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英
摘要 古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哲理深邃,语言精练,是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沉淀下来的精华,尤其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古诗中包含了这么多的美,教师该如何进行“美”的教学呢?
关键词 古诗教学;审美教育;小学语文
策略一:打造情感课堂,在教学中传输“美”
在古诗审美教育中,情感是核心,而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要打造情感课堂,在教学中传输“美”,教师首先应钻研教材,了解学情,设身处地地体味教材中的真情实感和美的内涵。教学时,通过有感情的讲述、朗读等教学手段以情激情,利用有关的审美媒介进行设境传情,把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这“三情”融为一体,达到作者、教者和学者(学生)三者情感的统一,在动人魂魄的情感中,激发学生情感,形成审美体验。如《春晓》,诗人用最平易通俗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声声鸟啼,纷纷春雨,片片落红,浓浓绿意……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把爱春和惜春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眼前的“啼鸟”、“风雨”等景物入手,从对字词的理解到诗的画面再现中,体会诗人爱春、惜春的感情。此外,诗曲自古一家,在教学古诗时,也可以嘗试在课堂上用歌曲、音响来引发学生的情感。
策略二:恢复初始意境,在品读中感受 “美”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收编的古诗中,反映唐宋情境的居多。入境入情,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初始意境。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这首诗描写了建德江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的羁旅愁情。学生经过自读,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脑海里不难形成这样的画面:在苍茫的暮色之中,一只小船停泊在薄雾笼罩的小洲旁边,诗人立于船头之上,举目远望,旷野无垠,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低;低头看水,江水清澈,一轮明月就沉浸在眼前的江水之中。然而在这画面之外的诗人的感情如何去体味呢?教师这时应该引导学生抓住一个“愁”字。首先,联系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诗人在写这首诗之前,对功名曾怀有很大的希望,奔入长安,本想博得皇帝的赏识和重用,但事与愿违,被“明主”所弃,忧郁长期压在心中,能不愁吗?再想想,日暮黄昏,夜幕降临之际,诗人孑然一身,面对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羁旅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一起涌上心头。至此,学生就把画面上能见到的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江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和画面上见不到而能体味到的诗人的愁情融为一体,走进情境相生,思与境和谐的艺术境界,从这境界中感受到美,认识到美,从而理解美。
策略三:撞击智慧火花,在画作中提炼“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诗歌“诗中有画”。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四折屏风。张志和《渔歌子》可以说诗歌本身就是一幅闲适的山水画:江南水乡,渔翁垂钓,霏霏细雨,乐而忘归。王维的诗更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称。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教学古诗不能仅停留在释义、体会思想感情和朗读背诵的层面上,教师应将“诗”与“画”结合起来教,还要点拨学生将“诗”与“画”结合起来学,放飞想象的翅膀,提炼古诗所包含的画面美。如《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学,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表现早春的细节,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然后抓住“先”和“欲”两字分析,引导学生感受画外的想象:人们不仅从嬉戏的鸭子感到了春水的暖意,而且联想到了潜伏在暖流之下欲上的河豚。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上处处萌动着的春意。然后请心中也有春意在萌动的学生,用手中的笔把自己从诗中发现、想象到的春意画出来,画好后还要起一个别致的名字。这样,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品诗”的全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让审美主体(学生)从审美客体(诗)中获得直接感受和情感体验。
策略四:引领绘声朗读,在诵读中升华“美”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其实,古诗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对小学古诗的教学,教师必须在“读”上做足文章。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情感。教师不但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阅读兴趣,还应传授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技巧。如指导杜甫的《绝句》朗读时,第一步要让学生读通顺,不添字漏字,然后要求学生读出押“an”韵的节奏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在学生读出节奏的情况下,师生合议,确定诗的重音落在“鸣”“上”“千”“万”四字上,从而读出抑扬顿挫的音律美。最后,再进行配乐朗读,以增强诗歌的语言感染力。这样,学生不但充分领略了诗的韵律美,而且也感受了诗歌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