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芳
摘 要:校园心理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探究校园心理环境含义、构成、特征的基础上,将目前我国艺术院校心理环境特征总结为环境设置、师生关系、学习方式、同学关系、管理模式以及学生特点等七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构建积极、自由、民主的校园心理环境的原则及实践措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环境;艺术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88-02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的行为不仅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心理环境的影响。为了理解和预测人的行为,人们将人及其环境看做一个相互依存的因素集合,并试图对环境和人的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勒温(1890—1947)提出,所谓心理环境(mental environment)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里,“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1]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环境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心理环境属于群体心理环境,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校内部形成的独特空间环境和人文氛围,影响个体体心理行为的一切环境因素的总和。不仅包括校园文化因素,还包括物质环境因素,是校园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的总和。前者指校风学风、师生关系、教育管理、文明程度等。后者如教室、图书馆、操场、绿化等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其中物理环境是心理环境的载体。心理环境的概念为人的心理这一动态和应变系统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校园心理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主力“场”。首先,积极、自由、民主的心理环境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良性的工作平台,同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升修养,激发其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其次,大学生对心理环境变化非常敏感。积极、自由、民主的心理环境对其思想道德品行、人际交往、学习等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积极、自由、民主的心理环境为教师和行政管理者产生心理影响。从而实现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二、艺术院校校园心理环境现状
相对于其他院校而言,艺术院校的心理环境表现出以下特征:
(一)教育化、艺术化、个性化相统一的环境设置。精心设计的专业教室既有利于专业教学和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专业互助和人际沟通的场所。艺术院校往往设置有展示才艺的公共场所,如汇演中心、美术馆、墙报等,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在艺术教育环境中的自我成长和价值。同时,学生们往往有机会参与校园环境的设置,如雕塑系同学的作品形成校园里亮丽的风景线。
(二)情感性和示范性并存的师生关系。艺术院校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师生关系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如音乐教育往往采用个别授课形式,师生关系更接近师徒关系。相对于其他专业,艺术院校的师生接触更频繁,交往更密切。同时教师还和学生近距离沟通,指导练习,为其示范(演唱、演奏、表演、绘画等)。
(三)独立练习与互助合作兼容的同学关系。艺术院校专业学习是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如独立练习创作和集体汇报演出相结合。这种学习方式既给了学生独立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培养独立的个性,又使每个学生都在合作中彼此欣赏,分享经验,交流情感和观念,进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和谐发展。
(四)情感性、丰富性和直觉性的专业学习。艺术教育如音乐、舞蹈和表演等专业注重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学生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情感的共鸣。其专业特点决定其学习更富情感性、丰富性和直觉性。
(五)规范化管理和彰显个性并重的管理模式。一方面,依托教学大纲、奖惩条例以及各项规章制度,在课程建设、专业教学、学生管理等方面日趋规范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结合学生追求个性及专业学习个性化要求的特点,在管理中尊重学生的个性。既注重建章立制,又注重情感沟通,情法并行。
(六)张扬个性、热情执着的艺术类大学生。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和其他院校的学生有其共同点,同时,他们大多注重个性的形成、发展和张扬,心理素质具有以下几个特征:[2]
1.积极进取,热情乐观但个人主义倾向明显。艺术院校的学生往往个性鲜明、思想活跃、注重个性发展,但往往自我中心倾向比较明显,对老师的督导、学校管理部门的规章、家长或教师的引导容易产生反感甚至抵触情绪,组织纪律观点淡薄。
2.热爱专业,但缺乏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艺术类学生基本是从小开始学习专业,或从小就有专业兴趣和爱好,往往表现出很强的专业精神,对专业过于偏重,往往忽视文化理论课的学习。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是,很多学生是临近高考才急就章选择学习艺术,真正喜欢艺术的学生比例相应减少,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和学习目标。
3.独立意识强,社会活动多,但自制力较弱。艺术专业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艺术。和其他专业学习相比,更注重独立探究和个性创造,很多学生需要异地求学,往往初中或者高中就独立学习生活。加上常参加演出和比赛,为其独立能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条件。但他们毕竟是尚未成熟的青年,缺乏生活经验。面对诱惑,辨别能力弱,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三、构建积极、自由、民主的心理环境
近年来各高校包括艺术院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使艺术院校成为教师和学生心灵共同成长的乐园,必然要求构建积极、自由、民主的校园心理环境。
(一)积极、自由、民主的心理环境的建设原则
1.目标性原则。要掌握好环境育人的总体目标,不单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更要为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2.以人为本原则。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到师生的便捷和个性发展,让师生,尤其是学生参与校园环境的设置中来。
3.整体渗透原则。无论是管理部门、后勤服务部门,还是一线教师、甚至包括学生都承担着营造心理环境的功能,使其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
4.积极引导原则。张扬积极心理品质,树立自信和自尊,掌握积极健康生活的方式。
5.榜样示范原则。一方面增强教师的示范性,另一方面树立先进和榜样,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效仿的对象。
(二)构建和谐校园心理环境的实践措施。打造和谐校园心理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全局统筹规划,提升校园心理环境的整体水平。
1.悉心创建校园,发挥物理环境的熏陶作用。物质环境是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利用空间,让每一个环境因素成为影响学生发展的资源,让每个墙面“说话”。
(2)结合实际,建设符合专业学习规律建筑和设备,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3)结合专业特点,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园环境设置中来。
(4)加强校园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如网站、板报、专刊、广播和校刊等。
2.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艺术院校中的近乎师徒关系的师生,更应该注重教师的主体功能,发挥他们对学生心理暗示的作用。
3.精心策划校园例行活动,创造机会体验成功。学校传统开展的例行活动,如校庆、开学与毕业典礼、文化艺术节、运动会、升旗仪式、军训、志愿者公益劳动、环保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均属于动态环境,负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并渗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健康生活。对大学生的文明、诚信、乐于助人、遵守纪律、热爱集体等行为进行物质或精神奖励,积极引导艺术院校大学生积极健康地生活。
5.建设共同育人的多种平台,共同关注心理健康发展。建立校园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开设心理测试和咨询等服务项目,并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建立起共同育人的平台,多渠道、全方位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唯有心灵真正达到和谐,才能静心,也有深情;才能相守,又有自由。”营造和谐的育人心理环境,挖掘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品质,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积极健康生活的方式,看到生命的阳光和生活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63.
[2]苏常青.关于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云南艺术学院大学生情况调查[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