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产生中同音词的心理表征:模型和证据

2012-05-08 09:10肖二平张积家和秀梅
大理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通达词条言语

肖二平,张积家,和秀梅

(1.杭州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杭州 310036;2.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州 510631;3.大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言语产生中同音词的心理表征:模型和证据

肖二平1,2,张积家2,和秀梅3

(1.杭州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杭州 310036;2.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州 510631;3.大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言语产生过程中同音词心理表征有两个假说:共同表征说和独立表征说,同音词表征假说对揭示词汇通达的途径和阶段起着重要作用,并对同音字的研究及现代语文教学的改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音词;言语产生;心理表征;词汇通达

言语产生(speech production)是人们利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包括从思想代码转换成语言代码,再转换成生理的、运动的代码,利用发音器官发出指代某种意义的声音〔1〕。言语产生是人类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意识和意志表达的重要途径。20世纪80年代以来,言语产生研究受到语言学家、认知心理学家和认知神经科学家的广泛关注。目前,言语产生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词汇产生方面,其中词汇的形、音、义的加工是研究者们尤为关注的问题。同音词(homophones)是一类比较特殊的词汇,指那些有相同发音但是意义、拼写或语法类型不同的字词。对同音词的心理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Rubenstein等人的研究,他们使用同音词来研究语音对字形加工的影响。在言语产生过程中,同音词是如何表征和通达的呢?本文介绍了两种同音词表征的假说,并将同音词表征理论和词汇通达理论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一、同音词表征的两个假说及实验证据

迄今为止,关于言语产生中同音词表征及通达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共同表征说(shared representation hypothesis,SR) 和 独 立 表 征 说(independent representation hypothesis,IR)。对同音词研究结果的差异与单词频率有关,主要表现为累积同音词频率和特定单词频率。累积同音词频率(cumulative-homophone frequency)是指同音词的所有意义的单词的频率的总和。例如,对语音为/n∧n/的单词而言,累积频率是同音词nun和none的频率之和。特定单词频率(specific-word frequency)是指同音词的每个意义的单词各自的频率。在上述例子中,语音为/n∧n/的单词的特定频率是指同音词nun和none各自的频率。如果词频效应发生在词形水平,那么共同表征说和独立表征说将有不同预测:如果同音词有相同表征,那么,词汇通达的速度由累积同音词频率决定;相反,如果同音词是独立表征的,词汇通达的速度将由特定单词频率决定。

(一)共同表征说及其实验证据

共同表征说认为,同音词共用相同的词汇-音位表征。但是,由于同音词之间有不同的语义和语法特征,它们的语义和词汇-语法表征不同。人们将与该假说对应的模型称为同音词共同表征模型。在共同表征模型中,表征总共有4种水平:①语义/概念表征(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s),主要表征词所代表的概念或语义;②词条节点(lemma nodes),主要表征词的语法特性,如词的语法类型、词的语法性等;③词位节点(lexemenodes),主要表征词的语音结构;④音位节点(phonemes),主要表征词的音位。在词汇通达中,每个词汇概念节点都与一个词条节点相连;词条节点是形式上独立的单元,这些单元又与一系列指定了语法类型特征或词的语法性特征的词法节点相连。每个词条节点又与一个词位节点相连,而词位节点则为词条节点提供了单词的语音形式(见图1)〔2〕。

图1 共同表征模型

共同表征说得到了大量实验结果的支持,主要表现为词汇通达频率效应的出现。Oldfield和Wingfield在1965年首先发现了言语产生中的单词频率效应。他们在图片命名实验中发现,高频名称的图片比低频名称的图片命名快。Jescheniak和Levelt1994年认为,单词频率效应的出现是因为在言语产生中通达了单词的语音形式〔3〕。虽然这个观点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在“提取单词的语音形式时包括哪些过程”这个问题上,研究者的看法存在分歧。

Dell〔4〕于1990年的实验结果支持共同表征说。Dell评定了产生功能词/内容词的同音词过程中发音错误率的频率效应。研究中所用的同音词都是同一词的非标准拼法。Dell用错误诱导范式(errorinducing paradigm),要求被试尽可能快地说出一个简单短语。该研究发现了两个重要结果:①功能词和内容词的错误发生率相同;②频率影响声音错误的发生率。如果低频词有高频的同音词,则更易受到实验诱导的语音错误影响。事后分析表明,功能词频率的对数比内容词的频率能更好地预测与其同音的内容词的错误率。

Jescheniak和Levelt〔3〕1994年进行了同音词产生的实验。他们要求荷兰语-英语双语被试用荷兰语翻译英语单词。考虑到翻译时间不仅仅是单纯的通达荷兰语目标词的时间,为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他们在被试完成翻译任务后约一周左右又增加了一个语义判断任务,对翻译任务中的英语单词进行语义判断。实验材料包括3组词:1组同音词和2组控制词。同音词包括低频意义和高频意义,所选择的同音词也是同形的。第一组控制词是低频非同音词,其频率与同音词的低频意义的频率(特定单词频率)相匹配。第二组控制词是高频非同音词,其频率与同音词的累积频率匹配。数据分析用被试的翻译时间减去语义判断时间而得到的差异来进行。结果表明,同音词(低频意义)的反应时比低频控制词(频率与同音词的特定频率匹配)的反应时要短,而与高频控制词(频率与同音词的累积频率匹配)的反应时相似。这一结果表明,同音词的词条是通达相同的词位节点的。也就是说,同音词的语音形式的通达速度由累积频率决定,从而支持共同表征说。

Jescheniak和Levelt〔5〕2003年对Caramazza等〔2〕2001年的研究(该研究支持独立表征说)提出了质疑。Jescheniak和Levelt用荷兰语和德语重复了他们1994年的研究,得到了完全一致的结果:低频同音词同高频控制词反应一样快,但比低频控制词反应快。这个实验结果再次强调了同音词在词汇系统中共有一个相同表征,并预测这个表征很可能是字形表征。他们认为,同音词有相同的字形表征,但它们的词位和词形之间是有差异的。

(二)独立表征说及其实验证据

独立表征说认为,每个词,不管同音与否,都是独立表征的。人们将与该假说对应的模型称为独立表征模型(independent representation model)。在这个模型中,词汇通达只涉及3种表征水平:语义/概念节点、词位节点和音位节点(见图2)〔2〕。与共同表征说相比,在独立表征说中,语义概念表征和语音形式表征之间没有词条节点,单词的概念表征直接通达各自的词位节点,再由词位节点激活音位节点。

图2 独立表征模型

Caramazza等人2001年用不同语言(包括英语、意大利语、汉语、西班牙语)和不同实验范式(包括图片命名任务、双语翻译任务、延迟命名任务、词汇判断任务)做了一系列实验〔2〕。实验中所用图片的名称基本上可分为3类:同音词名称;与同音词的特定频率匹配的非同音词名称;与同音词的累积频率匹配的非同音词名称。在图片命名任务中,要求被试命名同音词名称的图片。结果发现,同音词名称与特定频率匹配的非同音词名称的命名反应时没有差异,但比与累积频率匹配的非同音词名称的图片命名要慢。在翻译任务中,他们用英语-西班牙语双语者为被试,要求被试将西班牙语翻译成英语。结果发现,同音词与特定频率匹配的非同音词的翻译时间没有显著差异,但与累积频率匹配的非同音词的翻译时间不同。而且,也未发现任何关于同音词累积频率效应的证据。他们在图片命名和翻译任务中得到了经典的特定单词频率效应和获得年龄效应,即同音词的命名时间受特定单词频率影响而不是受累积同音词频率影响;对同音词命名时间最好的预测者是单词获得年龄而不是同音词的最小获得年龄。该实验结果支持独立表征说。

最近,Shatzman和Schiller对“同音词是否有相同的字形表征”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6〕。他们将同音词的主导意义和次要意义用图片来描述。实验材料包括4组图片:高频同音词、低频同音词、高频控制词和低频控制词。高频同音词用同音词主导意义描述的图片来呈现,低频同音词用同音词次要意义描述的图片来呈现,高频控制词和低频控制词用非同音词的意义描述的图片来呈现,其频率分别同高频同音词和低频同音词的频率匹配。实验采用图片命名范式,要求被试对呈现的图片又快又准地命名。最后对反应时和错误率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控制组的词频效应只在被试分析上显著,项目分析不显著;低频同音词的命名时间比高频同音词慢得多。这一结果也支持同音词的独立表征说。

二、同音词表征假说与词汇通达理论

Levelt,Roelofs和Meyer1999年提出,同音词产生的研究能够用来判断介于语义和语音之间有两个词汇层(词条和词位)的词汇通达理论和只有一个词汇层(词位)的词汇通达理论的正确性〔7〕。不同的同音词表征假说支持不同的词汇通达理论。因此,同音词表征假说对揭示词汇通达的途径和阶段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言语产生中,词汇通达(lexical access)是指把要表达的语义内容词转化为音韵形式的过程。在大多数言语产生模型中〔3,7〕,人们通常假设言语产生中的词汇通达经历了两个步骤:①激活从概念表征(词汇概念)向词汇中语义适当的项目扩散。这个项目是指词条和选择词条的过程。单词的词法特征(例如,它是名词还是动词,它的语法性是阳性、阴性还是中性等)的激活和提取发生在词条水平。而词条节点不包括单词的语音信息;②单词的语音形式(包括它的分割内容和它的韵律特征)被提取。

近年来,人们对“介于语义概念表征和语音形式之间的词条表征是否有必要”存在着争论〔6〕。根据Caramazza等人提出的模型——独立网络模型(the independent network model,IN),词汇-语义表征直接激活了单词形式的表征,语义、词形、单词的形式表征都是独立地储存在单独的网络中,词条的词形特征是在与词位提取平行的词形网络中通达的〔8-10〕。他们认为,在语义表征和特殊形态的词汇表征之间没有必要假设一个中介的词汇表征水平,即词条水平。Levelt等人则提出了独立两阶段激活模型(the discrete-stage activation model),该模型提出两个假设:①同音词是由会聚于一个词位节点的每个同音词组合的不同词条表征来呈现的;②命名的频率效应集中在词位表征水平。这两个假设预测了同音词命名时间是累积同音词频率效应的函数而不是特定单词频率的函数。因此,共同表征假说与独立两阶段理论一致。然而,Caramazza等人提出的独立表征说既与词汇表征的单层理论一致,又同两层理论一致。因此,支持同音词独立表征理论的实验证据不会在词汇通达的单层理论和两层理论之间有区别〔11〕。

三、几点评论

以上介绍了关于同音词表征的两种相互对立的假说:共同表征说和独立表征说。这两种假说都关注同音词的表征和通达问题。为了证明同音词是共同表征还是独立表征,研究主要围绕言语产生中的单词频率效应展开,不同假说有不同预测:如果同音词的通达速度与同音词的累积频率有关,则支持共同表征说;如果同音词的通达速度与特定单词频率有关,则支持独立表征说。以Jescheniak等人为代表的共同表征说的支持者和以Caramazza等人为代表的独立表征说的支持者各自以自己的实验研究结果为证据,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同音词的表征方式和词汇通达的结构层次上。目前,还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截然不同的模型?首先,与这两个假说的实验证据所使用的材料及任务不同有关。例如,Jescheniak1994年的研究与Caramazza2001年的研究在实验材料和实验任务上有如下差异:①所用的语言不同。Jescheniak等人使用荷兰语为材料,Caramazza等人使用英语、意大利语、汉语、西班牙语等语言为材料;②实验范式不同。Jescheniak等人在实验中使用了图片命名、物体再认、发音、语法性判断等任务考察单词频率效应,Caramazza等人则使用了图片命名、双语翻译、延迟命名、词汇判断等任务。不同的实验材料和实验任务有不同特点,它们对揭示单词频率效应有不同的效果。其次,同音词表征假说与言语产生的词汇通达理论之间有密切联系,言语产生的过程非常复杂,目前还没有清楚地揭示出其机制〔12〕;而且词汇通达理论在各种激活的时间进程和各个阶段之间是否有交互作用问题上也还存在着重大分歧〔13〕,相应地,同音词表征理论也存在不一致的观点。

言语产生中同音词心理表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首先,汉字是不同于拼音文字的表意文字。汉语中同音词(字)非常多,因此对汉语同音词(字)表征的研究有助于把握汉语和汉字特点,揭示汉语和汉字认知的规律。目前,国内关于汉语同音词表征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对言语产生中同音词心理表征的研究就更少。陈宝国等人曾通过研究汉字识别中的同音词(字)效应,考察了语音对字形加工的影响〔14〕。其次,汉语中对同源词的研究源远流长,而同音词是同源词中的一种,如从言语产生角度揭示汉语同音词的表征,对汉语同源词研究也会有很大启示。开展汉语言语产生中同音词心理表征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普及,使用计算机的人群也越来越低龄化。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使用基于字形的汉字输入法(如五笔输入法)的人还不多,大多数人更习惯使用基于语音的汉字输入法(如紫光拼音输入法、智能狂拼输入法等)。鉴于汉语中同音词(字)的数量很大,而计算机目前还难以根据语境自动选择同音词(字),因此,在信息输出时出现同音错别字的现象极为常见,甚至在一些权威的新闻媒体(电视、报刊、杂志)上,同音错别字也屡见不鲜。因此,对言语产生中同音词表征的研究有助于揭示产生同音错别字的原因和机制,有助于规范人们的语言运用,同时也可为中文智能机的研制提供重要参考。汉语产生中同音词心理表征研究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同音词(字)教学一直是难点,同音错别字是学生错别字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言语产生中同音词心理表征的研究对改进学校的语文教学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彭聃龄,舒华,陈烜之.汉语认知研究的历史和研究方法〔M〕//彭聃龄,舒华,陈烜之.汉语认知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3-34.

〔2〕Caramazza A,Costa A,Miozzo M,et al.The specificword frequency effect:Implications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homophones in speech produc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2001,27:1430-1450.

〔3〕Jescheniak J D,Levelt W J M.Word frequency effects in speech production:Retrieval of syntactic information and ofphonologicalform〔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1994,20:824-843.

〔4〕Dell G S.Effects of frequency and vocabulary type on phonological speech errors〔J〕.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1990,5:313-349.

〔5〕Jescheniak J D,Meyer A S,Levelt W J M.Specific-word frequency is not all that counts in speech production:comments on Caramazza,Costa,et al.(2001)and new experimental data〔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2003,29:432-438.

〔6〕Shatzman K B,Schiller N O.The word frequency effect in picture naming:Contrasting two hypotheses using homonym pictures〔J〕.Brain and Language,2004,90:160-169.

〔7〕Levelt W J M,Roelofs A,Meyer A S.A theory of lexical access in speech production〔J〕.Brain and Behavioral Sciences,1999,22:1-75.

〔8〕Caramazza A.How many levels of processing are there in lexical access〔J〕.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1997,14(1):177-208.

〔9〕Caramazza A,Miozzo M.The relation between syntactic and phonological knowledge in lexical access:evidence from the“tip-of-the-tongue”phenomenon〔J〕.Cognition,1997,68:309-343.

〔10〕Caramazza A,Miozzo M.More is not always better:A response to Roelofs,Meyer,&Levelt〔J〕.Cognition,1998,69:231-241.

〔11〕Caramazza A,Bi Y,Costa A,et al.What determines the speed of lexical access:homophone or specific-word frequency?A reply to Jescheniak et al.(2003)〔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2004,30:278-282.

〔12〕Costa A,Coloméàngels,Caramazza A.Lexical access in speech production:the bilingual case〔J〕.Psicológica,2001,21:403-437.

〔13〕张清芳,杨玉芳.言语产生中的词汇通达理论〔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1):6-11.

〔14〕陈宝国,宁爱华.汉字识别中的同音字效应:语音影响字形加工的证据〔J〕.心理学探新,2005,25(4):35-39.

(责任编辑 党红梅)

Hypotheses on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Homophone in Speech Production

XIAO Erping1,2,ZHANG Jijia2,HE Xiumei3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36,China; 2.Center for Psychological Appli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China; 3.College of Education,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Two hypotheses on 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homophones in the process of speech production were introduced,that is, the shared representation(SR)hypothesis and the independent representation(IR)hypothesis.The homophone representation hypotheses had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approach and stage of the lexical access,and had guiding significance on researching of homophones and improving the modern language teaching.

homophone;speech production;mental representation;lexical access

B842.5

A

1672-2345(2012)02-0031-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08JJO XLX269);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06JDXMXLX01);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资助项目(06200524).

2011-11-10

肖二平,讲师,主要从事语言认知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通达词条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神子”如何通达藏地——论格绒追美的长篇小说《隐蔽的脸》
基于变长隐马尔科夫模型的维基词条编辑微过程挖掘
通达青岛
博物洽闻,通达古今——记奉节县博物馆群
2016年4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达业速度为则通达
大数据相关词条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