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纪元
【片段一】(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中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师:很多同学说她很热情,很关心人,那你们主要从哪里感受到她很热情、很关心人呢?请你们再一次浏览课文,找出你们觉得体现关心、热情的那一段句子,把它画下来。
生(朗读):“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
(连续三个同学都是读这一段话)
师:王熙凤关心林黛玉的哪些情况?
(生回答:王熙凤问了林黛玉的年龄;想了解林黛玉的学习情况;关心林黛玉的身体健康,问她现在吃什么药;想到了林黛玉生活上的种种需求……)
师:是啊,听了这样一番话,林黛玉能不感动吗?下面我们换一个角度读,把自己想象成林黛玉,入情入境、将心比心地读。
(生读)
师:如果你是林黛玉,你听到哪一点会特别感动?
生:我觉得“在这里不要想家”这句话特别感动人,因为林黛玉母亲刚刚病逝,虽然她到的是她姥姥家,但毕竟初来乍到,心里总是有些别扭、不舒服,一句不要想家,特别暖人心。
生:如果我是林黛玉,当我听到“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这一句时很感动,我觉得王熙凤非常体贴,让我觉得自己找到了依靠。
……
师:是啊,任何一个人听到这样一段话,都会觉得王熙凤是一个热情、周到、体贴的姐姐啊,请大家练习读这段话,读出这一份关心。
(生朗读)
【片段二】
师:请刚才朗读王熙凤那一段话的同学站起来。现在你们就是王熙凤了,老师问,你来答。你只需要回答“知道”或者“不知道”。
师(走向其中一生):请问妹妹几岁了?
生:不知道。
师:她上过学吗?
生:不知道。
师:现在吃什么药?
生:不知道。
师:一问三不知。(大笑)
(连问三个同学,都是这样的情况)
师:这就奇怪了,你们不都问了吗?怎么就不知道呢?
生:因为林黛玉没有回答。
师:那林黛玉为什么不回答呢?
生:因为纸太少了。(大家大笑)
生:没写。
师:我明白你的言下之意,你是说如果我们有机会看原著,我们接着往下看,可能就能看到林黛玉的回答了,是吧?
生:是。
师:那你们看看下文,让你们死了这份心。请看——(出示原著后面的句子)
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师:是啊,同学们,如果王熙凤真的想知道答案,她在说这一段话时,至少一个地方应该停顿一下。哪一个地方她必须停顿啊?
生:“现吃什么药?”后面应该停顿一下。因为王熙凤不知道林妹妹今年几岁了,她是否上过学,她现在吃什么药,她应该听林黛玉回答。
师:看了原文后,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生1:看了原文之后,我想林黛玉没有回答是因为她没有机会回答。
生2:看来王熙凤并没有兴趣进一步了解林黛玉,王熙凤并不是真正关心林妹妹。
师:那我们再读读,王熙凤说这段话除了要表明对林黛玉的关心之外,还有什么意思呢?请大家思考讨论。
(生小组讨论)
生3:我觉得王熙凤是为了显示自己在荣国府里的地位不一般。
生4:我觉得王熙凤这些话其实是说给老祖宗听的,她是为了讨好老祖宗。
【赏析】
这是蒋军晶老师围绕着“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这段文字教学的两个片段。第一个片段中,学生读这段文字,读出的是一个“热情”“周到”“体贴”的王熙凤;第二个片段中,学生围绕这段话,读出的是一个“炫耀”“讨好”的王熙凤。
同样的文字,为何学生能读出不一样的感受?这就是蒋老师的高明之处,不但让学生走进文本,更让学生穿过语言的丛林去透视文本。第一个教学片段的指向是“内容”:“你们主要从哪里感受到她很热情、很关心人呢?请你们再一次浏览课文,找出你们觉得体现关心、热情的那一段句子,把它画下来。”如果蒋老师就此打住,就与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常态”一致了: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理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蒋老师并不满足于“内容”,而是又指向了“形式”:三个连续问句的秘妙。引导学生在“一问三不知”过程中与对原文的阅读中发现了这个语言的秘妙:原来王熙凤的连续问话并不想林黛玉回答,文字背后隐藏着另外一个王熙凤:炫耀地位、身份,讨好“老祖宗”。
语文教学,要关注内容,更要关注形式,学生方能与语言亲密接触,去发现文本的语言秘妙,破解文本的语言密码,从而实现文字与精神的同生共构。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