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战亚洲策源地形成标志”的思考

2012-07-09 21:14孙海东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2年12期
关键词:事变军部法西斯

孙海东

几年来,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发生了三次变化,几次标准的变化比较大,让很多读者产生了疑惑,到底哪种变化更科学,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和欧洲二战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界定的标准是否一样,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探索!

标准 九·一八事变 二·二六兵变 广田内阁

对于二战亚洲策源地形成标志这一问题的回答,笔者注意到1999年到2002年间,人教版历史教科书变化多达3次。由“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世界历史第二册》1999年11月第5次印刷)到“日本军部少壮派军官发动‘二·二六兵变”(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世界历史第二册》2000年11月第6次印刷),再到“受到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世界历史第二册》2002年3月第1版10月第1次印刷),这让许多读者感到疑惑,这一问题为何会出现如此多的、不同的看法呢,现在的这种说法科学吗?

笔者经过认真研究和查阅有关资料,个人认为最新版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还可以更直接些。笔者认为,直接以“广田内阁的建立”作为标志最为明了,也最容易理解,仅就此谈谈笔者的见解。

笔者认为,二战欧、亚策源地形成标志应当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即以某一为准备或发动战争而采取的标志性事件为界入点。

相对而言,界定二战欧洲策源地形成标志较为容易,从史实中不难看出,德国是二战策动起源的地方,且只有在希特勒上台后,战争才成为必然。因为希特勒上台后,得以实施他的纳粹政策。先是取缔德国共产党,接着取消了其他政党的合法地位与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掀起排犹运动,焚毁大量进步书籍以加强思想控制,并叫嚣要“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用战争为德国“获得声生存空间”,撕毁《凡尔赛和约》,大搞国民经济军事化,疯狂扩军备战。从上述种种措施看来,希特勒上台标志着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以这一事件为临界点,二战欧洲策源地形成,这是目前大家所共同认可的。

依据同一标准,二战亚洲策源地形成标志也应以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为界入点。但是,日本的法西斯化过程与德国、意大利有所不同,它不是通过某个法西斯政党地区夺取政权的方式来实现的,而是在由垄断资本所支持的军部法西斯在扩军备战的过程中逐步加强对政权的控制,依靠战争和推行战争政策上台的。因而,要界定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就要困难得多,这就要我们在日本法西斯化的过程中确定哪一事件对此起了决定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纵观日本法西斯化过程,有重大影响的无外乎“九·一八事变”“二·二六兵变”和“广田内阁的建立”。那么,哪一事件对日本的法西斯化起了决定性作用呢?

其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军国主义已开始制造法西斯舆论。1919年8月,日本法西斯主义运动的肇始者和理论家北一辉在中国上海写出《国家改造案原理大纲》,1923年出版时改名为《日本改造法案大纲》,该大纲鼓吹动用天皇大权、依靠军事力量实现国家的“改造”和“积极对外开战”,夺取殖民地,称霸亚洲和世界,成为颇受帝国主义分子赞扬的法西斯纲领。对于日本扩张主义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天佑良机”。日本攫夺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殖民权益,接管了西太平洋德属诸群岛。无论殖民经济与军事力量,都在战中得到极度膨胀,成为仅次于美、英的世界强国,更是远东第一大国。但战后国际形势与国内问题结合,激化了各种矛盾,导致了法西斯主义在国内的兴起。

“九·一八事变”之前,军部法西斯势力已逐渐成为日本法西斯化过程的主力。而“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军部为摆脱经济危机、利用战争乘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确立法西斯专政的理想方案,企图用发动侵华战争来摆脱经济危机,缓解政治危机。

“九·一八事变”导致了以军事工业为核心的各类产业的恢复及发展,给危机中的日本经济带来了起死回生的机会。“九·一八事变”带来的这种结果,大大提高了以军部为核心的日本法西斯的政治地位,扩大了法西斯的影响。但是,由于武装暴动失败,反而使法西斯势力出现分化,因而“九·一八事变”在日本法西斯化过程中不起决定性作用。

也就在“九·一八事变”后,法西斯势力出现分化时,围绕如何建立军事法西斯统治问题,日本军内出现了皇道派与统制派的矛盾之争,他们双方都想建立由自己控制的军事独裁政府。而“二·二六”兵变仅是皇道派少壮军官企图以发动兵变“诛破坏国体的不义之臣,铲除遮蔽皇威、阻碍维新的奸贼”以振“皇统宏谟”而已。

1935年12月,陆军部决定调遣皇道派的东京第一师团驻防“满洲”,是导致爆发二·二六政变的导火索。陆军当局本已预计到发生兵变的可能,但希望利用这一机会建立新体制,因此颁布《戒严令》。但政界、财界和海军部不支持政变,民众也逐渐了解事件的真相,事态的发展遂转向武装平叛。平定叛乱后,陆军当局彻底清洗了皇道派,确立统制派对陆军的支配地位。二·二六事件,是日本法西斯少壮军官发动的最后一次军事政变。以该事件为契机,冈田启介内阁辞职,军部以血腥的镇压手段加强了他们在政治上的发言权。广田弘毅组阁后,在陆军大臣侯选人寺内寿一大将的强硬要求下,同意恢复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军人遂掌握了随时可以使内阁倒台的大权。此后,日本迅速走向军部法西斯专政的道路,但以兵变证明日本法西斯统治的建立同样有欠妥当。因为“二·二六”兵变到法西斯专政措施的实施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过程,即由统治派支持原外相广田弘毅组阁。1936年3月成立的广田内阁便完全按照军部的旨意制订政纲,挑选阁员,成为军部控制和操纵的傀儡。至此,日本法西斯终于通过军部控制内阁,登上了日本政治主宰的宝座,达到确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目的。

广田内阁建立后,迅速恢复了军部大臣的现役武官制,使军人控制内阁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废除了议会多数的政党内阁制,取消议会对内阁的监督权,修改选举法,使内阁在名义上成为日本政治体制中的“实力派”。接着,广田召开“五相会议”,通过“基本国策纲要”,随着战争体制的初步建立,日本陆海军竞相制订空前规模的扩军备战计划。同时,加速经济军事化和扩充国防军备,是日本法西斯准备将局部侵华上升为全面侵华战争的又一重要步骤。军事预算一增再增,呈直线上升。从这一过程来看,广田内阁建立后,军部才得以以内阁为幌子,极力加速法西斯化,以军部为核心的日本天皇制法西斯体制才真正建立。

依二战欧洲策源地形成标志的标准,“广田内阁的建立”才是二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这也就和《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世界历史第二册》(人教版2003年3月第1版)的观点基本相同了。但笔者认为,日本法西斯的形成过程相对复杂,从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增强启发性这一角度来说,课本强调“受到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这一说法,学生探究“受到军部控制”这一内容较为困难,代之以“广田内阁的建立”,更直接更明了,效果也许会更好!

参考文献:

[1]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2]世界史研究动态.1986.

猜你喜欢
事变军部法西斯
简述新四军军部驻地的变迁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策略
第二次西园寺内阁期间“增师案”与政党军部之间的博弈
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
好事变“坏”事
“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查活动研究
《科利亚的木匣》(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关注历史中的人与课堂中的人
军部
法西斯是一种刑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