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蒲松龄的灾难诗

2012-04-29 04:50王建平
蒲松龄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思想内容艺术价值蒲松龄

关键词:蒲松龄的灾难诗生动描写了清代山东地区下层百姓在灾难中的苦况和抗灾、救灾的壮举,深刻揭露了清朝统治者残酷剥削人民的罪行,真实反映了一些灾民的愚昧落后行为,具有鲜明的纪实性和地域性,饱含爱憎感情色彩,思想内容深刻,体裁形式丰富多样,风格苍劲浑朴,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蒲松龄;灾难诗;思想内容;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

以《聊斋志异》闻名于世的蒲松龄不但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个作品数量丰富的杰出诗人。在其现存的一千多首诗歌中,灾难诗无疑是其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充满人文关爱”, [1] (P4)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新颖独特的艺术魅力。

灾难,主要指自然界或人为的祸害所引起的苦难;所谓灾难诗,特指那些描写人们在天灾、人祸中所遭受苦难的诗歌作品。据笔者初步统计,蒲松龄创作的灾难诗共有九十多首,几乎占蒲松齡现存全部诗歌作品数量的十分之一。

蒲松龄的灾难诗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深刻,涉及到包括水灾、旱灾、虫灾、风灾、霜灾、雪灾等自然灾害和兵灾、虐政等人为祸害在内的众多内容,堪称中国古代灾难诗的集大成之作。概括起来,蒲松龄灾难诗的题材内容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描写百姓在灾难中的苦况,表达对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在蒲松龄笔下,百姓遭受的天灾和人祸可谓接连不断、层出不穷。就天灾而言,描写最多的是旱灾,如《旱甚》、《居民》、《微雨》、《示弟》、《午中饭》、《灾民谣》、《忧荒》、《糠市》、《闻淄东无雨》、《喜二豆薄收》、《二十五夜雪》、《十三夜微雨,俗占雨云,重阳不雨盼十三,感而作此》等;其次为虫灾,如《蝗来》、《捕蝻歌》、《蜚虫害稼》、《短禾行》等;再次为水灾、风灾、霜灾、雪灾等自然灾害,如《清水潭决口》、《再过决口放歌》、《袁宣四水没居庐,戏而吊之》、《赋得云飞北阙轻阴散》、《二十六日风雪》、《风雪行》、《灾禾叹》等;有的作品中则是同时写到了几种灾害,如《纪灾》、《霪雨之后,继以大旱,七夕得家书作》、《虫后仅余荞菽,而久旱又将枯矣。时雨忽零,奈数里外未之沾及。闻毕公漪对客雪涕,感而作此》、《诸灾并作,秋稼已空,十月犹旱,麦田未耕。月来雨频,吾乡并不及沾。延息待苏,不免憾造物之偏也》等。至于人祸,下文将有分析,此不赘述。

农民一年四季在田间辛苦劳作、忙碌不已,却因为灾害接连不断而损失惨重、痛苦不堪,蒲松龄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对此进行了生动反映,“焦叶枯茎迟半谷,八月萎黄三寸菽。秋半微雨初种荞,黍稷尪羸自偃仆。初登垅畔看早禾,禾穗垂垂犹半熟。窃喜久旱未全空,秕粒犹可收十斛。炮车云起高如山,翻盆倒峡流潺湲。半年憔悴蒙天泽,儿童拍手鸣相欢。三日曳杖过南陌,青者变红黄者黑。近把禾头仔细看,农人相顾无颜色。尚冀晚稼能浡兴,风吹尘坫填沟塍。风定霜飞苦严冷,草摧木落凝寒冰。连朝暄和无秋气,我从冥冥知天意:止剩秋禾望犹赊,一霜专为杀荞花!”(《灾禾叹》) [2] (P1887)由于灾荒极其严重、粮食极度缺乏,忍饥挨饿的百姓不得不靠掺谷糠、挖野菜、剥树皮、捕捉雀鼠等方法来艰难度日,“千里无乐土,升粟百钱直。城中聚糠市,人众道路塞。筥携而囊负,如蚁迁其国。十月秋方尽,农家已绝食。”(《糠市》);“春夏无苗百里赤页,忍将枵腹望秋成。籴来糠核炊榆屑,又买阎浮一日生。”(《居民》);“麦秋无颗粒,妇子采薇蕨。今夏无秋成,雀鼠尽罗掘”(《故人惊憔悴》)。许多百姓被迫靠外出乞讨甚至靠出卖亲生儿女和吃死人肉来活命,这使得村庄人口锐减,不少人倒毙在逃荒路上,不断地上演着一幕幕人间惨剧,“男子携筐妻负雏,女儿买别哭呜呜。郑公迁后流民死,更有何人为画图!”(《流民》);“何处能求辟谷方?沿门乞食尽逃亡。可怜翁媪无生计,又卖小男易斗糠!”(《饿人》);“旅食何曾傍肆帘?满城白骨尽灾黔!市中鼎炙真难问,人较犬羊十倍廉!”(《饭肆》);“大旱已经年,田无寸草青。大风折枯蓬,垅头黄埃生。五月行复尽,宁犹望西成?壮者尽逃亡,老者尚咿嘤。大村烟火稀,小村绝鸡鸣。流民满道路,荷簏或抱婴。腹枵菜色黯,风来吹欲倾。饥尸横道周,狼籍客骖惊。我行至旧村,邻半为逃氓。”(《五月归自郡,见流民载道,问之,皆淄人也》)

其二,揭露清朝统治者残酷剥削人民的罪行,表达对贪官污吏的痛恨之情。蒲松龄灾难诗中的广大百姓所遭受的苦难,不仅来自天灾,其实更多的是来自人祸,即由于清朝统治者为满足自己统治和享乐需要,他们一方面在平时肆意对百姓进行敲骨吸髓般的掠夺和剥削,另一方面在天灾发生时不仅不加以救济,反而不顾百姓死活一味催逼租税,导致百姓灾难深重、苦不堪言。如《田间口号》揭露了清朝康熙时期百姓即使在丰收之年也难以承受的沉重租税负担,“日望饱雨足秋田,雨足谁知倍黯然。完得官粮新谷尽,来朝依旧是凶年!”《田家苦》生动反映了百姓为缴纳沉重租税而不得不卖儿卖女、卖掉家中所有值钱财物的悲惨情景,“稻粱易餐,征输最难;疮未全医,肉已尽剜。东家儿女卖吴越,邻妇夜夜哭霜月!我方踟蹰怀百忧,租吏登门如怒牛。县牒丹书照红眼,隳哭叫号声呴喽……欲卖园中枣,田宅贱于草;欲贷豪家钱,债券无署保。千思万转仍不果,计卖黄犊尚差可。莫管来春耕不耕,免去眼前遭兵火!”《大人行》、《议羡》等诗歌则揭露了朝廷官员肆意搜刮民脂民膏的罪行,“部牒乘传有定额,目努索奢十倍强。十倍半折金钱入,橐中万蹄千帆樯……农人榜人废生业,下下骇窜真仓皇!可怜大令虽强项,库储搜竭民亦殃。役夫驱舁花石纲,马驰仍载千金装……卖男贴女安足偿?”“大令折柬招,三五衣冠胄。济楚登公庭,议填无底窦。官意欲三杀,民意乞三宥。争类卖菜佣,低昂计不就。酌在杰貊间,摇尾犹望救。”

尽管各地天灾不断,百姓生活极度艰难,然而清朝统治者对此不但不进行赋税减免和财政救济,反而继续残酷地向受灾百姓征收沉重租税,对一些无力足额交纳租税的灾民进行辱骂毒打。《灾民谣》、《午中饭》、《短禾行》等诗歌对此进行了生动的揭示:“雨不落,秋无禾;无禾犹可,征输奈何?吏到门,怒且呵。宁鬻子,免风波。纵不语,死无他,勿诉公堂长官诃!”“于今盛夏旱如此,晚禾未种早禾死。到处十室五室空,官家追呼犹未止!瓮中儋石已无多,留纳官粮省催科。官粮亦完室亦罄,如此蚩蚩将奈何?”当百姓向官府报告严重灾情时,一些昏官污吏缺乏起码的生活常识和同情心,对灾情不进行调查核实,竟然找借口拒绝受灾百姓要求官府救灾、减灾的合理要求,“大旱三百五十日,垅上安能有麦禾?报到公庭犹不信,为言庭树尚婆娑。”(《旱甚》其三)。还有一些昏官污吏为了向朝廷邀功请赏,竟然不顾灾情严重的事实,向朝廷谎报粮食丰收的假消息,“二麦全枯谷未耰,流金烁石旱无休。年丰幸有中丞报,犹缓君王东顾忧。”(《邸报》)。当各地盗贼横行,百姓饱受侵扰时,地方官吏不仅不搜捕盗贼,反而颠倒黑白地抓捕无辜百姓,显得极为荒谬无耻,“村舍逃亡空四邻,纵横寇盗乱如尘!公庭亦有严明宰,短绠惟将曳饿人!”(《离乱》)。

其三,描写人们在灾难中奋力抗灾、救灾的壮举,赞美其不畏艰难、热心助人的美好品德。面对接连不断发生的严重灾害,勤劳朴实的受灾百姓没有因此消沉沮丧,而是奋起抗灾、救灾,积极进行各种生产自救行动。他们中有的想方设法驱除吞噬庄稼的害虫,“老妇解破襦,竿头悬结为旗旌;稚子无所计,破釜断作双鸣钲。”(《蝗来》),“妇子携箕相斗争,随击憧憧半倾陨。”(《纪灾》);有的架起水车紧急抗旱,“窃喜久旱未全空,秕粒尚可收十斛。炮车云起高如山,翻盆倒峡流潺湲。”(《灾禾叹》);有的抓住有利农时,积极进行耕种,“东作风初暖,饁耕向树阴……方讶山容浅,已惊春事深。典衣备刍豆,辛苦老农心。”(《初见耕者》);还有一些仁人善士在灾难发生时纷纷慷慨捐资,想方设法帮助逃荒的灾民渡过眼前困境,“四月流人处处逃,仁人轸恤倍勤劳。已开粥厂捐清俸,又劝乡绅卖豆糕。”(《劝赈》)。

蒲松龄的灾难诗在对百姓在灾难中的壮举进行描写和赞美时,不仅运用宏观角度,还注意采用微观视角,如《袁太君苦节诗》生动描写了袁夫人在遭遇惨烈兵灾情况下含辛茹苦地赡养年老多病的婆婆和抚育年幼孤儿并照顾穷困邻居的感人事迹,“夜辟天门伐天鼓,修罗兵杖下如雨。尸蝇扑面飞满城,颈血成流浸败堵……绩车挽就炉穿明,榆屑扫烧霜叶煮。忆儿负笈忆家贫,终夜回肠千万缕,避葵不觉蓼花辛,听漏方知月色苦……更竭甘脆养衰姑,搔抑浣濯无色努。营丧尽礼复尽哀,剩有寒灯照筐筥。日甘冰蘖抚孤儿,犹析糠糟膳邻姥。”

其四,反映一些灾民的愚昧落后行为,表达作者“哀其不幸、怒其愚昧”的复杂感情。蒲松龄在灾难诗中不但表达了对灾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美好品德的热情赞美,而且对一些百姓在灾难中暴露出的愚昧落后行为进行了揭示和批判。如他们中有的人迷信鬼神,听信巫婆神汉的妖言谎话,愚昧地将祸害庄稼的蝻虫视为神灵,听任蝻虫祸害庄稼,企图靠神佛的力量来消除虫害,结果受损惨重。“听巫造讹言:蠕蠕皆神灵;况此悉生命,杀之罪愈增。贱者宣佛号,贵者或斩牲。登垅惟虔祝,冀蝻鉴丹诚……瞪目任蚕食,相戒勿敢撄。苗尽方太息,委为命不亨。”(《捕蝻歌》)。有的人自私狭隘,只求自己的庄稼安全无事,任凭邻人庄稼饱受虫害而不施以援手,结果殃及自身,“或知蝻可除,力寡难孤撑。隔畔喜无事,漠不一关情。灾来未切肤,不助但遥侦。逡巡邻禾尽,如水来薨薨。剥床始顿足,仓皇空哀鸣。”(《捕蝻歌》)。有的人无耻地把祸害自己庄稼的蝻虫驱赶到近邻的田地中,导致双方大打出手,激烈斗殴,最终酿成惨重损失,“又不图长策,扇逐出近塍。但求离我亩,谓是已清宁。谁知邻人智,亦复似我明。逐之反却走,来往相因仍。以此成牴牾,忿为裂眼争。妇子出嘲哐,健男至操兵。舍蝻而人斗,反复气骄狞。群虫乘其便,两地恣纵横。戈矛还未已,禾黍无半茎。荡然无可竞,罢斗各吞声!”(《捕蝻歌》)。

有的灾民听信所谓已埋葬三年的死者会成为旱魃来害人的谣言,从而愚昧无知地四处挖坟掘墓,甚至将路过坟边的老人当作旱魃活活打死,上演了一幕幕荒谬绝伦的人间惨剧,“旱民忧旱讹言起,造言魃鬼殃群农。坟中死者瘗三载,云此枯骼能为凶。十二村人襁属至,纷操矛弧声汹汹。蚁屯蜂集满四野,墓主饮泣排心胸。既不敢言岂敢怒,坐听百锸环相攻。宿土飞扬迷道路,穴隧直下抵幽宫。破棺碎骸髑髅挂,惨祸地下犹遭逢……邹梁仿此龙奇特,发柩苍鼠窜禾丛。逐鼠不获逢野叟,群疑魃鼠化老翁。目瞠口吃噏不合,一梃踣地群戈舂。”(《击魃行》)。

在以上四类题材内容中,特别具有创新意义的是后面两类,这在中国古代其他灾难诗中是很少见的。它生动体现了蒲松龄对灾民生活处境和思想性格的熟悉和了解,特别是对灾民的复杂感情,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蒲松龄的灾难诗不仅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使得他的灾难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与众不同、卓异不凡,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具有鲜明的纪实性和地域性。所谓纪实性,主要是指蒲松龄的灾难诗非常真实、客观、生动地反映了清朝康熙年间发生的一些天灾、人祸情况及灾民所受的深重苦难,堪称“诗史”,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所谓地域性,则主要是指蒲松龄的灾难诗中描写的灾难,绝大部分都发生在以他的家乡淄川为中心的山东地区,甚至一些诗题中就包含山东地名,如《历下》、《齐民叹》、《闻淄东无雨》、《邹平张贞母》、《霪雨之后,继以大旱,七夕得家书作》、《五月归自郡,见流民载道,问之,皆淄人也》等。

就自然灾难而言,据有关研究者统计,清代山东地区几乎无年不灾、无灾不烈,水灾、旱灾、虫灾是最主要的三大灾害现象。在清代268年中,仅济南府遭受水灾就达2385年县次,平均每年近10县次;遭受旱灾达1358年县次,平均每年近6县次;遭受蝗灾121年县次,平均两年就有一次, [3] (P312)这其中又以康熙年间为一大高峰期,康熙四十三年(1704)更是发生了一场波及范围广大的严重饥荒。[3] (P313)蒲松龄的灾难诗几乎贯穿其创作生涯始终,作品中所反映的天灾、人祸都是他耳闻目睹甚至亲身经历的。蒲松龄现存最早的灾难诗是写于清朝康熙十年(1671)的《清水潭决口》,最晚的灾难诗是写于康熙五十三年(1713)的《十一月初五,官征漕粮》,灾难诗几乎遍及康熙时期的各个年代,其中又以康熙四十三年(1704)最多,将近三十首。这些灾难诗真实地展现了清朝康熙年间百姓所遭受的天灾、人祸惨状,从而有力地揭穿了清朝统治者大力鼓吹的所谓“康熙盛世”的假象。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蒲松龄一直处于社会下层,长期生活在农村,家庭收入并不高,在当地百姓遭受天灾人祸时他自然也难以幸免,因此,他的一些灾难诗还描写了自己的家人及亲属在天灾人祸中所受的苦难,给人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意味,更增强了作品的纪实性和地域性。如《示弟》:“六月不雨农人忧,骄花健草尽白头。我方书空心如剉,闻尔萧条愁不卧。数年禾麦微登收,家中百口犹啼饿。尔兄一女三男儿,大者争食小叫饥。笔耕易斗粟,凶年行藏安可知?伯兄衣不具,仲兄饭不足;踌躇兄弟间,倾覆何能顾?”《午中饭》:“黄沙瞇眼骄风吹,六月奇热如笼炊。午食无米煮麦粥,沸汤灼人汗簌簌。儿童不解燠与寒,蚁聚喧哗满堂屋……小男始学步,翻盘倒盏如恶鹰。弱女踯躅望颜色,老夫感此心茕茕。于今盛夏旱如此,晚禾未种早禾死。到处十室五室空,官家追呼犹未止!瓮中儋石已无多,留纳官粮省催科。官粮亦完室亦罄,如此蚩蚩将奈何?”《霪雨之后,继以大旱,七夕得家书作》:“当午青草燎洪炉,旱禾委悴夜不苏。齐鲁千里百郡县,八十四邑莽为潴!高田苗瘠黄未死,酷阳收烬霪雨余。赤夏三旬无滴雨,禾穗半秕豆茎枯。今方秋成谷腾贵,市上斗米如斗珠!吾家妇子三十口,丰岁不免瓶罍虞。况有累弟老无力,四壁圮尽半垅无。家书入览愁不寐,但闻蛩声唧唧泣向隅。”

其二,爱憎分明,饱含感情色彩。蒲松龄的灾难诗不仅客观真实地描写了当时的灾难情况,而且还鲜明地表达了对残暴统治者的无比痛恨和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在批判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方面,蒲松龄喜用具有鲜明贬义色彩的词语来形容他们,如《大人行》中连用“狰狞”、“汹汹”、“跋扈”、“猖獗”等词来形容气焰熏天、仗势欺人的清差大臣及其仆从;《灾民谣》中则用“怒且呵”来刻画催租官吏的凶蛮丑态;《廷尉门》中用“铁面”、“霜花”、“鼠”、“鬼”等词语来比喻肆意拷打百姓的廷尉;《田家苦》、《议羡》中把催逼租税和肆意盘剥百姓的官吏分别比作“怒牛”、“矛弧寇”;《道殣》、《历下吟》、《斋庭独坐》等诗中更是用“酷虐”、“酷吏贪”、“酷吏何其虐”等词语鲜明地表明了自己对贪官污吏的痛恨之情。

蒲松龄还善用反语冷嘲的方式批判那些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如对于封建统治者敲骨吸髓般剥削百姓,导致百姓灾难深重的罪行,作者反语冷嘲道:“粜尽官税完,陶然捧枵腹!”(《西成》);“愚民不解居官苦,望似江流彻底清。”(《雪后,时侯深夜过毕韦仲家,蒙见招,时已寝矣。次日,赋四律即寄》其四)。对于昏庸无能的官府懒于缉盗,反而大肆抓捕饥饿百姓,导致盗寇日益猖獗、百姓更加困苦不堪的现象,作者讽刺道:“官慈盗日多,日落少人行。”(《五月归自郡,见流民载道,问之,皆淄人也》);“村舍逃亡空四邻,纵横寇盗乱如尘!公庭亦有严明宰,短绠惟将曳饿人!”(《离乱》)。对于官府为邀功请赏而不顾严重灾情,谎报丰收消息,导致众多百姓饿死的现象,作者讽刺道:“有道君王自圣明,南漕百万济苍生。大人已报年初富,五月横尸满郡城!”(《历下》);“二麦全枯谷未耰,流金烁石旱无休。年丰幸有中丞报,犹缓君王东顾忧。”(《邸报》)。对于逃荒百姓饿毙路旁而被鸢鸟啄食的惨象,作者采用了饱含血泪的黑色幽默,“业作飞鸢葬,不愁酷吏贪。”(《道殣》)。对于朝廷借着“省春耕”的名义而四处盘剥百姓的行为,作者讽刺道:“圣明省春耕,水衡供珍膳……愿竭我膏脂,共资尔巧宦。”(《齐民叹》)。

在同情苦难深重的百姓方面,蒲松龄除了通过深入描写百姓在天灾人祸中的苦况来表达外,还运用了一些其他方式——有的是在诗题中直接表达,如《田家苦》、《田间口号》、《灾民谣》、《忧荒》、《纪灾》、《齐民叹》、《灾禾叹》、《禾多灾变,慰藉农人》等。有的是在诗中运用饱含同情色彩的词语来表达,如“苦”、“哀”、“恸”、“忧”、“愁”、“可怜”、“忧愁”、“黯然”、“惨心”、“皇然”、“悲恻”等词语在作品中随处可见。而更明确感人的是在作品中发表议论来表达自己对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如当百姓因为遭受严重旱灾而濒临饿死、四处逃亡时,他感叹道:“怜此藜藿士,腹中无异粮……嗟此啼号者,势必归沦亡……念此心悲伤!”(《忧荒》);“念此心悲恻!”(《糠市》);“平田漠漠鸿飞尽,村社萧条最可怜!”(《月夜薄阴》);“农人安得世清宁,旱魃不生风伯死?”(《风雪行》)。当百姓因为遭遇蝗虫、蝻虫、蜚虫灾害而损失惨重时,他感叹道:“薨薨飞来犹未尽,我观此状心悲悯!”(《蝗来》);“斯民运何厄!蝗去遗蝻生。”(《捕蝻歌》);“一亩芟来无斗粒,奇荒何处吁青天?”(《蜚虫害稼》);“千古奇灾一时遭,孽自人作天亦忍!”(《纪灾》)。

其三,体裁形式丰富多样,风格苍劲浑朴。蒲松龄的灾难诗可谓各体皆备,古体诗、近体诗基本上平分秋色。在古体诗中,篇数最多的是五言古诗,如《忧荒》、《西成》、《捕蝻歌》、《齐民叹》等,其次是七言古诗、杂言古诗,如《灾禾叹》、《短禾行》、《击魃行》、《蝗来》、《田家苦》、《灾民谣》等。在近体诗中,篇目最多的是七言绝句,如《流民》、《饿人》、《饭肆》、《田间口号》等,其次为七言律诗、五言律诗,如《喜雨》、《重阳前一日》、《二十六日风雪》、《忧荒》、《道殣》、《听雨》等。

蒲松龄灾难诗的题目也富有特色,少则二字、三字,多则二、三十字,最多的有三十八字。有的诗题采用的是与农事相关的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词语,显得简洁凝练、概括性极强,道出了老百姓的心声,如《微雨》、《旱甚》、《蜚虫害稼》、《喜二豆薄收》等;有的诗题则宛如短小精悍的序文,比较具体地交代了写作背景、原因和目的,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和作者,如《五月归自郡,见流民载道,问之,皆淄人也》、《虫后仅余荞菽,而久旱又将枯矣。时雨忽零,奈数里外未之沾及。闻毕公漪对客雪涕,感而作此》、《诸灾并作,秋稼已空,十月犹旱,麦田未耕。月来雨频,吾乡并不及沾。延息待苏,不免憾造物之偏也》。

蒲松龄“天性伉直……意气洒如”(蒲箬《柳泉公行述》), [2] (P3439)“感于民情,则怆恻欲泣,利与害非所计及也”(《与韩刺史樾依书》)。 [2] (P1130)他的灾难诗一方面继承了杜甫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大胆深入地反映百姓在天灾人祸中的苦难,处处体现了蒲松龄对所处社会的浓厚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借鉴了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以议论入诗,不事雕琢,使得他的灾难诗具有“古朴率真之气”(栾调甫《〈聊斋诗集〉序》), [2] (P1969)给人以苍劲浑朴的感觉。

概而言之,蒲松龄的灾难诗以诗写史,聚焦百姓在天灾人祸中的苦难,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给后世留下了为史乘所不可比拟的翔实的记录”,[4] (P283)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价值,值得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刘艳玲.蒲松龄诗歌的人文关爱[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11).

[2]盛伟编.蒲松龄全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3]赵家才.清代山东民间社会的灾害救济[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3).

[4]袁世硕,徐仲伟著.蒲松龄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魏静)

收稿日期:2011-10-27

作者简介:王建平(1968-),男,湖南常德人,湖北孝感學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思想内容艺术价值蒲松龄
蒲松龄:努力换来逆袭
蒲松龄
浅论李安电影中民族文化的表现
浅析现代包装插画设计的商业应用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古城墙中所包含的艺术文化解析
浅谈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研究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创新是艺术的长青树
曹操诗歌的内容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