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周
粤东地区乡村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以广东省汕尾市捷胜镇为例
李立周
乡村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学命题。粤东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乡村社会发展面临多重困境。本文以粤东地区的汕尾市捷胜镇为例,基于公共管理的视角,探讨粤东地区乡村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旨在为粤东地区的乡村建设提供可行的思路。
粤东地区;乡村社会;发展现状;困境;措施
乡村建设与乡村社会发展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为了完成乡村社会从落后状态到发达状态的进步和转型,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行政成本和经济成本。近年来,随着中央对“三农”问题的深入关注以及对农村发展的超常规投入,中国乡村建设的成果在微观层面日益显著。粤东地区位于广东省东部,包括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四个地级市,粤东地区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是,粤东地区是广东省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关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本文以汕尾市捷胜镇为个案,深入分析汕尾市捷胜镇乡村社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寻求破解粤东地区乡村社会发展困局的可行方案。
捷胜镇是一个海滨城镇,位于汕尾市城区东南部,东毗红海湾经济开发区,西邻新港街道,南面海洋,北接东涌镇,国土面积50平方公里。捷胜镇下辖14个村委会和4个居民社区,农业户口47033人,渔业户口722人,非农业户口6615人。经济以农业、渔业为主,农作物以水稻、番薯为主,兼种蔬菜、花生、西瓜、番茄、芒果、荔枝等经济作物;渔业以捕捞和养殖鲍鱼、海胆等海产养殖为主,兼淡水养殖鱼、虾、蟹。捷胜镇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现有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服装、塑胶、造纸、建材、酿酒、家具、五金、维修、食品加工等领域。2010年,全镇社会总产值81273万元,同比增长8.1%;工农业总产值70699万元,同比增长17.2%,其中工业总产值54195万元,同比增长21%,农业总产值16504万元,同比增长5.9%,渔业产量6956吨,产值8567万元,同比增长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8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74万元,同比增长22%。2010年征缴社会保障费188.4万元,比2009年多增收22万元,居民医保人数比2009年多增加21.5%。转移培训就业人数235人,帮助企业招工173人;农村合作医疗亦有新的发展,2010年全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39391人。全镇出生率10.55‰,自然增长率5.26‰,节育率88.68%。
图1 捷胜镇人口状况
图2 捷胜镇农业总产值
图3 捷胜镇工业总产值
通过对汕尾市捷胜镇乡村社会重点领域的数据分析,笔者发现,1990年以来,捷胜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人口数量有所增长,但上升幅度相对缓慢;农业产值近年来有所下降,由于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农田种植面积逐年下降,水稻、蔬菜、水果的产值均不甚理想;工业产值大幅上升,但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义务教育方面,捷胜镇中学、小学的在校生和教师的数量在逐年下降;医疗卫生方面,捷胜镇只有一所卫生院,病床数和医务人员数量近20年都没有明显增长,卫生基础设施状况相对较差。
改革开放以来,捷胜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由于政治、经济、交通、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捷胜镇乡村社会面貌并没有得到较大改观。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2002年,捷胜镇农村人均收入为3366,城区居民可支配收入为6587元;2010年捷胜镇农村人均收入为4960元,城区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3816元。捷胜镇的农村人均收入与市区居民可支配收入之差由2002年的3221元扩大到2010年的8856元。第二,乡村优秀人才不断外流。据调查,本地生源的大学毕业生全部在外地工作,文化程度较好的青壮年群体普遍外出务工,有的甚至举家外迁,留守农村的只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导致农业生产效益和耕地利用率下降,村落的“空心化”现象开始出现。第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据调查,捷胜镇政府及各村委会的办公场所较为破旧,供村民开会、学习、运动、休闲、娱乐的场馆和设施都相对缺乏,交通网络的完善亦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第四,乡村教育状况亟待改善。据调查,捷胜镇中学的教职员工由1995年的89人下降到2009年的49人,在校生由1995年的1251人下降到2009年的962人;捷胜镇小学的教职员工总数由1995年的369人下降到2009年的194人,在校学生总数由1995年的6058人下降到2009年的3487人,师资力量薄弱,生源数量下降,家长不重视教育的情况亦很普遍。第五,乡村医疗卫生状况欠佳。捷胜镇只有一所卫生院,病床数由1995年的20张增加到2009年的38张,职工人数由1995年的55人增加到2009年的67人,总体变动趋势不是很明显,先进的医疗器械较为缺乏。第六,乡村文化建设止步不前。由于缺乏财政投入,捷胜镇及各村委会的文化场馆、休闲娱乐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均十分缺乏,加之农村青壮年人群大量外出务工,乡村文化活动缺乏载体的同时,亦缺乏主体。
经过对粤东地区多个乡村的调查分析,笔者发现,捷胜镇的乡村发展情况在粤东地区有很强的代表性,由落后状态转向先进的乡村现代化之路如此艰难,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乡村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最根本原因。二是二元分割的制度安排,城乡二元的经济与社会管理体制导致政府在公共投入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此外,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束缚了人、财、物的合理配置,限制了农村的发展空间。三是投资布局不合理,越来越多的投资集中在城区,这种倾斜的投资格局必然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城乡差距以及不均衡发展。四是乡村建设缺乏人才,潮汕地区外出创业的风潮影响深远,乡村社会的精英群体普遍离乡创业,创业成功后选择在城市生活,直接导致乡村建设缺乏必要的人才支撑。
如前所述,乡村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学命题。晚清以来一个半世纪的漫长历史中,在中国不仅出现了四次改造乡土社会的现代化运动,而且也出现了两次研究“中国乡村社会建设和现代变迁”的学术高潮。①考察中国乡村社会建设的历史脉络,再结合当前乡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深入推进粤东地区的乡村建设工作:
1、增加公共财政的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对农村及农业发展的投入逐年增加,但远远低于政府对城市建设的投入,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相当有限。农村公共物品是指农村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所需的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农村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主要是农村区域,受益对象主要是农民。按照农村公共服务的内容,可将农村公共物品分为技术性服务、信息性服务和专业性服务三类。技术性服务包括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多元经营模式等;信息性服务包括农业气象预报、最新农产品市场资讯等;专业性服务包括农村基层行政服务、农村医疗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等。对于粤东地区来说,无论是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农业科技推广、农田防护林、农村道路建设、农产品经营,还是农民生活方面的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医疗、农村电信、农村电视等,基层政权都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总的来说,由于中国县乡两级的财政普遍存在困难,中央政府及省级政府应提供更多的乡村建设资金,并通过合适的渠道到达乡村,以避免“雁过拔毛”所带来的资金流失。
2、构造乡村发展愿景,鼓励乡村精英回乡创业。粤东地区有着庞大的外出务工、创业群体,他们是乡村社会文化水平最高、技术能力最强、思维最活跃、视野最开阔的精英群体。然而,由于乡村发展严重滞后,无形中对村民个体发展构成压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对乡村社会发展的预期越来越低,于是,他们选择放弃农耕而外出务工或做生意。农民之所以到外面的大市场寻找致富机会,也说明城市大市场蕴含着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城市快速建设过程中对大量体力劳动者的需求,以及产业结构调整让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②然而,无论是成功的打工者,还是不成功的打工者,体制内和体制外的障碍都让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城市。因此,基层政权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乡村精英的智慧,吸引他们回乡创业并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第一,乡镇政府在广泛征询民意的基础上,构造合适的乡村发展愿景,制定合理的乡村发展规划,并将乡村发展规划传达到每个家庭,让农民了解乡镇政府的工作思路以及所在乡村的发展蓝图。第二,提供合理的上升渠道,让乡村精英们进入基层政权或者村民自治组织,让乡村精英参与乡村治理,进而调动全体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
3、优化集镇建设方案,塑造良好投资置业环境。实践证明,小城镇、集镇在乡村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十分重大。作为乡村社会的中心市场,小城镇和集镇为农村居民的广泛交流和互动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通过广泛的交流、互动,乡村发展的社会资本也会得以增长。③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发展必须有大量的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而城市不可能容纳如此庞大的转移劳动力时,新兴的小城镇和集镇将在其中发挥重要的调和作用。农村地区的中心集镇快速发展,可以提供大量非农业就业机会和市场机会,会吸纳周边农村的人口和劳动力,亦可节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然而,小城镇、集镇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推动,一方面,集镇发展需要政府提供水电管网等公共基础设施,另一方面,集镇的建设和发展将带来乡村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开发和利用,同样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制度来规划、引导和制约。据调查,汕尾市捷胜镇的集镇建设仍处于较低水平,集镇面貌和建设步伐甚至不如中西部的许多地区。从现实看,不管是招商引资,还是鼓励外出的乡村精英返乡创业,都需要基层政权优化集镇建设方案,加快集镇建设,塑造良好的投资置业环境。
4、公民社会参与治理,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如前所述,粤东地区的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教育、文化、卫生状况亟待改观,而基层政权在农村系列公共服务供给上明显不足。长期以来,农村的公共物品主要由县乡政府提供或由农民自己解决,上级政府给予适当的补助。然而,捉襟见肘的县乡财政,除了维持行政系统的正常运转以外,已经没有足够的财力保障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乡村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提供每每大打折扣。第一,见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成熟,可以考虑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加速从过去的政府单一主体供给模式到多元主体合作的供给模式的过渡,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供给主体体制,按照“谁引进、谁收费;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努力拓展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第二,充分利用乡村社会资源,繁荣乡村文化教育事业。村民自治组织应努力发现、培养乡村文艺人才,积极组织乡村文化活动;鼓励乡村的财富精英赞助乡村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并给予荣誉以及适当的奖励。第三,县、乡镇政府应以公共管理的视角,以合作共治的精神,邀请知名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参与构建各种农副产品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以及农民的增产增收。乡村社会发展,离不开乡村社会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文化精英的积极参与,如果粤东地区的基层政权能够给这些乡村社会精英提供合适的平台,相信粤东地区的乡村社会面貌会在不久后焕然一新。
注释:
①唐晓腾著:《中国乡村的嬗变与记忆——对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社会现状的实证观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②③陆益龙著:《农民中国——后乡土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8、421页。
C912.82
A
1671-2994(2012)01-0131-03
2011-12-06
李立周(1983- ),男,河南商城人,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地方政府治理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刘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