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原则研究

2012-07-09 20:31张俊珍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课程结构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

张俊珍

[摘要] 课程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结合实践,本文对陕西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原则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陕西省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模式。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课程设置 课程结构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素质体系和价值体系的综合载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在课程上要充分体现出以相关知识为基础,以核心能力为目标,以职业素质为主线的培养特点。在课程质量观上要突出“社会本位”和“人才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设置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科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各科目的学分与学时比重的分配。课程设置的研究过程主要是课程方案和课程计划的制订过程。研究所产生的主要教学指导文件是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1]

陕西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原则

根据课程理论,课程设置的一般原则有:(1)辩证适度的原则;(2)实现素质教育目的的原则;(3)适合身心发展(循序渐进)的原则;(4)社会生活发展需要的原则;(5)统一型和多样型相结合的原则;(6)综合型和系统型相结合的原则;(7)课时分配比例合理的原则;(8)开放型原则;(9)超前型原则;(10)理论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原则。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所需的课程设置要重点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实现具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点的素质教育目的的原则

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素质的要求是:兼顾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强调在个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业务能力素质中更为注重与岗位相关的技术技能素质的要求。普通高等教育对科学文化素质要求的改革趋势是:科学教育人文化,人文教育科学化,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趋势。[2]所以,在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上,对综合文化素质要求的改革趋势应考虑:技术教育人文化,人文教育技术化;技术与社会,技术与人文,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2.统一型和多样型相结合向多样型发展的原则

统一型指中央或地方政府以指令型文件规定的统一型课程和课程标准,称为国家课程及课程标准,统一型课程一般多为基础课程;多样型指学校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培养个性化人才的需要,而自主决定的课程和课程标准,称为学校课程,多样型的课程一般对应为专业课程。

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的课程设置不仅要考虑国家课程及课程标准,更要重视学校课程的开发和课程标准的制订。国家课程的实施,保证了教育的基本质量,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学校课程促进了人才的多样化,适应了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两者兼顾,才能提高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和人才的社会适应型。从世界范围看,过去非集中管理课程的国家,如美国、英国都在加强课程统一型的要求。而过去集中管理课程的国家,如法国、前苏联、中国等都在增加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所以,对课程的改革更应注重课程的多样性,使电子信息类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3.全方位开放的原则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使学生掌握社会当前主流技术中的核心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对学生核心能力的要求也需要不断调整。首先,了解社会信息,掌握主流技术,聘请高水平师资,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均涉及到课程内容的开放型[3];其次,增大选修课学分比例,建设开放式选修课程序涉及到课程管理的开放型;再次,课程的多样化、个体化、涉及到课程结构的开放型,也就是说,从课程的内容、课程的管理、课程的结构均需开放。

4.超前型原则

当今时代信息大爆炸,技术半衰期急剧缩短,技术教育较之科学教育相对滞后性更为突出,因此,预测型、前瞻型的课程设置成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本科人才首先必须有创新型高职课程的设置。

5.实践型原则

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课程设置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实践性,它的实践环节、实践课程不是依附于理论、验证理论的考查课程,而是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形成实践教学体系点(实验课)→线(课程设计、课程实习)→面(综合实训、综合实习)→体(毕业实践、毕业设计、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各实践环节链接、递进的系统过程。应用型本科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在由点连线,由线到面,由面扩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

6.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首先,应考虑到就业市场的需求,课程设置要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要瞄准某种职业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要在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第二,课程设置应指向工作需要,即应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来设置课程,确定课程的型质和内容。第三,要统筹生涯发展与即时就业的需要,以专业技术学习为基础,兼顾就业需要的灵活型和学生的选择型来设置课程。

7.以专业目标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育应紧紧围绕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相应的人才规格,以专业目标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实施系统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专业分析是课程设置的基础,每个专业都应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课程设置要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特别要围绕核心专业能力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课程的整合包括理论课程间、理论与实践间、实践环节间的整合,应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尊重认知规律、缩减课时的原则进行。课程的内容要关注专业的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的改进,要把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充实进去,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与企业实际需要相脱节的弊端,使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处于相对稳定和不断更新的交互状态之中。

8.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原则

课程设置要与国家劳动部门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接轨,要以职业标准为导向,为学习者提供与其未来可能从事职业活动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反映其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因此,必须以“双证书”制为框架,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把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入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同时形成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并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纳入总体教学计划中,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证书标准有机结合,用证书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4]

9.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原则

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是遵照通过职业行动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采用由外围向核心发展的结构,以养成学生现实的职业能力为课程主要目标;按照实践活动形成的需要选择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以工作项目为单位,以职业活动进程为线索组织课程和教学内容,突出专门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在先、实践在后,理论是重点、实践是附庸的传统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它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强调以学生直接体验的形式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

10.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为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个体发展的需要和部分学生升学的需要,还应增设数学、物理、外语及人文社科类、先进专业技术类的选修课程。

总之,以上十点课程设置原则源于对实践的归纳,希望对我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能够提供一点借鉴意义,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遵循以上原则及要求,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

参考文献:

[1]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72.

[2]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126-139.

[3]卢洁莹.“能力本位”职教课程研究综述[J].高教研究,2006,(3):56-59.

[4]陈智.以人为本,探索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研究,2005, (5):28-31.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体育系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课程结构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
中美两国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的比较研究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的三种导向
试析我国中小学课程结构与类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