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安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必须以人为本,让学生养成析疑和质疑的习惯,重视阅读的规律性,积极引导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阅读;创新思维;规律性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23-01
一、阅读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些教育家的先驱们倡导人文主义,率先提出教育以人为本,解放人的思想感情,反对强迫纪律、严厉体罚和死记硬背,注重学生个性。尽管这一思想已经延续了好几百年,但是,这种缺乏人文关怀,抹灭学生个性的“填鸭式”的教育仍然存在。因此,在如今,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要提倡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析疑、存疑、质疑是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根本所在
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让他们自己阅读,从中寻找到需要的知识,得出自己的对文章的理解。在阅读训练中,教师既要重视共性的调整,更要注重个性的差异,挖掘个性潜能,重视学生独立性的培养,鼓励学生存疑、求疑、析疑,发表自己对文章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敢于坚持自己的独到见解,敢于说他人没说过的话,敢于对书本“定论”提出疑问,敢于否认不合理的权威解释。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创新来自于“质疑”,可以说任何质疑都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表现,任何质疑的过程都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和潜在动力。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存疑、求疑、析疑,发表自己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和认识。要养成学生的质疑习惯,就要积极培养和鼓励学生各种形式的质疑,包括给课本或对教师的质疑。在如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不再是课堂唯一的权威,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和领路人,人人都可以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对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以及异想天开的设想,都应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宽容和尊重。学生提出的疑问是正确的,就要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即使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也要先肯定这种质疑的精神,再耐心指导纠正,绝不可以一竿子打死。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难以及时回答、棘手的疑问,教师必须虚心谨慎,高度肯定学生提出的疑问同时要敢于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切勿敷衍了事,更不能妄下结论,把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在摇篮里。肯定和表扬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好方式,是思维创新必要的催化剂。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教师的言行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里发育,鼓励和表扬可以滋润学生的心田,有效的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要重视阅读本身的规律性
阅读有其自身规律。语文课的“读”很重要,“读”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朗读最有效。读是把书面文字转化成形象的过程。要强化“读”的方式,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其中讲究一个“悟”字。只有对文字的感觉到位了,才能领会到其中的意境及含义。学生不管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因此,字斟句酌是必不可少的。把每一个字都落实了,读的效果才会显而易见。读和联想联系在一起,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那样写景与抒情结合的散文,文章以动映静、化静为动,动静相宜,节奏鲜明,优美和谐,情景交融。联想自然,比喻精当,引人入胜。足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空间飞翔。
读《岳阳楼记》,就仿佛转身于“春和景明,一碧万顷”的美好江山中;读《绿》,就有醉人的迷离在心中荡漾。这样的意境光靠教师讲是领悟不到的。只有反复地读,学生才能领悟到自己的感受,产生自己独特的思维。
在众多阅读方法中,朗读训练极其重要。传统阅读非常重视培养语感,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多数学者认为:语感是一种理性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觉理解。从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学很讲究音韵美妙,中学教材里所选的文章尽是文质兼美、琅琅上口的佳作。很多文章通过“读”的方式,来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如《春》、《岳阳楼记》、《荷塘月色》等。
四、阅读教学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曾中平先生对“创新思维”的定义是: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创作的本意,根据文字的联想,领悟其意境。把没有生命的文字读活来。
在阅读教学中,思维的创造性是重点。阅读通过创造形象来实现对文章的理解。只有广泛阅读,具有语感的人才能具备这种思维。因此,教师要从课堂讲解解放出来,以学生为主体,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创新。
总之,要在阅读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就要让学生放开手脚,解放他们的思想,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利用语文资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供良好环境,并从制度上保证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形成一个良心循环。
参考文献
[1]张一峰.阅读与人生[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