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蓓
当下,我们在谈到教学中的评价问题时,更多的是关注教师评价的技巧,对于教师评价的内容鲜有关注。教师在课堂上实施评价行为时应该关注什么?语文课堂的评价应该体现什么样的特性?
语文课程渗透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是建立在言语形式之上的,言语内容和表达形式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不仅要关注“写了什么”,也要关注“怎么写”。同样,语文课上学生的“说”和“写”都是语言实践,教师在实施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说了什么”,也要关注学生是“怎么说”的。
朱光潜在《谈文学》中写道:“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要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么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这种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这里固然讲的是文学创作,但是对于课堂评价,语言的“精确妥帖”同样是一项重要标准。
语文课的教学评价应该有“语文味”,不仅要追求表达内容的准确,更要考究表达形式是否“精确妥帖”。怎么才能让教学评价富有“语文味”呢?
一、用敏锐的听觉去捕捉信息
这里所说的“敏锐的听觉”包括倾听的态度,也包括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也就是朱光潜所说的“尖锐的敏感”。教师要极力营造沉静思考的氛围,促使学生静静地读、静静地想、静静地听,在倾听中捕捉表达欠妥之处,适时地加以纠正、指导。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螳螂捕蝉》时,问:“少年真的看到‘螳螂捕蝉这一幕情景了吗?”
生:也许看到了,也许没有看到,他是想用这个故事告诫吴王不要轻易出兵。
师:看没看到不重要,你读懂了少年的真正用意是来“劝诫”吴王的,注意用“告诫”不合适。
这位教师既对学生说的内容予以了肯定,又指出了表达中的问题,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瑕疵也不放过,从而提醒学生用词要准确、表达要规范,显示了教者良好的语言素养。这种倾听的习惯、敏锐的感受力,教师不仅自己要具备,还要创造机会,营造氛围,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评价,在互评中练就“敏锐的听觉”。
二、用多维的视角去研读文本
语文课是围绕课本展开的,课本是学生进行语言习得的直接范本。教师首先要研读文本,发现文本中“精确妥帖”之处,在对学生表达实施评价时,以此为标准,引导学生内化文本中规范的表达。
还以《螳螂捕蝉》的教学为例。
师:蝉、螳螂、黄雀的祸患分别是什么?
生:蝉的祸患是螳螂。
师:蝉的祸患是准备捕食它的螳螂。螳螂的祸患呢?
生:螳螂的祸患是准备捕食它的黄雀。
师:文中用的不是“捕食”,找一找是什么。
生:是“啄食”。
师:用“啄食”好,还是“捕食”好?
生1:黄雀“啄食”螳螂更妥当。
生2:黄雀的祸患是准备用弹弓打它的少年。
从“捕食”到“啄食”,课文中有关“螳螂捕蝉”情景的一段描写中的动词用得十分精当,教者在研读时,视角经过内容的层面抵到语言文字的层面,发现了文本表达的特色。当学生言语表达不当时,通过评价予以指正,这份敏锐正是源于教者对文本细致、深入的研读。
三、用智慧的策略去引导发现
锤炼“精确妥帖”的表达,方法也是多样的,可以直接告诉,也可以激发讨论;可以示范引路,也可以分析比较。以教学《谈礼貌》为例,这篇说理性文章列举了三个事例讲“礼貌待人”的重要。教者要求学生分别概括这三个事例的内容。
学生甲:牛皋向老者问路态度不礼貌,而岳飞很有礼貌,结果老人给岳飞指了路。
学生乙:牛皋问路态度粗暴,冒犯了老者,而岳飞很有礼貌,老者对他们的态度也截然不同。
师:学生乙有哪些词用得特别好?(态度粗暴、冒犯、截然不同)
学生丙:通过牛皋和岳飞问路时不同态度的比较,说明礼貌待人好处多。
师:学生丙概括得与前面两人有什么不同?对于说理性的文章,哪种表述更为妥当?
生:学生丙概括得更简练。
生:学生丙点出了举这个事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礼貌待人的好处。
以上案例,就“如何概括更妥当”的问题,教者通过评价、点拨,首先启发学生词汇丰富对于表达的帮助,接着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感知说理性文章“事”为“理”服务的特点。这一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的教学片段致力于表达的最优化,做了语文课最该做的事。
语文课程以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目标,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实践本身就是在运用语言文字,教师在对学生的语言实践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评价其内容,更要评价其表达。所谓关注表达,指的是关注遣词造句和语言的逻辑性,日复一日进行这样的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呈现的是倾听的课堂,锤炼的是语言的功力。
评价富有“语文味”,才是真正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