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计算错误的成因及对策

2012-04-29 07:34:47王艳
小学教学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错例末尾定势

王艳

提到计算教学,大多数教师都感叹又好教又难教,好教是因为计算教学相对于其他知识难度较小,学生基本都会做;难教是因为学生错误百出,很难杜绝。这些计算上的错误,老师们常把它简单地归结为学生的“粗心”,可在这貌似“粗心”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同的“引错”因子,从而导致计算错误不断。

一、感知粗略

错例1: 123×21=2772

1 3 2

× 2 1

—————

1 3 2

2 6 4

—————

2 7 7 2

错例2: 320-(56+7)

=320-8

=40

【成因分析】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糙、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现象,对相似的数据或符号容易产生感知失真。做题时,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数字、符号,颠倒顺序等错误常有发生。如:错例1学生就把123错抄成132,错例2中将第一步56+7当成56÷7来算,第二步又将320-8当成320÷8来算,导致计算出错。

【对策】教师不能将此类错误简单地归结为“粗心”,让学生随便订正一下就了事。了解到这是因为学生的感知不够准确造成的错误,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注意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注意力的稳定性、持久性,注意力的分配上都有所提高。另外,还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检查计算的方法:一对抄题,检查题目中的数字、符号抄错了没有;二对竖式,竖式计算数位对齐了没有;三查计算,计算过程中有没有算错;四对得数,横式中的得数写了没有。

二、信息干扰

错例1: 100÷25×4

=100÷100

=1

错例2: 16-16÷4

=0÷4

=0

【成因分析】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薄弱,感知题目时,总是会受到容易计算部分、能简便计算或者比较熟悉的计算部分等强信息刺激干扰,往往把运算的法则、定律等都忽略,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经常出现运算顺序方面的错误。错例1中的运算顺序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但因为学生对25×4=100很熟悉,所以计算时不知不觉就先算了乘法;错例2中学生读题从左到右,恰好16-16=0,不自觉地就先算了减法,导致计算顺序出错。

【对策】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不能一拿到题目马上就做。审题,是计算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否则,运算顺序一旦出错就一错百错了。在审题时可以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一想:这道题含有哪些运算?应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二画:把第一步计算的部分用横线画下来;三算:按照前两步审题后确定的顺序再计算。通过这样的审题“三部曲”,可让学生留下审题的痕迹,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三、算理不明

错例1: 526-98

=526-100-2

=426-2

=424

错例2: 150×60=900

1 5 0

× 6 0

—————

9 0 0

【成因分析】错例1对于一个数加减接近的整百数,学生不清楚如何处理尾数,对于“多减就要加,多加就要减,少减了继续减”容易混淆。错例2是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时,应先把不是0的部分相乘,再在末尾添上两个0,而错例中学生少写了一个0。学生可能片面地认为乘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有几个0。由此可见,对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的算理还不太清楚。

【对策】教学中要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并熟练算法,避免重算法轻算理或算理算法脱节的现象。对于错例1,可让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可使抽象的算理具体化、形象化,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算法。错例2可让学生先口述计算过程或者是在头脑中默想计算过程:先算15×6=90,再在90的末尾添上两个0,就是9000。变无声的计算为有针对性的思考,从而大大提高此类题目的正确率。

四、思维定势

错例1: 12×13=166

12

× 13

—————

36

12

—————

166

错例2: 24×(36+64)

=24×36+24×64

=864+1536

=2400

【成因分析】以上两题的错误原因都源于思维定势,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是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可以决定同类后继活动的某种趋势。错例1由于前两步分别算的是12×3和12×10,用的都是乘法计算,到第三步应该用加法的时候,受前面乘法计算的定势影响,将3+2当成了3×2来算就不足为奇了。错例2由于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简便计算的定势,所以拿到题目不假思索地就用了分配律进行所谓的“简算”,没想到本末倒置,反倒“变简为繁”了。

【对策】对于类似错例1的计算,可通过反复检查、验算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错误。学生在计算时由于受前面乘法的影响而导致算错,但检查验算的时候就可以避免犯同一种错误的倾向,所以多检查验算不失为一良策。对于类似错例2的简便计算,在教学时,当学生运用运算律能够很熟悉地进行简便计算后,还要适当的提供一些反例,如上题——运用分配律计算反而麻烦的例子。这样,把能够简算的和不能简算的放在一起,让学生辨析、比较、计算,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对于后面遇到的简算也就能“游刃有余”地灵活应对了。♪

猜你喜欢
错例末尾定势
小数点后添0与去0,你会吗
排除统计问题中的定势效应之“雷”
宜写“思维定式”,不宜写“思维定势”
究竟错在哪儿
关于“角”的错例分析
“0”的读法和要领
“多”与“少”错例分析
20以内退位减法四错例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做好错例点评 强化正向引导: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