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视角下我国田径竞技实力特征研究

2012-06-06 07:05孙国涛鲁国斌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亚类沿海地区田径

孙国涛,鲁国斌

(长江大学 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表1 我国八大区域的划分

第7—11届全运会田径比赛成绩前八名的地区[1]。结合我国国情与经济区域划分原则,把我国参加全运会的各单位划分为南部沿海、东部沿海、北部沿海、东北地区、长江中游、黄河中游、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八大区域,区域视角就是基于此八大区域[2]。具体划分方法如表1(港澳台、解放军等体协及个人不在划分之内)。

表2 依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对田径项目的分类

根据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体系,依决定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田径项目属于体能主导类项目,又可细分为快速力量性、速度性及耐力性三个亚类 (表2)[3]。

1.2 研究方法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其中,数理统计法对取得全运会田径比赛前8名的男子24项、女子22项田径比赛成绩按9、7、6、5、4、3、2、1进行赋值 (接力、全能双倍积分),先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后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快速聚类分析[4]。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径 “三大类”竞技实力综合性区域特征

表3 亚类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一览表

表3是对我国第7—11届全运会田径比赛田径三大亚类快速聚类的分析。结果显示,相伴概率P值均小于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分类符合统计学要求。

表4 三大亚类快速聚类结果统计表

表4是由快速聚类分析的聚类结果,结合八大区域各亚类得分情况,将第一类定位为优势区域,第二类为次优势区域,第三类为潜优势区域,第四类为落后区域。

在速度性亚类上,处于优势区域的是我国西南地区、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南部沿海4个区域,分别占总分值的22.87%、21.89%、21.06%和20.31%,表现出优势区域覆盖面广、竞技实力相当的特征。次优势区域为长江中游地区与东北地区,占总分值的12.03%。潜优势区域是黄河中游地区,占总分值的1.84%。西北地区五届比赛分毫未得,处于落后区域。

在快速力量性亚类上,北部沿海地区处于优势区域,占总分值的30.52%。处于次席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占17.33%。潜优势区域比较分散,有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地区4个区域,占总分值的50.21%。西北地区仍处落后地位,仅凭借新疆等地收获51分,占总分值的1.94%。

在耐力性亚类上,东北地区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属于优势区域,占总分值的32.97%,尤其是在中长跑项目上,“马家军”的贡献为其优势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处于次优势区域的是北部沿海地区,占19.16%。东部沿海、西南地区、黄河中游3个地区为潜优势区域,占总分值的35.56%。西北地区、南部沿海、长江中游处于落后区域。与速度性和快速力量性亚类相比,我国西北地区虽同处落后区域,但是实力有所提升,占该区域总积分的42.86%。

2.2 田径男女竞技实力区域差异性特征

运用快速聚类方法分别对我国竞技田径男、女运动员三大亚类进行分析,分类数为3,结果显示,男子在速度性亚类、快速力量性亚类P值小于0.05,具有显著性差异,而耐力性亚类P=0.359>0.05,表明在耐力性亚类上,男子竞技实力分类成立,但差异不具显著性;女子在速度性亚类、耐力性亚类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快速力量性亚类P=0.333>0.05,差异不具显著性,聚类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三大亚类男、女子运动员聚类结果对比一览表

从聚类结果看,男子与女子各亚类在处于优势区域的地区不尽相同,但处于落后区域的地区基本吻合,尤其是在速度性亚类上,完全相同。处于优势区域的地区相对集中,仅被少数地区统治,不利于项目的健康发展。而处于落后区域的地区相对较广,可能是长期以来项目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结果。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西北地区,虽在男子快速力量性、耐力性亚类,女子耐力性、快速力量性亚类上有所收获,但是相比之下,表现平平,始终处于落后区域。

在速度性亚类上,男子处于优势区域的是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占总分值的27.01%,女子是西南地区、东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分别占总分值的29.07%、22.48%、21.22%,同处于落后区域的长江中游、东北地区、黄河中游、西北地区的4个区域总积分共分别占男子、女子总分值的14.39%、13.37%。在快速力量性亚类上,男子处于优势区域的是我国北部沿海地区,占总分值的30.81%,落后区域分别是长江中游、黄河中游、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共占总分值的29.22%。女子是北部沿海地区占优势,东部沿海等5个地区实力相当,但整体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在耐力性亚类上,女子处于优势区域的是东北地区,占总分值的45.28%,处于落后区域的是南部沿海、黄河中游地区等5个地区,覆盖面分布极为广泛,占总分值的24.96%。男子以北部沿海地区与东北地区领先,各地区均有得分,按其分类各区域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表明在该项目上竞争激烈,各地区发展整体上有逐渐平衡的趋势。

2.3 田径竞技实力动态性变化特征

通过对八大区域第7—11届比赛成绩积分进行聚类分析,可以清晰发现各亚类变化情况,表6、表7是三大亚类分别处于优势区域与落后区域的聚类分析结果。

表6 优势区域聚类结果动态变化一览表

从表6可以看出,我国北部沿海地区在快速力量性亚类上一直处于优势区域,占每一届亚类总分值分别为30.61%、29.86%、30.64%、28.90%和32.51%,整体实力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在耐力性亚类上,东北地区除第10届未能进入优势区域而被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所取代外,其他几届均位于首位,但是整体实力从第7届占总分值的50.57%下降到第10届的17.23%,第11届虽重回首位,但仅占总分值的26.44%,表明在该亚类上各地区竞争日趋激烈。在速度性亚类上,先后共有北部沿海、西南地区、南部沿海、东部沿海4个地区进入过优势区域,尤其是第10届共有3个地区同时具备了领先优势,占据了总分值的71.02%。从该亚类整体发展情况看,领先优势由北部沿海、西南地区分别占第7届、第8届总分值的29.74%、29.28%开始,过渡到西南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占第9届总分值的50.47%,最终被东部沿海地区统治,占第11届总分值的31.98%。从三大亚类各地区入围优势区域情况来看,共有5个地区分别在不同的亚类上先后处于优势区域,各具实力,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北地区无缘优势区域。

表7 落后区域聚类结果动态变化一览表

从表7可以看出,我国田径落后区域明显多于优势区域。在速度性亚类上,一直处于落后水平的是黄河中游与西北地区,其中西北地区5届颗粒未收,无一人进入前八名。黄河中游地区得分占总分值的比重从第7届的2.47%下降到第10届的0.65%,到第11届才有所回升。快速力量性亚类上,我国西北地区长期处于落后区域,第8届得分最低占总分值的0.58%,第10届得分占总分值的比例相对较高,也仅为2.96%,不足以与其他七个区域抗衡。耐力性亚类上,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始终落后,从得分情况看,实力有下降的趋势,从第7届占亚类总分值的3.59%下降到第11届的1.48%,并被南部沿海地区超越。综合来看,在三大亚类上,我国先后共有6个地区处于落后区域,北部沿海与东部沿海地区要技高一筹,五届比赛无一亚类处于落后区域。相比较而言,在快速力量性亚类上,竞争较为激烈,先后共有5个地区处于落后区域。而耐力性亚类实力悬殊较大,仅有南部沿海地区、西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表现平平,先后交替处于落后区域,而优势被以东北地区为首的其他5个地区占据。

2.4 田径竞技实力相关性特征

衡量竞技实力的另一指标是奖牌数量的多少,它反映了占绝对优势的程度。对前八名的整体实力与前三名的绝对竞争力的相关性分析,有利于探讨我国田径竞技实力的内部特征。先对各亚类各区域获得的金、银、铜牌按4分、2分、1分赋分,再将两者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

表8 我国田径整体实力与绝对竞争力相关性分析

表8是对我国田径八大区域的整体实力与绝对竞争力在三个亚类上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在亚类上的相关系数均大于高度显著性水平0.8,表明其高度相关,说明各区域奖牌数量与前八名整体实力发展趋势保持一致,是我国田径竞技实力强弱的直观表现形式。分别对各区域男子项目和女子项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整体情况相同,其整体实力与绝对竞争力均高度相关。其中女子速度性亚类相关系数最小,为0.957,女子耐力性亚类相关系数最大,为0.994。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在三大亚类上处于优势区域的地区各不相同,在速度性亚类上沿海地区有很强的集团区域优势,北部沿海地区在快速力量性亚类上一枝独大,东北地区是耐力性亚类的“领头羊”。西北地区各亚类均处于落后区域,无优势可言。

(2)男子与女子竞技实力差异明显,处于各等级区域的地区不尽相同。女子竞技实力在整体竞技实力中起决定作用,较男子各区域争斗更加激烈。男子在耐力性亚类、女子在快速力量性亚类上各区域差异不具有显著性,其项目发展趋于平衡。但西北男子项目和女子项目均处于落后区域。

(3)各区域的竞技实力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且发展不平衡,表现为处于优势区域的地区少、落后区域的地区相对较多。快速力量性亚类出现单极化趋势,北部沿海连续五届处于霸主地位,整体实力有上升趋势;其次是耐力性亚类,东北地区势头强劲,有四届处于优势区域,整体实力有下降趋势;速度性亚类相对均衡,表现出从西南地区过渡到沿海地区的发展趋势。

(4)无论是男子、女子还是整体,我国田径整体实力与绝对竞争力均高度相关。各区域在亚类上获得奖牌的数量是竞技实力强弱的直观表现形式。

3.2 建议

(1)各地区因地制宜,把握地理环境优势,发挥地域、区域文化的积极效应,科学合理地发展本地区的田径运动[5]。优先发展适宜当地开展的田径项目,并不断挖掘同属项群的小项。在扩大优势项目的同时,更要注重潜优势项目的发展,以着眼项目的长远发展。

(2)政府宏观调控,保优促劣,促进我国竞技田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沿海地区在速度性亚类上、北部沿海地区在快速力量性亚类上、东北地区在耐力性亚类上优势明显,是我国竞技田径人才的摇篮,国家要重点发展。同时,要加强对长江中游、黄河中游、西北地区的扶持,通过有序的人才交流,使优势区域的优秀教练员与运动员扩散到落后区域,将人才资源利用最大化。以在落后地区举办田径锦标赛、邀请赛、达标赛的形式引起地方政府重视,落后区域人力资本的补充与当地政府扶持,势必引起新一轮的竞争,进而促进我国竞技田径向更高水平发展[6]。

(3)以科技为主导,提高竞技田径训练的科学化水平。随着世界竞技田径水平的不断提高,各项目竞技水平越来越接近人类的生理极限,赛场上的竞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体能、素质的比拼,更表现为科技水平的竞争[7]。因此,各地区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确保训练的科技含量。竞技水平的提高还依赖于训练理论的创新,结合网络建立一个世界田坛动态及最新田径科研成果一体化互动的信息平台,利用资源共享促进我国田径竞技水平的提高。

(4)拓宽田径市场,争取资金来源,为项目发展保驾护航。竞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经费投入,单一的政府拨款已远远不能满足竞技田径发展的需要,各地区在不断发展田径人口的同时,要广纳社会资源,争取更多的赞助以储备充足的项目发展资金。国家有关部门也应充分调动社会办竞技田径的积极性,通过组建田径俱乐部或是项群、单项俱乐部等,推动我国竞技田径运动社会化、市场化、职业化、产业化的步伐[8]。

[1]大赛成绩库[EB/OL](2009-10-28)[2012-03-21].http://www.sportinfo.net.cn/dscjk/typeidx.asp?CID=1011

[2]罗智.比较优势理论下我国各等级项目群体的区域分工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申伟华.体育统计与SPSS应用教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236-243.

[5]孙国涛,鲁国斌,邱凤霞.我国竞技田径项目项群区域性特征整合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27(5):64-67.

[6]王志强,石润民.我国田径项目布局与发展对策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6):51-54.

[7]高鸿辉.我国全运会田径竞技实力各等级区域构成的动态演变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1):86-91.

[8]张军波,宋铁军.我国竞技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十大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2):38-41.

猜你喜欢
亚类沿海地区田径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基于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的中国山地草地亚类分类研究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免疫球蛋白G亚型检测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
上海市沿江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特征及危险性评价
威海沿海地区雾的气候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分析
误区:非沿海地区人人需要补碘
沿海地区输电铁塔防护涂层耐腐蚀性能研究
Evaluation of antidepressant polypharmacy and other interventions for 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如何进行高中田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