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哲,王 飞
(天津市公安局安康医院精神病科,天津300240)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的疑难病症,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都有明显的影响。有研究[1-2]证实,丙戊酸盐药物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有增效的作用。2009年7月至2010年10月,天津市公安局安康医院应用阿立哌唑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2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选择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52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 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3]。 潘氏量表(PANSS)评分≥60分,符合Kane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定义标准[1]:1)过去 5年对3种剂量和疗程适当的抗精神病药物(3种药物中至少有2种化学结构是不同的)治疗反应不良;2)患者不能耐受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3)即使有充分的维持治疗或预防治疗,患者仍然复发或恶化。排除标准: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酒精或药物滥用、妊娠和哺乳妇女及药物过敏者。取得患者或家属的口头知情同意,将5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6例。联合用药组:男13例,女13例,年龄18~59岁,平均(32.3±8.35)岁,首次发病年龄(23.6±5.2)岁,病程 6~29 年,平均(13.7±5.2)年;单用药组:男 12 例,女 14 例,年龄 19~60 岁,平均(33.45±7.85)岁,首次发病年龄(24.7±5.7)岁,病程 5~27 年,平均(13.3±5.4)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首次发病年龄、平均病程及PANS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所有患者治疗前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者停药清洗1周。联合用药组服用阿立哌唑(上海中西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20102),起始剂量为 5~10mg·d-1,2周内增至 15~20mg·d-1,最大剂量为 20mg·d-1;丙戊酸钠(山东仁和堂药业有限公司,批号:120351),起始剂量为 600 mg·d-1,最大剂量 1 200 mg·d-1。单用药组服用阿立哌唑,用法同联合用药组。2组均8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可合并使用苯二氮类药,不使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抗躁狂药及电休克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血、尿、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
采用 PANSS 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4]评定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PANSS在治疗前及治疗第2、4、6、8周末各评定1次,包括阳性症状(P)、阴性症状(N)和一般精神病理(G),3个分量表分值之和为PANSS量表总分,根据PANSS减分率按4级标准评定临床疗效:≥75%为痊愈,50%~74%为显著进步,25%~49%为进步,<25%为无效。 于治疗第 2、4、6、8 周末采用TESS评定不良反应。有效率=[(痊愈+显著进步+进步)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为80.7%,单用药组总有效率为61.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5)。 见表 1。
表1 2组患者疗效的比较
治疗2周末2组患者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精神病理症状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均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续均呈持续性下降趋势。治疗2周末联合用药组阴性症状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单用药组阴性症状分虽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末单用药组阴性症状分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各时间段的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精神病理及总分与单用药组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5 或P<0.01)。 见表 2。
表2 2组患者PANSS各因子评分及总分的比较 ±s,分
表2 2组患者PANSS各因子评分及总分的比较 ±s,分
#P<0.05,##P<0.01 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与单用药组比较。
组别 n 时间 阳性症状 阴性症状 精神病理 总分联合用药组 26 治疗前 23.37±3.62 41.06±2.75 35.06±2.16 101.51±9.78治疗 2 周末 20.37±2.16#* 40.86±2.34##** 32.18±2.35## 96.48±7.52#**治疗 4 周末 17.36±3.12#* 35.24±2.61##** 27.32±2.87##* 88.57±5.86#**治疗 6 周末 12.82±2.31#* 33.79±2.31##** 23.42±3.15##* 75.46±6.36#**治疗 8 周末 11.35±2.41#* 31.06±2.51##** 18.65±3.21##* 69.71±5.79#**单用药组 26 治疗前 24.71±3.12 41.25±3.78 36.50±2.68 103.64±9.52治疗 2 周末 21.44±2.37# 39.98±3.33 35.17±2.70# 98.67±5.94#治疗 4 周末 19.26±2.76# 38.75±3.18# 33.56±3.23# 92.37±7.12#治疗 6 周末 15.01±2.17# 36.90±3.61# 29.21±4.03# 86.77±8.32#治疗 8 周末 13.73±3.03# 35.56±4.02# 25.35±3.62# 80.78±5.11#
联合用药组TESS评分平均为(7.14±3.67)分,单用组TESS评分平均为(6.74±5.38)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头痛6例、失眠5例、恶心5例、焦虑4例、静坐不能2例、震颤4例、嗜睡2例、心动过速2例;单用药组头痛2例、失眠4例、恶心4例、焦虑4例、静坐不能及震颤3例、嗜睡2例、心动过速2例,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阿立哌唑是一种二氢喹啉类衍生物,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机制均不同于其他抗精神病药,是新一代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它对D2受体和5-HT1a受体具有部分激动活性,同时拮抗5-HT2a受体,与D3受体也有高亲和力,是多巴胺-5-羟色胺系统稳定剂。当多巴胺能传导低下时,阿立哌唑可增加其神经传导,改善阴性、认知和抑郁症状,而当多巴胺传导亢进时,阿立哌唑可降低其神经传递,改善了阳性症状[5-7]。丙戊酸钠能激活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合成,升高脑内γ-氨基丁酸的浓度,增强GAbA的神经传递作用,GAbA浓度增加抑制了D2受体,又可抑制5-HT,可强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D2受体及5-HT2a受体的阻断效应,增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疗效,改善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本研究结果表明:阿立哌唑联合丙戊酸钠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对改善患者阳、阴性症状,精神病理症状及总体疗效显著优于单用阿立哌唑,与有关报道[8-9]结果一致,提示丙戊酸钠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有明显的增效作用。D.E.Casey等[10]认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联合丙戊酸盐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比单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效果好、起效快,不需要增加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或联合其他精神病药物,且安全性高、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刘铁榜,臧德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10(2):114-115.
[2]张华,刘严.利培酮合并丙戊酸钠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观察[J].中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4,30(4):303.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 版[J].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76.
[4]沈渔邨.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45-257.
[5]Lawler C P,Prioleau C,Lewis M M,et al.Interactions of thenovelantipsychotic aripiprazole (OPC-14597)with dopamine and serotonin receptor subtypes[J].Neuropsychopharmacology,1999,20(6):612-627.
[6]Marder S R,McQuade R D,Stock E,et a1.Aripiprazole in the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safety and tolerability in short-term,placebo-controlled trials[J].Schizophr Res,2003,161(2/3):123-136.
[7]Ziegenbein M,Sieberer M,Calliess I T,et al.Combination of clozapine and aripiprazole:a promising approach in treatment-resistant schizophrenia[J].Aust N Z JPsychiatry,2005,39(9):840-841.
[8]王锋,江永华.丙戊酸钠辅助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8,18(4):250-251.
[9]王娴贤,陈平周,陈曲亮,等.丙戊酸钠辅助治疗36例难治性精神分裂症[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2,14(1):22-23.
[10]Casey D E,Daniel D G,Massef A A,et al.Effect of divalproex combined with olanzapine or risperidone in patientswith an acute exacerbation of schizophrenia[J].Neuropsychopharmacology,2003,28(1):18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