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树礼
(聊城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龙舟运动已成为全球性竞技体育运动,赛事竞技水平迅猛提高,胜负差距越来越小。划桨技术对取胜有着重要影响,应加强群体定量诊断[1],探寻科学实效的关键技术因素,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建立适合群体特征的理想划桨技术,设计优点更多、更有实效的新技术,因此诊断划桨关键技术细节的合理性[2]、有效性就构成了制胜的基础。
2006年首届、2009年第三届、2011年第四届中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男子直道500m前3名运动队的9名领桨队员,其中健将2名,一级运动员7名。
采用两台Sony DCR-TRV20E摄像机 (拍摄速度50 fps,快门速度1/250s)在300-320m处三次对前三名男子龙舟队领桨员的划桨动作对侧定点平面同步拍摄,应用SIMI motion7.50生物力学解析系统解析,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比赛途中浆是将加速浆获得的较快时速,保持在最长赛段不减速所采用的技术,按作用分为抓水、拉水、提桨出水、外摆、举插五个阶段[3]。
抓水阶段是指从桨入水到桨垂位这一阶段。
入水角度是指桨把所在的直线与水面形成的后夹角,入水角度在60°—80°较为合理[4]。三届比赛中,前三名代表队的入水角度都在此范围内,且从整体来看,入水角度越小,成绩越好。此阶段,桨入水向前斜插时,作用力向下向后,反作用力向上向前,向前的力量推动龙舟前进,向上的力量使龙舟上浮,减少阻力。根据划舟动力方程:(m人+m舟)a=F桨-R舟-R桨+F风,a增大,舟的速度变化量达到最大1.51m/s,速度最大值5.17m/s出现在桨垂直位时相,此阶段也为动力阶段。国内外文献将此段定义为 “抓水”阶段,认为舟速在桨出水时达到最大,这与本实验结果不符。
法线角指桨面与船前进法线的夹角。从整体上看,三届比赛中前三名代表队法线角愈小,成绩愈好。法线角愈小,有效桨面积愈大,反作用力愈大,加速度越大。桨撑握稳正对水,桨支撑点不左右移动,支撑点向后移动就能有稳固的支撑,桨和水会产生很大的相互作用力。能使浆抓住水并找到稳固的支撑点,是区别优秀和一般运动员的主要标志[5]。
摆桨的平均角速度是指桨绕桨把上手握点转动的平均角速度。龙舟启动后,平均角速度越大,桨入水越狠,抓水迅猛,产生阻力小,水使桨 “撬动”的强大反作用冲力能使舟速度迅速增加到最大,直接增强占整个划桨过程60—70%作用力的前半阶段[6]的划水效果。
舟位移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很小,主要为水平方向上近匀速的位移;舟速与舟在X轴上的速度几乎重合,平均速度为6.02m/s左右,桨频为88.50次/分,为中桨频。
表1 抓水阶段一览表
拉水阶段是指从桨垂直到桨拉近身体这一阶段。
拉桨速度越快,表明蹬腿转腰爆发力越大;拉水距离越长,表明入水时手臂尽量前伸顺肩,大腿和腹部间空隙较小,两臂直手臂固定全力拉桨,保持最大力量直到桨拉近身体,身体向后摆,扎实完成每一拉桨后再出水。拉浆技术越合理,成绩越好 (表2)。
推动龙舟前进的总合力F合等于划桨频率 (划桨速度)和每桨划水力量 (划距)的积数[7]。划桨速度和划距之间有一定制约关系,如果片面强调划桨速度,使划距下降值大于划桨速度提高值,会出现F合变小。对此,应根据划手力量、速度耐力和战术等,在保证获得理想作用力F值时,再合理提高划桨频率。
利用桨长和握桨点间距得到桨的分段比例,能够解析出桨叶插水深度。深插后拉是正确划桨的技术关键。插水越深,水对桨的压力中心向下移动越多,桨的水中支撑点越下移。桨叶入水太深,不利于运动员发力,导致舟上下起伏,影响舟的平衡;桨叶入水浅,桨叶作用于水的面积小,水的反作用力变小,形成飘桨;划桨有效深度与运动员水感、习惯和身材特点等有很大关系,不能用某一数据作为标准去衡量他人。由表2可知,前三名代表队入水深度基本一致。
表2 拉水阶段一览表
提桨阶段是指桨拉近身体,不好再发力拉桨的阶段。
出水角度是指桨出水时桨把所在的直线与水面形成的前夹角。一般为25°—30°较为合理[8]。追求小出水角是为了加大划桨幅度,但实际效果却并不一定好。因为运动员此阶段两臂停止用力拉桨,身体各环节、肌肉协调放松,抬起躯干,基本位置固定,准备下一个周期划桨,加大划桨幅度可能破坏技术结构和节奏。
转动角速度是指桨绕桨把所在的直线向内绕腕转动的角速度。这能使桨叶与水的角度减小,阻力面减小,水的阻力减小,有利于向外卸水还原到预备姿势,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后半阶段的划水效果。能否巧妙地运用手腕力量,是衡量划桨技术是否完美的一个标准。由表3可知,前三名代表队的特点是动作快,幅度小。
通过模糊数学处理,前三名代表队的水中划桨节奏为T抓水∶T拉水∶T提桨=5∶6∶4,领桨手无论在什么桨频下都要确保这一比例相对稳定,划桨节奏才能统一。
表3 提桨出水阶段一览表
外摆阶段指从桨出水到桨向外侧摆至桨中位这一阶段。
前三名代表队的外摆平均角速度越大,外摆越狠,时间越短。该阶段的技术特点是通过躯干带动肩轴向前转动,增大举桨、撑桨幅度,以最短路径迅速完成外侧弧线摆动,为水中拉桨获得尽可能大的划程,同时将躯干、腰腹、肩带、手臂等环节拉桨用力的肌群扭紧,为水中拉桨储备能量,是获得更好效果的前提准备。桨叶恰到好处地复位,不能碰着水面或提得太高,否则会影响向前伸展手臂、入水时间以及划行速度。应尽量缩短外摆阶段比例时间,为下一段空中举桨作准备。
舟速度在桨中位减小量最大,达到最小舟速3.09m/s。
表4 外摆阶段一览表
举插阶段是指从桨中位经空中举桨至最高位到迅速向前下插桨入水阶段。
表5 举插阶段桨一览表
此阶段桨摆动的平均角速度变小,摆桨前伸至最高处时,舟的重心达到最高,舟速从最小舟速开始逐渐增加;舟位移在垂直方向没有变化,主要体现为水平方向上近匀速的位移。
划桨技术应符合人体结构和功能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的机能,又符合流体力学的某些原理,充分利用水的特殊性创造动力,避免产生有碍前进的分力,尽可能把肌肉的力量传递到桨再到水产生反作用力。因此,划舟是人在动坐标上的运动,不同于静坐标系的运动,分析划桨技术,须分析人、舟和水相互作用。
通过模糊数学处理,空中划桨节奏T外摆∶T举插=6∶4,这一比值会在某一小范围内改变。
抓水阶段是动力阶段,该阶段桨的入水角度小,抓水猛、稳、准;桨面与舟前进法线的夹角减小。拉水阶段的动作特点是拉桨快而深,划距增大,该阶段需要调整合理的浆频和划距。提桨要巧,动作要快,幅度要小。外摆阶段空中划摆快,举桨、撑桨幅度增大。举插阶段桨摆动角速度变小,舟速从最小舟速开始增加。整个途中划姿保持不变,桨频为中桨频。
划舟是人在动坐标上的运动,不同于人在静坐标系中的运动。人体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很小,主要为水平方向上近匀速的运动,平均速度为6.02m/s,T抓水∶T拉水∶T提桨∶T外摆∶T举插=5∶6∶4∶6∶4,节奏分明,周期为0.71s。
[1]刘华田,郑家润.龙舟技术与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48.
[2]YOSHIZAWA R,AE M,FUJII N,et al.A Three-dimentional Analysis of Hand-rolling in Kayaking[C]//Laboratory for Biomechanics,Zürich,Switzerland.Book of Abstracts for Int Society of BiomechanicsⅩⅧth Con-gress,2010.
[3]郑义辉.优秀男子龙舟队员坐姿与高姿划桨技术动作的运动学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6):66-69.
[4]伍广津.中国大学生龙舟男子500m技战术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3(3):139-142.
[5]BAKER J,RATH D,SANDERS R,et al.A Three Dimensional Analysis of Male and Female Elite Sprint Kayak Paddlers[C]//Proceedings of the XVI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me-chanics in Sports,Perth,Western Australia:the XVII Int Sym Biomechanics Sports,2011.
[6]李晓浦,魏文仪,裘艺.国内男子优秀皮艇运动员途中划划桨技术与效果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11):62-74.
[7]DENKER J S.See How it Flies.A New Spin on the Perce-ptions,Procedures and Principles of Flight[EB/OL].[2011-04-12](2011-12-19)http://www monmouth.com/jsd/how/htm/title.html,2011.
[8]刘靖南,许博.面向21世纪的龙舟竞技运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12):458-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