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企业内部社会网络与知识共享相关研究述评

2012-04-29 04:10刘佳
图书与情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知识共享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分析

摘 要:文章对国内外关于企业内部社会网络与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和评价,归纳分析了目前将社会网络与知识共享相结合的研究主要有哪些角度、观点和结论,并对目前国内在此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社会网络 社会资本 社会网络分析 知识共享

中图分类号: F4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2)01-0083-05

Review of Research on Social Networks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Enterprises

Abstract This paper is a literature review of studies on social networks and knowledge sharing within enterprise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find and summarize the aspects, opinions and conclusions in this field. At las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current studies of our country.

Keywords social networks; social capital;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knowledge sharing

目前,对知识共享的研究正在摆脱早先依赖IT和以显性知识为主要对象的路线,朝着以人为核心、强调隐性知识共享的正确方向发展。其研究重心由“技术”向“人”的转变引起了研究者对社会网络的关注。通过人脉来获取知识、利用人们的社会网络来与他人进行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界的重视。在学术界,通过引入发源于社会学的社会网络理论,对企业知识共享开展的研究正受到学者们的瞩目。

笔者通过检索国外六个全文数据库(包括ProQuest、ScienceDirect、Elsevier、Emerald、SAGE、John Wiley)得知,自1998年以来,国外已有近20篇关于企业内部社会网络与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论文;通过对国内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的检索得知,2004~2010年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论文数目达到近30篇。通过文献检索和阅读分析,企业内部社会网络与知识共享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员工个体、团队或者部门这几个层次的知识共享活动展开的,研究重点主要从社会网络的各个特征要素,如联系、结构、社会资本、“小世界理论”等出发,探讨这些要素对知识共享的作用和影响,进而提出一些模型、建议或者机制等。本文首先分析归纳国内外的主要研究成果、观点与结论,然后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1 考察社会网络联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

一些学者将社会网络联系划分为强联系和弱联系,进而考察强弱联系对知识共享产生的不同作用和影响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汉森[1]利用了社会网络研究中的弱联系概念和知识管理中复杂知识的概念,来解释弱联系对于多部门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影响。他以项目团队为研究单位,将知识共享活动划分为知识寻找和知识转移两个阶段。该研究发现,公司内部部门之间的弱联系可以促进项目组查找自己所需的并为其他部门所拥有的知识,但却阻碍了复杂知识的转移,因为复杂知识的转移需要部门之间的强联系作为纽带。因此,当所需知识并不复杂时,部门间的弱联系可以促进知识共享、加速项目进程;但当所需共享/转移的知识比较复杂时,部门间的弱联系将减缓项目进展。IBM知识管理研究院的罗布·克罗斯[2]等人对财富500强的多家企业和政府机构开展了调研,旨在发现利用社会网络提高员工知识共享和创造能力的途径,该研究为社会网络联系可以促进员工知识共享和创造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此外,作者根据社会网络联系的四个特征维度对组织的知识共享提出了一些建议。

国内学者李颖[3]以企业内部的项目团队为研究单位,建立了跨项目团队知识共享过程的动态模型,并将整个知识共享分解为知识寻找和知识转移,然后将社会网络研究领域的强联系和弱联系应用到知识共享中来,重点研究了强联系在跨项目团队复杂知识共享中的作用,但未能进行实证研究。邝宁华等[4]以企业内部的部门为单位,把跨部门知识共享分解为知识寻找和知识转移,将跨部门知识转移理解为一个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并建立了理论模型。然后将社会网络研究领域的强联系应用到跨部门复杂知识转移中。他指出,强联系部门拥有相对较强的知识表达、吸收理解能力,并能基于强联系实现部门间的知识交流与合作,从而能有效克服跨部门复杂知识转移的困难,但未能进行实证研究。翟伟希[5]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了应用,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绘制了组织知识共享交流图,并阐释了如何利用可视化工具具体分析问题,从而发现组织知识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及捕捉对知识共享活动具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在研究联系的强度对知识共享的作用基础之上,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中,联系的强度对知识共享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汉森[6]在他之前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考察了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在知识共享中的作用。他将企业内部的社会网络划分为两类:团队内部和团队之间,他认为,这两种类型的网络可以从不同角度解释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并且,在对知识共享产生影响的过程中,团队内部和团队之间的网络可能相互作用,某种类型的网络可能只对知识共享的某个方面产生影响,而对其他方面没有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网络如何对知识共享的不同阶段产生影响,深化对知识共享的研究。蔡文彬[7]以组织内部的部门为研究对象,将组织内部部门之间的社会网络联系类型分为竞争关系与协作关系,考察了两种联系对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影响。此外,他还提出了知识共享的协调机制,即在多部门的组织中,由正式的等级结构和非正式的横向联系所形成的协作机制可以促进知识共享。丹尼斯·欧贝瑞(Denise OBerry)[8]认为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帮助企业从正式和非正式两种角度发现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路径。科威特大学图书馆信息学院的副教授莱拉·马罗夫[9]将企业内部社会网络联系的类型划分为业务联系和交际联系,并通过对企业进行案例研究,利用网络调查法对目标企业的22个子部门进行了调研,旨在发现业务联系和交际联系的强度与不同类型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她指出,企业应该投资来搭建自己的社会网络,以促进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知识共享,从而进行产品创新并提高企业绩效。

2 考察社会网络的结构对知识共享的影响

一些学者将视角集中在社会网络的结构上,他们认为相比于社会网络联系,社会网络的结构更能解释社会网络对知识共享的作用。瑞根等[10]研究了社会网络结构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并认为社会网络结构指标中的社会内聚力(Social Cohesion)和网络规模(Network Range)等因素要比联系强度等更能对知识共享产生影响。研究指出,社会内聚力影响了个体在与他人进行知识共享过程中所需投入时间、精力的意愿和动机;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网络规模影响了个体和不同群体之间复杂知识的共享。同时,他们也考察了个体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对知识共享的影响。

一些学者还从社会网络的联系和结构两个方面考察社会网络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建立分析模型。任志安、毕玲[11]分析了社会网络的联系特征和结构特征,以及知识特性和知识共享的阶段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网络关系与知识共享的关系”的理论分析模型。他们基于分析模型得出的结论是:对于不同类型知识的共享或者在知识共享的不同阶段中,适用的社会网络关系和结构也是不同的。该论文提出的理论模型对研究社会网络与知识共享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但作者未在文中对此模型及假设进行验证。秦红霞,陈宝国[12]通过对企业内部社会网络镶嵌特点的分析,建立了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网络模型,论述了知识特性、知识共享的阶段特性、共享主体之间的关系结构等因素对共享知识的质量和数量、共享知识的时效性以及和知识共享的范围等方面的影响。

3 社会网络与隐性知识共享研究

杜雷格和胡布勒[13]通过对社会网络的特征与隐性知识扩散之间关系的考查,得出了以下四点结论:①社会网络密度高的企业比那些密度低的企业知识扩散更迅速;②人际互动水平高的企业比互动水平低的企业隐性知识扩散更迅速;③合作水平高的企业比合作水平低的企业隐性知识扩散更迅速;④对于那些拥有强、弱联系理想组合的企业来说,隐性知识扩散的速度比没有这种联系组合的企业快。王平[14][15]简要介绍了社会网络分析在组织隐性知识共享中的具体应用,并以此提出了改进隐性知识共享的策略,初步分析了社会网络中隐性知识共享的成本问题。吴江宁,王晓欢[16]在对企业隐性知识特性及其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隐性知识导航方法。他们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对专家网络进行评价,得到了专家个人特征的结果。他们指出,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与工具可以明确专家网络的状态,了解各个专家在网络中扮演的角色,发现促进和阻碍隐性知识共享的原因,并预测组织内部人员调动等可能引发的危机等;管理者可以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协调企业内部专家间的多种关系,从而加强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共享。

4 探讨社会资本各要素对企业知识共享的影响

还有部分学者将社会网络视为一种资源,即社会资本。例如,科尔曼认为,社会网络能给行动者带来行动便利,因此它是一种社会资本形式[17]。因此,一些学者遵循着从“资源观”来理解社会网络的思路,利用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社会网络对知识共享的作用和影响。

纳皮尔和高秀[18]是最早探讨社会资本与知识共享关系的学者,他们认为,社会资本有助于智力资本的创造,一些组织机构正是由于拥有较多的社会资本从而能够共享较多的智力资本,因此,相比于其它组织在市场中更具有优势。他们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一个社会资本的分析框架,该框架为社会资本的分析和定量研究提供了标准。伍尔夫等[19]结合社会资本理论和信息行为理论,探讨了二者共同影响下的知识共享机制。

秦红霞和丁长青[20]通过对知识共享的障碍分析,发现组织社会资本的结构、关系和认知三个维度与隐性知识的定位及分配存在密切关系。作者认为,社会资本的网络结构起到了准确定位隐性知识的作用,提供了隐性知识流动的途径, 并影响隐性知识在组织中的分配;社会资本的信任关系是组织成员进行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并降低了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交易成本;高层次社会资本认知,如日常交往中的共享语言和符号等,有利于知识共享。

孙红萍等[21][22]在计划行为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组织内个体知识共享意向的决定因素模型。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社会资本的关系资源(信任、规范)和个体行为理念(自我价值感知、期望报酬)对知识共享意向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是社会资本结构资源的相关假设未获得支持。刘希宋等[23]将知识分为竞争性知识和非竞争性知识,区分了知识共享的主客观障碍。通过分析知识共享中的社会资本问题,从垂直和水平的组织结构、牢固的和虚弱的社会网络纽带、桥接和绑定三个方面阐述了社会资本对非竞争性知识共享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个知识共享网络分析方法框架。

陈国森[24]在对企业社会资本和知识共享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项目驱动型企业内知识共享的两种形式:项目内知识共享和项目间知识共享。并从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结构、关系、认知三个维度分析了社会资本与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同时,提出了企业内部社会资本与知识共享关系的概念模型和理论假设,并对相关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三方面提出了项目驱动型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对策。汪轶[25]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研究了知识型团队中成员在团队内部形成的社会资本对知识分享效果的作用机制。徐海玲[26]基于社会资本理论构建企业员工的知识共享倾向模型,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对个体的知识共享倾向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5 利用“小世界理论”来研究知识共享机理

1967年,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提出“六度分离理论”,他断定,在美国大多数人之间相互认识可以通过“朋友的朋友”进行联系,最多只要经过 6次(人)“中转”即可实现。该理论后来又被称之为“小世界理论”,被视为社会网络领域重要理论之一。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邓肯·瓦茨领导的研究小组也是“小世界理论”研究的领军队伍, 该小组构建的小世界网络模型表明,只要在规则网络的基础上引入少量的随机远程连接社会网络,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平均距离就会变得相当的小。这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社会网络的小世界特性。

邓丹[27]利用社会网络理论中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建立了知识共享网络模型,并对知识共享效果进行量化分析。麦特卡夫[28]研究了复杂环境下的组织知识共享架构。借鉴了生物学家所观察到的物种结构随环境变化而自动调整的现象,提出了组织结构的“自组织”现象可以用“小世界”理论来解释。他指出,这种“小世界”和“自组织”现象可以为复杂环境下的组织知识共享提供借鉴,并通过案例说明了这种现象的运作机理。

6 研究信息技术与社会网络的共同作用对知识共享的影响

马林·哈伊斯曼和沃尔克·伍尔夫[29]研究了信息技术和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与知识共享的关系,他们指出,为了提高知识共享的效果,信息技术工具必须“嵌入”其所属的社会网络中,这样的技术工具能够促进组织社会资本的积累,并提出,这些知识共享技术工具的设计思想应该与社会资本理论相结合。

金顺西和李海苏[30]分析了组织环境和技术因素对员工知识共享能力产生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社会网络、网络集中度、基于绩效的奖励制度、员工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用户友好的信息技术系统对员工的知识共享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马丁等[31]针对信息技术企业中存在的业务联系和技术联系脱节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关系管理成熟度模型。该模型旨在通过提高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的知识共享,改善部门之间的关系。指出知识管理的研究者们早就指出了知识共享的“信息技术驱动观”的弱点,该模型说明了正确的知识是通过社会网络在正确的时间与他人进行共享的。作者指出,这种关系管理方法运用了知识管理理论并强调了知识共享文化,能够测度组织内部关系的成熟度并帮助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建立联系。

7 研究现状评价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表明,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即从企业内部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开展知识共享研究,这种研究视角不仅新颖,而且能更好地解释知识共享实现机制,此领域的研究正在受到更多学者们的瞩目。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理论方面:首先,通过文献调研发现,知识管理研究者已经认识到社会网络对知识共享的重要作用,但缺乏系统性研究。部分学者或者从社会资本角度,或者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角度来对知识共享进行研究,而从社会网络的全局视角来开展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研究并不多见。其次,此领域的研究中,结合知识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理论研究的深度还有待加强。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要想真正利用社会网络提高企业的知识共享效果,必须考虑到知识的特征,即从知识本身的特性入手,来考察社会网络对知识共享的影响。已经有学者开始在这类研究中引入知识的特征变量,如知识的类型等。对知识特征变量的引入标志着社会网络对知识共享研究的深入,同时也是今后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另外,在研究中细分社会网络的类型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研究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如何对知识共享产生影响,深化对知识共享的研究。

(2)实践方面:首先,相比国外的研究,国内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开展的实践研究非常之少。国外已经有很多学者就社会网络对知识共享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相比而言,国内的实证研究力度较弱,此领域的研究者大部分是对国外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的介绍,亲自进行实证研究的人相对较少。本文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学者对量化的研究不够重视,此外,我国社会学领域对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与应用相比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文献相对较少,影响了这种方法在知识共享领域的推广。

(3)研究重点方面:大部分学者都是围绕社会网络中的何种要素对知识共享产生了何种作用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通过探讨社会资本的某些要素(信任、共享的语言等)和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各指标(如联系的种类、网络密度、网络规模、中心性等)与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来开展的。但是,较少学者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提出如何通过完善、优化社会网络从而促进企业知识共享的策略。本文认为,根据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些优化社会网络、促进企业知识共享的策略,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参考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Hansen, M. T. The Search-Transfer Problem: The Role of Weak Ties in 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Organization Subunit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9, 44 (1): 82-111.

[2]Cross, Rob, et al. Knowing What We Know: Supporting Knowledge Creation and Sharing in Social Networks [J].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001, 30 (2): 100-120.

[3]李颖.跨项目团队知识共享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 89-91.

[4]邝宁华等.强联系与跨部门复杂知识转移困难的克服[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2): 20-25.

[5]翟伟希.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组织知识共享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Hansen,M. T. Knowledge Sharing in Organization: Multiple Networks,Multiple Phas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5,48(5): 776-793.

[7]Tsai, W. and S. Ghoshal. Social Structure of Coopetition Within a Multiunit Organization:Coordination, Competition, and Intra-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Sharing [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2): 179-190.

[8]O'Berry,Denise. Where Does the Knowledge Reside In Your Utility?[J].American Water Works Association Journal, 2007, 99(12):44-46.

[9]Marouf, Laila. Social Networks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Organizations:A Case Study[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7,11(6):110-125.

[10]Reagans, Ray, and Bill McEvily. Network Structure and Knowledge Transfer: The Effects of Cohesion and Rang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3,(48):240-267.

[11]任志安,毕玲.网络关系与知识共享:社会网络视角分析[J].情报杂志, 2007,(1): 75-78.

[12]秦红霞,陈宝国.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网络模型分析[J].情报杂志, 2010, 29(5): 16-19.

[13]Droege, S.B., and J. M. Hoobler. Employee Turnover and Tacit Knowledge Diffusion: A Network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 2003,(1): 50-64.

[14]王平.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6,(2): 102-107.

[15]王平.知识流动渠道管理视角下的企业知识共享方法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09,(10): 81-84.

[16]吴江宁,王晓欢.企业隐性知识导航方法研究[J].管理学报,2008,(1): 40-43.

[17]Coleman, J.S.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8,(94 Supplement): 95-120.

[18]Nahapiet, J., and S. Ghoshal.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242-266.

[19]Widen-Wulff, Gunilla,and Mariam Ginman. Explain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Organizations through the Dimensions of Social Capital[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2004, 30(5): 448-458.

[20]秦红霞,丁长青.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组织知识共享[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2):4-6.

[21]孙红萍,刘向阳.个体知识共享意向的社会资本透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11-114.

[22]孙红萍,王静一.社会资本和知识共享意向的作用机制:基于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138-142.

[23]刘希宋等.基于社会资本的非竞争性知识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8,(1):80-82.

[24]陈国森.项目驱动型企业的内部社会资本与知识共享关系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5]汪轶.知识型团队中成员社会资本对知识分享效果作用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6]徐海玲.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企业员工知识共享倾向研究[J]. 科学与管理,2010,30(161): 70-72.

[27]邓丹.研发团队的知识共享研究——从社会网络的角度[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8]Metcalfe, Mike. Knowledge Sharing, Complex Environments and Small-Worlds [J].Human Systems Management, 2005,24(3):185-195.

[29]Huysman, Marleen, and Volker Wulf. IT to Support Knowledge Sharing in Communities: Towards a Social Capital Analysis [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06,(21): 40-51.

[30]Kim, Soonhee,Hyangsoo Lee.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Contex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Employee Knowledge-Sharing Capabilities [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6, 66(3):370-385.

[31]Martin, Valerie A.,et al. Building the Business/IT Relationship through Knowledge Management [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ses and Applications, 2004, 6(2):27-46.

作者简介:刘佳(1980-),女,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

猜你喜欢
知识共享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分析
西部独立学院教师知识共享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ISM和AH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
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与社会网络协同模拟框架研究
大数据时代社会区域创新网络学习与能力建构
信息自由与版权法的变革
境外公益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旅游目的地合作中网络治理模式研究
新浪微博娱乐明星的社会网络分析
企业管理中社会网络的运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我国微课研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