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期住院患儿韧性干预效果分析

2012-08-14 12:03钱定金吴文英黄逸芳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年3期
关键词:学龄期不安全感韧性

钱定金 吴文英 黄逸芳 张 英 陈 晨

对心理韧性(resilience)的研究始于美国,是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1]。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心理韧性,必须符合两个标准[2]:第一,要经历严重危险的打击。必须是个体现在或者过去经历过使自己发展偏离正常轨道的危险。第二,个体遭受打击后发展良好。研究者对于此项心理韧性评定的标准没有任何争议,但对以什么标准并由谁来定义发展良好却争议颇多[3],许多发展心理学家按照社会或文化对儿童行为方面的期望来界定,只要儿童的发展符合这些期望,就被认为发展良好[4],还有些研究者,特别是从事心理病理学和预防滥用药物的研究者,以心理病理症状的有无或多少作为评定是否发展良好的标准[5],另外一些研究者,以心理健康为标准,还有一些研究者以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指标来衡量[6]。由此看出,虽然每个人都可能发展良好,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心理韧性[2]。本研究运用韧性干预,对两组患儿做干预效果对比分析,旨在探讨减轻学龄期住院患儿痛苦的方法,促进康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儿外科住院的510例学龄期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255例。病人纳入标准:(1)年龄为6~14岁学龄期患儿,平均住院日14 d。(2)语言表达清楚,能读懂和理解问卷。(3)同意参加本项调查。病人均无精神疾病。

1.2 方法 对入院24 h内的两组学龄期住院患儿根据自编量表进行谈心、交流和询问,了解其有关压力源并记录。对羞于谈话的患儿,发放自编量表,该量表内容基本上反映学龄期患儿在住院期间对个人、家庭、人际协助复杂影响的能动反应,包括目标专注之疾病预后与学习成绩;家庭有效支持与人际协助之害怕离开家人、同学和朋友;情绪控制之被告知疾病异常、焦虑不安全感、担心医院环境陌生。该表共有60个题目,每10个题目反映一项内容,每个题目分5个等级评分(1~5分),评分越高,说明压力越大,量表于当日全部收回。

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韧性护理干预,干预方法如下:在疾病的初期患儿接触生疏的病房环境,常产生焦虑、恐惧和不安全感心理,继而表现为哭闹、不讲话、厌食、不愿配合医护治疗等,护理人员除了适当的在病房墙上贴赋予卡通色彩的图画外,还可以运用卡通帖子鼓励每次接受治疗的患儿,尽量营造学校的氛围来鼓励他们,经常与患儿聊聊天,指导其自我控制情绪的方法,同时在每次治疗和护理中以亲近、轻拍、多抚摸等方式给患儿温暖,以减轻由于环境改变而产生的焦虑、恐惧和不安全感。

家庭、同学和朋友作为外界变量的保护因素,贯穿疾病全过程。在此过程中护士要相对固定,连续护理以增加其安全感,建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关系,同时在治疗中多沟通,多鼓励,多亲近,同时家长、同学和朋友的心理状态在患儿心理行为的治疗过程中也至关重要,通常情况下,患儿由于遭受严重创伤,父母常常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内疚和自责,总想尽办法去弥补,患儿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过度的依赖化和婴儿化,低估了他们严重创伤后生理及心理的应对能力,我们要鼓励患儿同周围人互动,沟通,使患儿增加自信心。

干预1周后重新进行调查。此项调查前后共发放自编量表1020份,有效回收1020份,回收率100%。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干预前后主要压力源,如担心医院环境陌生、担心学习成绩下降、担心疾病预后、害怕被告知异常、害怕害怕离开家人朋友、焦虑和不安全感的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xcle2000软件录入数据,资料分析软件为SPSS 13.0,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 α=0.05。

2 结 果(表1)

表1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儿干预前后各项观察指标积分比较(±s)

表1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儿干预前后各项观察指标积分比较(±s)

时间 例数 干预组 对照组 P值担心医院环境陌生 担心学习成绩下降干预组 对照组 P值 干预组 对照组 P值担心疾病预后干预前干预后P 255 25.60 ±6.42 24.16 ±6.58 >0.05 38.32 ±6.43 37.60 ±6.29 >0.05 25.88 ±8.79 25.52 ±8.73 >0.05 255 10.92 ±2.55 17.12 ±5.88 <0.05 13.24 ±3.44 23.60 ±4.29 <0.05 10.80 ±3.34 18.08 ±6.58 <0.05值<0.05 <0.05 <0.05时间 例数 干预组 对照组 P值 害怕家人、同学、被告知异常 朋友离开干预组 对照组 P值 焦虑、干预组 对照组 P值不安全感<0.05 <0.05 <0.05干预前干预后P 255 37.08 ±8.17 36.76 ±7.73 >0.05 35.20 ±6.98 34.84 ±6.13 >0.05 19.00 ±3.40 19.84 ±4.14 >0.05 255 14.28 ±5.07 30.40 ±6.64 <0.05 12.96 ±3.35 31.00 ±6.55 <0.05 7.68 ±2.01 16.48 ±4.45 <0.05值

3 讨论

3.1 学龄期住院患儿的主要压力源 本研究资料显示,学龄期住院患儿存在诸多压力源,其中担心医院环境陌生、担心学习成绩下降、担心疾病预后、害怕被告知异常、焦虑和不安全感是值得高度重视的6种主要压力源。其产生的背景源于现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稳定与完善,90后的独生子女家庭比例逐渐增多,孩子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父母对其娇生惯养及祖父母对“独苗苗”的百般袒护,造成了多数儿童性格孤僻、不愿与人协同合作、适应能力差、认知能力差、生活能力差及解决问题能力低等性格特点,再加之患儿没有住院的概念,造成学龄期住院患儿情绪反应比较突出,往往情绪容易冲动、不稳定[7],他们能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调节,但控制能力较差,情绪变化受外界影响较大。学龄期是接受教育和增长知识的时期,但是疾病影响了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住院治疗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抗拒治疗、哭闹、烦躁、担心学业等不适应症状。

3.2 韧性干预的影响因素与作用 Olsson等[8]的一篇综述整理了众多心理韧性影响因素,将之归为3类:(1)个人能力(体质、智力、社交等)和人格特征(自尊、自我效能感、控制感、幽默感等)。(2)家庭支持系统,包括父母的鼓励和帮助、亲密的关系、家庭内部的和谐、非责备的态度、物质支持等。(3)社会支持系统,包括社会经济地位、学校经历等。本文所自编的韧性量表调查和探索学龄期患儿住院期间面对压力和战胜疾病的力量源泉,使其在逆境中的消极情绪最小化,适应和接受挑战能力最大化。因此,通过韧性干预能达到发展优势潜能、预防行为障碍的目的。本研究显示,学龄期住院患儿韧性的提高和保护性因素的增加并不是仅得益于护理人员常规护理的实施,而是源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韧性干预,使其从经历和体验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关系、信念和期望,从而自愿与医护人员、病友、家长、朋友等分享这些力量的价值感。

3.3 心理韧性现状与发展趋势 韧性的概念是一个兼容性极强的研究框架,它成功地整合了发展、人格、情绪、社会、认知、应激及健康心理学等研究领域的现有成果,甚至涉及到了哲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9]。而心理韧性的研究是在多元化水平的基础上来理解韧性的概念,考察个体作为一个复杂的生命体系是怎样与周围的系统发生有效或无效的交互作用的[2]。目前,韧性干预主要运用到教育儿童和青少年实践的领域,帮助人们抵抗挫折和灾难性突发事件领域,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组织竞争力,但是韧性干预还没有应用到疾病护理领域中,本研究利用自制韧性量表进行调查,采用韧性干预加普通健康教育与常规护理健康教育效果进行对比来看,对学龄前住院患儿开展韧性干预意义重大。

[1]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 -912.

[2]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3):149 -152.

[3]Luthar SS,Cicchetti D,Becker B.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a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J].Child Development,2007,7(13):543 - 562.

[4]Elder GH.The life course as developmental theory[J].Child Development,1998,69(1):1 -12.

[5]McGloin JM,Widom CS.Resilience among abused and neglected children grown up[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2001,13:1021-1038.

[6]高云鹏.劳教戒毒人员心理韧性研究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7(4):78 -80.

[7]王玉华,滕 涛.儿童学校恐怖症30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6,18(3):182 -183.

[8]Olsson CA,Bonda L,Bums J M,et al.Adolescent resilience:a concept analysis[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3,26:1 - 11.

[9]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58 -665.

猜你喜欢
学龄期不安全感韧性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本期导读
学龄期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学龄期儿童近视的相关因素分析与针对性护理措施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不安全感:追溯简易房与避难所
企业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研究述评
在不安全感和诸多漏洞之间养生谜中迷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