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浪
课外阅读能使学生感知丰厚的感情,增加语言积淀,提高阅读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另外,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量还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5~6年级要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由此可见在小学开展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一、当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其分析
课外阅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但在当前的农村小学生中,课外阅读又是一种什么现状呢?笔者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认为当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是:
1.没书读
究其原因:一是农村学生大多家庭条件差,没钱买书。有些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家庭,由于家长没有经验,在择书时过于单调,专买一些小孩子不喜欢的《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百分百作文》等书,造成孩子们阅读面狭窄。二是学校图书室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由于经费紧张,图书室的藏书没有及时补充、更新,大部分是八九十年代的旧书,那些喜闻乐见、紧跟时代、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十分缺乏,没有学生想看的书。
2.没有时间读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这种口头上大唱素质教育赞歌,实际都在扎扎实实开展应试教育的现象还非常普遍。因此,减负便成了一句空话。学校与学校、教师与教师、家长与家长之间的竞争迫使学生每天都要完成大量的、重复的练习,练习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学生不光在学校没有时间读书,回到家里也没有时间读书。
3.不知道怎么读
学校重分数,教师没时间也没精力指导学生读书。家长重金钱,外出打工的打工,做生意的做生意,没时间,没机会,也不知道怎样来指导。学生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不知道吸收,不知道消化。长此以往,毫无所获,尝不到阅读的乐趣。
4.不想读
由于课外阅读的周期长,见效慢,短时间内对提高自己的成绩起不到明显的作用,所以大多数学生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随着电视、电影、网络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学生更不愿用大量的时间去面对枯燥乏味的文字。另外,有些家长片面追求孩子的分数,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变得不想读课外书。
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对策
1.充实资源,确保学生有书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首先要解决书的问题。我区今年从源头抓起,全区共挤出资金四百多万元为每所中小学新购图书两万多册,使全区的生均藏书量达到40多册。另外还要求每个班级都要建立“图书角”,为了让学生读书方便,要求以班为单位,由班主任每周向学校借书200册,放入班级“图书角”。同时发动学生推荐自己拥有的最喜欢的一本书存放在图书角,并登记编号,设专人保管,互相借阅,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2.加强引导,让学生有兴趣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培养:
(1)通过故事,诱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小学生都爱听故事,听故事时个个聚精会神,两眼闪烁着欣喜的目光。据此,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讲故事,以诱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以教师讲,在讲到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地方戛然而止,激起学生欲知详情想看原文的欲望。也可以叫学生讲,让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课外阅读带来的乐趣,感受到课外阅读给予的魅力。还可以采用媒体讲,这种声情并茂的朗读,优美和谐的音乐,生动活泼的图像,会把学生进一步带入美妙的艺术境界,从而引发阅读原著的欲望。
(2)结合课文,引发课外阅读兴趣。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十分贴近生活,能引起小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在语文课上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时,我们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地推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目,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例如:学生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就介绍学生去读《安徒生童话》;学习了《赤壁之战》《将相和》等历史故事时,就介绍学生去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文学名著。还可以充分利用与课文配套的扩展阅读,让学生读儿歌、童话、科普知识、历史故事等。课外阅读与课文内容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能引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3)营造氛围,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可以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作用。在教室里,墙壁上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黑板上专辟介绍古今名著的一角,把学生喜欢的书摆在教室的图书角,让学生随时可以翻阅。在学校设置“阅览室”,安排专人负责管理,对阅览室进行精心布置。读书的大环境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极大兴趣。
(4)展览摘录,触发课外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师在开学初为每个学生准备一本“软面抄”,并告诉他们给自己的摘录本取一个喜欢的名字,要求他们在课外阅读时,摘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鼓励他们对自己的摘录本进行编辑。每周开展一次展览,让全班学生互相读,互相评,交流读书的乐趣。在这样的活动中能触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教给方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读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对于古诗词、名人名言之类,应精读;童话、故事一类,可略读;报纸、信息资料就可以浏览。教给学生方法后,还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1)读中识字,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在读书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主动查字典,增加识字量。
(2)读中积累,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勾画出好词佳句,边读边想,读懂意思,避免囫囵吞枣。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读到好文章,要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3)保证时间,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要求学校每天课外活动安排“10~40分钟”的阅读时间,把布置学生每天看20分钟的课外书当做家庭作业来完成,教师坚持检查监督。
(4)勤于动笔,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每周规定学生都要记两篇读书笔记,要求要记清所读的书名、日期、主要内容,还可以摘录重要句段,写出自己的感悟、联想,或给文字配上插图。这样把读书和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多读、多思。
总之,在养成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只要教师把握得好,引导得好,坚持得好,学生最终定会爱上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