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以人为本”的四种思维方法

2012-04-29 02:42贺祥林冯华
江汉论坛 2012年1期
关键词:思维方法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

贺祥林 冯华

摘要:运用多雏度的思维方法探讨“以人为本”的命题,有助于全面深刻把握其思想内容。第一.探讨“以人为本”应注意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这一唯物辩证方法;第二,探讨“以人为本”应注意运用由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辩证逻辑思雏方法;第三,探讨“以人为本”应注意运用历史和逻辑一致这一辩证逻辑思维方法;第四,探讨“以人为本”应注意运用系统方法这一当代科学思维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B0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2)01-0089-05

黑格尔说过:

“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思维形式与思想内容之间的中介是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借助思维形式同向顺时推动思维过程运行并由此形成思想内容的有效思维工具。要全面深刻地把握某一思想的内容需要运用多维度的思维方法。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取向,围绕“以人为本”这个命题,从四种视角阐发探讨“以人为本”的思维方法,以此求教学界方家。

一、探讨“以人为本”应注意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这一唯物辩证方法

早在1842年所写的《<科隆日报)179号社论》中马克思就指出:“难道存在着植物和星辰的一般本性而不存在人的一般本性吗?”这表明马克思确认了人具有不同于其他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一般本性,也就是确立了全人类具有一种共同的普遍性的思想。那么对此展开时应作何样的把握呢?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

“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紧接着还指出:

“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一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如何解读或评价马克思《手稿》中这两段论述呢?由国外译介到我国而实为俄文版注释的解读或评价是:“马克思在本段和下一段利用了费尔巴哈哲学中表述人和整个人类时所用的术语,并且创造性地吸取了他的思想。”我国学界在《手稿》中译本问世之初的代表性解读或评价是:马克思在这里关于人的论述是对费尔巴哈自然人本主义的复述,因而是马克思早期不成熟的思想。这一见解至今仍被少数学者人云亦云地在承袭流传,并由此影响到对《手稿》关于人的其他论述的解读和评价。而事实上马克思在《手稿》中这两段论述之后还有四段关于人的连续性的论述,其中明确指出:

“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生活本身仅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

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因此.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这前后六段关于人的连续性的论述,已孕育着与费尔巴哈思维方式完全不同的全新的实践思维方式,已是以实践为基础来论述人的本质的普遍性,字里行间展现出马克思特有的而且是多维的丰富的思想内容。这实质上是一个系统的思想创新过程,其思想精华可分列为:首先,马克思阐明了人是实践的存在物或活动物,这是有关人的最普遍的本质规定的原理。其次。马克思阐明或分述了人是基于实践的自然存在物或活动物,人是基于实践的社会存在物或活动物,人是基于实践的有意识的存在物或活动物,这是有关人的次一级本质的三个规定的原理。而且,这个关于人的本质“一总三分”的最普遍与次一级的抽象概括,都是立足于实践活动中的两大基本要素即人与对象亦或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相互作用来加以阐发的,这就是我们坚持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普遍性原理,即人的本质“一总三分”的理论源头,也是我们确认与坚持“以人为本”的普遍性方法的根本依据。其三,马克思阐明了基于实践的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与动物的本能生产生活的本质区别,从而实际地阐明了人的本质的一系列具体特性。亦即同前述的人的本质的普遍性相对应的人的本质的一系列特殊性。其四,马克思从人的本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上阐明了基于实践的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与动物的本能生产生活的根本区别,即在于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或“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这是人“自己的产品”——“人化自然”——社会产品——

商品世界,使整个世界,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以及主体自身发生一系列的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其五,马克思阐明了基于实践的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与动物的本能生产生活的根本区别还在于人的活动具有能动性、自由性、全面性这三大特征。其六.马克思阐明了基于实践的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与动物的本能生产生活最初与最后或始终性的分野就在于:人基于实践的真正的生产生活的全部生命活动是始终追求与把握着“两类尺度”(而且每一类又可分“种种”或“处处”)。而动物的生产生活即动物的非实践的不是真正意义的生产生活只有“一种尺度——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

这六点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思想创新过程的结果或理论结晶,他把费尔巴哈的术语与思想都作了扬弃,特别是作了有别于费尔巴哈的前所未有的创新。其中前三点与本文的讨论直接相关。

普遍性必须见诸于特殊性.普遍性必然寓于特殊性之中.任何特殊性都表现出某种普遍性,任何个性的东西都反映着某种共性的东西。这一唯物辩证法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关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在以普遍性的方法探讨人的本质的“一总三分”之后,必须进而深入地探讨人的本质的种种特殊性表现。对此,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曾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他们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他们也不了解研究当前具体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对于我们指导革命实践的发展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因此。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应当着重地加以研究,并用足够的篇幅加以说明。”毛泽东写《矛盾论》及此前写《实践论》之时,正是中国共产党内教条主义盛行十余年之际,“两论”就是为批判教条主义而作。为了寻求其事理背后的哲学依据,毛泽东当年只用很少文字对矛盾的普遍性本质作了两个方面的高度概括与总体抽象,而用较大篇幅着重地研究了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对其作了多层次、多方面的具体分析与梳理阐明。

事物或对象是矛盾体,人物或主体也是矛盾体.凡矛盾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两重属性,作为实践的客体对象与主体人物,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更是具有非常复杂的两重属性。这就要求我们进行理论研究应当针对不断变化的时代问题的真实内容,作出鲜明的。然而是合理又严谨的回答。因而探讨“以人为本”首先应注意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陛相结合这一唯物辩证方法,寻求人学背后的哲学依据,在强调探讨“以人为本”的普遍性本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同时,还必须强调探讨“以人为本”的特殊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探讨“以人为本”应注意运用由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辩证逻辑思维方法

这种方法,就其本身而言,其内涵和运用.都非常明显地表现出与前一种方法的高度一致性或脉胳同源性。当论及人的普遍性本质时也就是说到人的抽象性本质,这是同一问题或同一内容。两种方法只是语言文字在听觉与视觉上有别有异而已,其实质上是同一方法,或者说是两种视角不同而语言文字可交叉运思的同一方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搞》中,曾论及黑格尔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即“对人的自我产生的行动或自我对象化的行动的形式的和抽象的理解”,其中有这样一段十分重要的既涉及对黑格尔的述评又有自己见解的论述:

“黑格尔设定人=自我意识,人的异化了的对象,人的异化了的本质现实性,不外是意识,只是异化的思想,是异化的抽象的因而无内容的和非现实的表现,即否定。因此,外化的扬弃也不外是对这种无内容的抽象进行抽象的、无内容的扬弃,即否定的否定。因此,自我对象化的内容丰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具体的活动.就成为这种活动的纯粹抽象,绝对的否定性,而这种抽象又作为抽象固定下来并且被想像为独立的活动,即干脆被想像为活动。因为这种所谓否定性无非是上述现实的、活生生的行动的抽象的无内容的形式,所以它的内容也只能是形式的、抽象一切内容而产生的内容。因此,这就是普遍的、抽象的,适合于任何内容的,从而既超脱任何内容同时又恰恰对任何内容都有效的,脱离现实精神和现实自然界的抽象形式、思维形式、逻辑范畴。……黑格尔在这里——在他的思辨的逻辑学里——所完成的积极的东西在于:独立于自然界和精神的特定概念、普遍的固定的思维形式,是人的本质普遍异化的必然结果,因而也是人的思维普遍异化的必然结果;因此,黑格尔把它们描绘成抽象过程的各个环节并且把它们联贯起来了。……但是,把自我理解为抽象的抽象。知道自己是无;它必须放弃自身,放弃抽象,从而达到那恰恰是它的对立面的本质,达到自然界。因此。全部逻辑学都证明,抽象思维本身是无,绝对观念本身是无,只有自然界才是某物。”

在这里。马克思十分鲜明地指出了“普遍的、抽象的.适合于任何内容的”,“同时又恰恰对任何内容都是有效的”这个普遍与抽象的思维方法,其“所完成的积极的东西”之一就是运用它来探讨“人的本质普遍异化的必然结果”,因而同样也可运用它来探讨人的本质普遍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把它们描绘成抽象过程的各个环节并且把它们联贯起来”,这就是从普遍转向特殊或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过程。质言之,从人的普遍或抽象本质外化的正负两个方面的表现及其结果证明,运用这一思维方法来探讨“以人为本”是可行的。那么,前面所述的人的本质“一总三分”,已经十分清楚的阐明“一总”是对人最普遍性最抽象性最一般性的本质规定,而“三分”则是对人次一级普遍性、次一级抽象性、次一级一般性的本质规定。这个“三分”相对“一总”而言又可称为人的本质的特殊性、具体性、个别性规定,因而深入地把握“以人为本”就是一个不断地由普遍性到特殊性、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这正如马克思所说:

“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由此可说,思维中的具体到更具体或特殊到更特殊,是一个不断进展的过程。

马克思在其学术生涯中,运用得最多最熟练最成功的方法就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或者说就是从普遍性转向到特殊性的方法,《资本论》就是其典范。《资本论》以商品社会的商品买卖这一最常见的感性现象为现实起点,经过理性思维概括出“商品”这个最普遍最抽象的范畴,使之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最一般的范畴.然后运用这个范畴去研究商品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具体过程及其商品社会的各个部分。《资本论》不仅运用这一方法研究物、商品或客体的本质,还运用它来研究人、人品或主体的本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

“如果我们想……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马克思所说的“评价人们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就是要从人的一切“行为”即一切实践、“运动”即实践活动及由此形成的种种实践

“关系等等”中来研究人,他提供的方法论就是:

“首先要研究”人在实践活动及种种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人的一般本性”即人的普遍性本质或抽象性本质,

“然后要研究”人的个体亦或人类整体的历史与现实的具体实践活动过程及种种关系中人的特殊性本质或具体性本质。

依据马克思“然后要研究”的指引并结合“首先要研究”的相关论述,笔者曾经扼要地探讨过“以人为本”的五层具体规定。这可看作是从人的个体亦或人类整体的动态或纵向来研究人的历史与现实的特殊性本质或具体性本质,它是一个显著变动的人生过程。这五层具体规定分别是:其一,生命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根本性规定;其二,育人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准备性规定:其三,就业为本是以人为本的生存性规定;其四,能力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关键性规定;其五,权益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始终性规定。显然,这五层具体规定,相对于前面所述的“以人为本”的“一总三分”而言.正好是马克思说的“所完成的积极的东西在于”把抽象上升到具体。

“把它们描绘成抽象过程的各个环节并且把它们联贯起来了”。如果再进一步地把这五层具体规定作为也“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或也“是多样性的统一”.那就是有关“以人为本”更深入更细微的具体性或特殊性了。由此.以上关于“以人为本”的五层具体规定都分别可作为一个相对抽象过程的中介或走向更为具体的中介,可以不断地完成对人进行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连续研究。譬如,其一的生命为本,既要对生命作纵向研究又要对生命作横向研究,既要研究生命安全又要研究生命健康等等;其二的育人为本,既要研究胎教、幼教与少教,又要研究青教、成教及老教;既要研究关于人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又要研究人的接受教育与自我教育:其三的就业为本,既要研究农村劳动力进城镇的就业问题,又要研究城镇新生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既要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又要研究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既要研究就业的宏观政策与客观环境.又要研究就业的微观环境与主观条件;其四的能力为本,既要研究人的潜在能力与显在能力,又要研究人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既要研究人的专、新、长能力,又要研究人的综合能力。特别是要着重研究人的道德能力、智慧能力、身体能力、审美能力、心理能力。联系上面育人为本中的内容,教育应当是全民的全方位的终生的教育,因而当今社会就应当确立教育是促进所有人的德、智、体、美、心五种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事业;其五的权益为本,既要研究人的生命权益与经济权益,又要研究人的政治权益与文化权益,还要研究人的生态权益与其他权益。由此可见,深入探讨“以人为本”的内涵,真可谓具体之中还有具体,特殊之中还有特殊,这就比前述“以人为本”的“一总三分”的抽象规定只有最抽象与次一级抽象的两个层次,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

依据马克思“然后要研究”的指导并结合“首先要研究”的相关论述,还可以从人的个体及人类整体的静态或横向来研究人,即在历史上与现实中的人或人类都具有的特殊性本质或具体性本质。对此可作一类似关键词式的扼要的提示:其一是人种性;其二是洲际性;其三是区域性;其四是国别性;其五是民族性;其六是阶级性;其七是阶层性;其八是行业性;其九是工种性:其十是职级性;十一是男女性;十二是老幼性;十三是强弱性;十四是求异性;十五是求同性;十六是好坏性;十七是真假性;十八是善恶性;十九是美丑性;二十是利害性,等等。这个关于人的繁杂系列中的二十种具体性表明,每个人各自都有着二十种相对稳定的人生范围、界碑、标志、成份、环节、侧面等等属性,而且每个人的这二十种具体性都可分别再作更具体更细微的把握.因而它们分别针对“首先要研究”的那个“一总三分”而言,都可分别作为同一相对抽象过程的中介或走向更多具体的中介。

三、探讨“以人为本”应注意运用历史和逻辑一致这一辩证逻辑思维方法

在德国最先提出这一方法的是黑格尔,他的表述是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而马克思恩格斯的表述是历史和逻辑一致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所提出的这一方法从形式到内容都作了“颠倒过来”与“扬弃”,他们以实践为基础阐明了这一方法的内涵与关系,并自觉地把这一方法纳入实践思维方式之内,还给出了掌握运用这一方法的三个方法论要求。这一方法与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思维行程具有内在一致性,甚至可以说是它的内在要求与合理补充。从对这一方法的基本内涵和运用来说,它要求人们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个体与人类整体的历史发展,应先以感性思维形式把握人的生动的历史过程.再上升到以理性思维形式来给出人的逻辑结论,这里的逻辑结论既可以是最抽象的逻辑的系列,诸如前述“以人为本”的“一总三分”的逻辑结论,也可以是经过分析与综合而来的具体的逻辑的系列,诸如前述的“以人为本”的五层具体规定的逻辑结论和每个人都同时具有的二十种具体性规定的逻辑结论。这里可以侧重从“以人为本”的五层具体规定的视阈为其思想内容的顺序性与合理性进行辩护,以此说明历史和逻辑一致的方法在探讨“以人为本”问题上的效用与价值。

人的全部活动都是以生命存在为前提的,人的其他活动都是生命活动的表现形式与多维展开,人们在思考“以人为本”时不能回避生命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们的根本利益为本。以“吃、穿、住、行、用”为本,以满足人们的根本需要为本,而这些根本利益的获得或根本需要的满足正是千千万万顶天立地的有生命的个人在实践中先创造出来后分配回来的。因而在对根本利益或根本需要的理解与把握之时.不能无视人的生命本身,包括生命安全与生命健康,这是人最为根本的利益或最为根本的需要。离开了生命活动其余都无从发生,而价值的创造与享用也都是以生命为本。因此,笔者把生命为本放在“以人为本”的五层具体规定之首。

由生命为本依次提出育人为本、就业为本、能力为本和权益为本,这正是历史和逻辑一致的方法的有序运用与合理展开。这里既考虑到了人的个体与人类整体的历史的一致,又考虑到了人的个体与人类整体的逻辑的一致,当然这里的一致不等于机械的一致,而是具有能动性的一致。马克思恩格斯给出的掌握运用这一方法的第一个方法论要求,就是对历史中个别偶然发展因素或环节,可以用逻辑来调整甚至修改,但是实践相对于历史和逻辑的基础地位与决定意义不容修改。历史顺序和逻辑规则必须服从实践规律。正如恩格斯所说: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

由生命为本到育人为本再到就业为本这三层具体规定是严格按照人的个体与人类整体的生命生成与本质生成的历史时间顺序来安排并作出规定的,而能力为本特别是安

排在最后的权益为本这两层具体规定,在历史时间顺序上似乎不能也不应滞后,能力与权益都早已贯彻于、表现于亦即存在于生命为本、育人为本和就业为本之中.这是不争的人本事实或人类史实,但是在逻辑空间配置上将它们放置于后的合理性也是显而易见的。从逻辑安排与语词表达看,提出能力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关键性规定,就意指了能力为本在以人为本的五层具体规定中是承前启后的一种内生性的本质力量或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规定。提出权益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始终性规定,一是意指权与益二者在人的个体与人类整体的全部实践活动中是不可分离有机结合的,二是意指权益本当自始自终渗透或寓于以人为本前述四层具体规定,乃至它们各层具体规定的所有细微的方面与环节。在语词上给它定位时使用“自始至终”.表明它既是一种出台性规定,又是一种压台性规定,是两种内在规定性的统一。

四、探讨“以人为本”应注意运用系统方法这一当代科学思维方法

钱学森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根据物理学界与天文学界对客观的物理世界系统四种相互作用力大统一场论的研究成果,提出将客观世界划分为五个系统:即“给原来的‘宇观、‘宏观、‘微观加了两个层次,叫做‘渺观和‘胀观。胀、宇、宏、微、渺,一共五个层次。这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还在发展中,现在尚未定论,但是可以看到一个趋势”。运用系统层次理论探讨“人的世界”的“以人为本”,不可机械模仿或对号入座,但所得到的启示是可暂将“人的世界”的“以人为本”这个大系统分为宇观、宏观、中观、微观和渺观这么五个由大至小的系统层次。

人的形成及各个个体与人类整体的存在与发展的系统可称为人的宇观系统。由此形成关于人的宇宙观或世界观。这一关于人的世界的世界观与关于人的世界的方法论是统一的。最基本的观点是人是实践的活动物或存在物;就其宏观系统而言,就是在抽象思维中对人类整体一分为三的次一级的划分.即人对自身作出人是基于实践的自然活动物或存在物、人是基于实践的社会活动物或存在物、人是基于实践的有意识的活动物或存在物这三重规定;就其中观系统而言.就是在对人类整体的认识作出“一总三分”这种抽象规定之后,由抽象思维转向思维具体的一个中介系统。分别是从纵向动态与横向静态所作的两个系列规定.即前者是“以人为本”的五层具体规定,后者是“以人为本”的二十种具体性规定;就其微观系统与渺观系统而言,是在思维具体中再分别各路进发地对人及人类整体开展更深入更细致的分层次分环节研究,这是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具体解决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精髓,是在对人的世界的研究中持续不断地运用再运用的过程。

在明晰了人的世界的“以人为本”之宇观、宏观、中观、微观、渺观这五个系统层次之后,系统方法中最重要的一个方法论原则就是整体性原则,它是这一方法的核心所在。人的世界的系统是一个既有复杂联系,发展过程又矛盾丛生的整体系统,人的五个系统层次各自相对而言都是不同的独立整体,它的次一级系统层次既是其构成要素.又无不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整体存在。当然,所有大大小小的整体都不存在绝对独立,总是从属并内在地服从个体的人的世界的大系统。

由此.在研究“以人为本”的大、次大、中、小、次小五个系统层次时都要贯彻整体性原则,特别是在研究同一层次中的不同种类系统时,既要在研究这一种类系统中坚持其相对独立的整体性原则,又要在研究它同另一种类系统之间,以及周围大一层次与小一层次的系统之间的内容时,坚持更大时空的整体性原则。譬如像生命为本这个中观系统向微观可分出生命安全与生命健康。向宏观可联系到人是基于实践的自然活动物与社会活动物。生命为本在此上连自然与社会,下接安全与健康这两个纽结.同处一个系统网络之中。我党所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并把群众饮水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生产安全、住房安全、交通安全等等都当大事来办的作为.就是在贯彻“以人为本”这个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上坚持了整体性原则。由此将这一整体性原则贯彻到育人为本、就业为本、能力为本和权益为本这四个中观系统,并朝宏观与微观这两个向度延伸,就能大大丰富并深化“以人为本”的研究。

本文提出的探讨“以人为本”的四种思维方法是马克思开创的实践思维方式内在的思维方法,其中系统方法这一马克思之后产生的当代科学思维方法也应当接纳为实践思维方式之内的基本方法。全面运用这四种思维方法来探讨“以人为本”,有助于人们理解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有助于人们理解作为核心的“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猜你喜欢
思维方法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运用类比教学法
试论数学教学的思维方法与策略
论标志设计创意的思维方法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